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称为食品的味,其基本原味有甜、酸、咸,苦4种,后来根据不同国家进行调查总结认为:日本有5种原味:咸味、酸味、苦味、鲜味、甜味;欧美有6种原味;咸味、酸味、苦味、甜味、碱性味、酸性味;中国有7种原味:咸味、酸味、苦味、甜味、鲜味、辣味、香味。印度有8种原味:咸味、酸味、苦味、甜味、涩味、辣味、淡味、馊味。 在我们的日常的食事生活中,只知道能吃得滋味美好的食物,但不知道食物鲜美的实质是什么。 到了本世纪初期日本池田于1908年发现海带产生鲜味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MSG)后来 相似文献
4.
呈味核苷酸的5′—肌苷酸和5′—鸟苷酸具有特殊鲜味,它们和味精配合使用,不仅使其风味更加鲜美,而且成本比单纯使用味精降低50%左右。本文对呈味核苷酸的研制、生产工艺作了介绍。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着重对RNA 酶解法和自溶法作了详细评述。 相似文献
5.
6.
呈味核苷酸及其在食品调味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5’-肌苷酸和5’-鸟苷酸为代表的5’-核苷酸及其一些衍生物,已逐渐应用于食物的调味中,本文综述了5’-核苷酸及其一些衍生物呈鲜味特点,呈味性质与化学结构的关系以及在食物调味中的运用情况,以便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5’-核苷酸类鲜味调剂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7.
呈味核苷酸在酱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GMP、IMP、I+G、MSG有相乘效应,添加到酱油中可增添鲜味提高酱油的品位,但持久稳定性差。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并介绍了核苷酸在调味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1960年日本的国中明博士等,分别从鲣鱼和香菇中发现肌苷酸(IMP)和鸟苷酸(GMP),它们具有比谷氨酸单钠更鲜美的呈味效应,且与谷氨酸单钠盐具有相乘的协同效应,二者混合的鲜味比单独使用味精的鲜度可提高数倍至十余倍。日本早在上世纪的60年代初,冠以“强力味精”的品名,在鲜味剂市场上悄然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本文研究了呈味核苷酸的化学性质及特性,对其开发和生产现状作了简介,并综合概述了几种生产方法,闸明了呈味核苷酸在食品、医药及农业方面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呈味核苷酸在酱油中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叙述了呈味核苷酸的性质,化学结构、呈鲜机制和呈味特点,介绍呈味核苷酸在酱油中的应用技术,认为需通过加热使酱油中的苷酸分解酶失活,在核苷酸添加曦方面结合成本分析提出了配比数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验以啤酒废酵母为原料,采用自溶液中外加从大麦芽根中提取的5‘-磷酸二脂酶,来探讨啤酒废酵母自溶过程中不同因素对5‘-磷酸二脂酶定向水解酵母RNA生成5‘-核苷酸的影响,然后得出提高酵母精中呈味核苷酸含量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从而大大地提高了酵母精中呈味核苷酸的含量,生产的膏状酵母精(含水份28.7%)产品中5‘-核苷酸含量高达2067.5mg/100g。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浅谈呈味5‘—核苷酸对酱油鲜味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我国酱油生产的历史与现状我国的酱油生产最早起源于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周礼天官篇》,“醢人掌四豆之实,又酱用有二十瓮”。“膳夫掌王馈,食酱百有二十瓮,”6世纪初北魏贾思“所著”“齐民要求”里,以很大篇幅详细记载了我国民间制酱等方法。到明朝豆酱的生产更为发展,人们在制酱的同时,往往从中取出一部份汁液作为调味品,这种汁液就是具有特殊香气,色红褐,有光泽,味鲜美的酱油。解放前,我国的酱油生产还基本以手工作坊生产为主,成本高,产量小,只能供少数人享用。解放后,国家在酱油传统酿造工…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一种测定呈味核苷酸二钠及其过程产品肌苷酸、鸟苷酸合成反应液,肌苷酸、鸟苷酸萃取水相、酯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方法以乙腈:0.02mol/L KH2PO4(0.5∶99.5v/v)作为流动相,色谱柱为XDB-C18分离柱,采用等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nm。实验验证:方法线性良好,重复性、准确性符合检测需要,RSD≤1.85%,加标回收率在99.4%~100.6%之间。综合分析,该方法能更好的指导呈味核苷酸二钠的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