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十二五末,公司年销售收入翻番,即突破1000亿元(其中非钢收入突破350亿元);年利税增长率10%以上。(2)职工生活质量和水平较大提高。力争十二五末职工年收入翻番。(3)建设绿色柳钢。充分利用二次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清洁生产。(4)党建和双文明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在柳钢技改工程中大量应用的桩基础设计,结合实例阐述了桩基础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合理设计,提高施工图设计质量,避免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3.
黄庆周  李顺银  李一波 《炼铁》2007,26(1):51-52
对柳钢6、7、8号和新4号高炉鼓风机系统拨风装置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介绍.该系统的投入,基本上消除了由于风机跳闸造成的风口装置灌渣现象,每年可降低生铁产量损失2万多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内高炉热风炉技术现状的研究分析,抓住了优化燃烧器性能、改善炉内换热状况、加强炉体保温、提高设备控制操作水平等关键,研究设计了能够持续、稳定提供1150 ̄1200℃热风的高风温热风炉,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双预热和单用高炉煤气风温就无法提高的难题,为提高我国高炉冶炼的风温水平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介绍柳钢建厂50年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及其后,柳钢计算机自动控制的发展历程。简述了柳钢生产过程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新技术和特点,并展望新时期所面临的任务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7.
王江 《柳钢科技》2009,(1):22-25
介绍在柳钢生产管理系统中,通过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Integration Services(SSIS),对异构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装载(ETL)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柳钢在“十五”期间进行的组织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工艺技术结构调整及其取得的成就,并展望“十一五”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满足柳钢本世纪末要达到年产钢105万吨的目标对生铁的需求,提出柳钢应技改与高炉扩容并举,自我发展的道路,并着重介绍了柳钢350m^3高炉工程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10.
11.
介绍“十五”期间柳钢轧制技术的进步,通过加快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使钢材产量、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获得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GPS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领域,提高运输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成为大势所趋。在物流集中管控平台建设中,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专门为运输/配送企业提供的全面信息化解决方案,可查看运输管理、车队管理、财务管理、客户管理等统计数据,有效提高运输的规范化、透明化、安全化运营效率。智慧物流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有效实现了精准运输,减少了运输成本并提升了用户体验,使物流管理有了质的飞跃,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梁铁  甘贵平 《中国冶金》2007,17(1):57-57
“十五”期间,柳钢轧制技术的进步,通过加快对轧制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使钢材产量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十五”期间柳钢炼铁的技术进步,通过加快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强化操作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使炼铁生产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16.
17.
介绍柳钢7号高炉半贮铁式主沟的设计及改进。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智能化炼钢技术逐渐成为我国钢铁企业炼钢技术的主要手段,促进了钢铁企业降本增效,使钢铁生产向着更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而“一键炼钢”技术就是实现智能炼钢全过程的核心技术。为此,深入研究当前应用广泛的“一键炼钢”转炉智能炼钢技术,推进钢铁工业不断向更优质、更环保、符合生态和社会要求的领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阐述和总结了“一键炼钢”技术应用的原理、工艺流程、技术要点、实用价值等方面内容,望能够填补这方面研究的技术缺漏,以利于充分发挥出“一键炼钢”技术优势,为我国炼钢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研究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柳钢的技术装备水平,为下工序(高线、一棒、二棒生产线)提供更加充足的连铸方坯,柳钢投资约1400万元配套大转炉工程建设了一台年产120万吨方坯的连铸机。  相似文献   

20.
《钢铁研究学报》2020,(2):F0003-F0003
柳钢,秉承“包容创新、超越共享”的发展理念,经过60年的积淀,具备铁1400万吨、钢1480万吨、钢材2250万吨的年综合生产能力,已发展成为我国华南、西南地区乃至泛北部湾经济圈强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跻身中国500强企业与全球50大钢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