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油物探》1975,14(3):98-101
倾斜层对共深度点法的应用有很大限制,然而最有勘探意义的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地层,对有效地应用共深度点法的倾角值估计不一(φ<5°—20°)[1—3],在其它等同条件下,取决于解质的速度剖面。本文推导的计算动校正值的公式,可以使倾斜层共深度点法的地震记录进行同相迭加。  相似文献   

2.
通过最佳迭加对速度函数进行连续分析,取得准确的速度资料作为动校正的依据,从而能大大改善最终的时间剖面。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对同一反射点的各道,分别以各种时差进行校正,迭加后得出振幅变化曲线,该曲线上的极大反映出反射波(或多次波)的平均逮度,据此还能计算层速度。举出两个实例借以证明方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自地震反射共深度点法介绍以来,我们看到界面覆盖的次数继续不断地增多,特别是现在,大部分的海洋地震勘探都采用48道的48次迭加。因为从这种多次覆盖次数中获得了好处,所以共深度点迭加法压制多次反射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共深度点迭加压制多次波的理论响应曲线的检验表明,增加迭加次数虽然改善了对多次波的压制,但这种改善随着迭加次数不断增加只是对多次波有更高的频率和较大的剩余时差时出现。在迭加次数多于12次时,这种改善只在相对高的频率和较大的剩余时差时出现,而对剩余时差小、频率较低的多次波来说,则没有明显的改善,这里不幸只能看到那些迭加处理后残留下来的东西。冲零或迭加前切除经过一定选择的道(大部分是较近的炮检距道)的简单方法,能够在宽的低频和迭加响应曲线的剩余时差范围内给出平均6到9分贝的改善,在这个范围的局部地方达到9—15分贝的改善。改善的代价是使随机噪声水平增长1—2分贝。只要我们愿意,用数字处理方法很容易在所选择的地震剖面上把不需要的道冲零。这个方法不要求详细的知道多次波的剩余时差,就能够在强多次波成为问题需要应用更高的迭加次数的地方,常规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共反射点多次迭加技术已在国内普遍采用。利用地震磁带回放仪处理多次迭加资料,爆炸讯号是否准确可靠,对迭加效果有重大影响。在进行地震资料的动、静校正转录时,首先必须将磁带上的爆炸讯号与回放仪内部的标志(固定讯号)对齐,方能进行资料的回放处理工作。我队使用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地震磁带回放仪处理磁带是从一  相似文献   

5.
初至叠加相对静校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初至叠加相对静校正方法是在共炮点道集和共检波点道集记录上,先用某一速度将初至波校平叠加,分别得到共炮点和共检波点道集初至波叠加剖面,若存在静校正问题时,则初至相位出现上下错动;然后将错动的初至相位再校正到一条光滑的“趋势线”上,以获取相应的相对静校正量。该方法主要解决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所不能求取的大干1/2周期的剩余静校正量的问题。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这一方法是改善表层条件复杂地区地震剖面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们已经开发了一种剩余炮点剖面偏移技术,该项技术包括倾角校正后的剩余正常动校正(NMO)和深度再拉伸(restretching).倾角校正后的剩余正常动校(NMO)公式和深度再拉伸公式由一般的 Al-Yahya 剩余 NMO 公式导出.应用倾角校正剩余 NMO 公式,比剩余 NMO公式中没有倾角校正项更能精确地估算速度误差。剩余炮点剖面偏移以类似于由级联剩余速度分析、剩余 NMO、叠加和深度拉伸的常规处理方式,可应用于叠前偏移资料中.使用剩余偏移,我们或者能够避免原始叠前资料的再偏移,或者能生成满意的图象而减少所需的迭代次数。在工作站上就足以有效地完成剩余偏移.本文用合成数据和野外资料的例子说明了本法可对某些地质情况(尖灭和盐层顶板与底板)的成象进行重大改进.  相似文献   

7.
沙市构造三维勘探地震测线穿越沙市,横跨长江,采用多种震源联合施工,规则与不规则数据块采集,使得资料处理中振幅、相位、频率一致性较差,给网格化定义、时差校正带来较大难度。文中介绍了三维网格定义、时差校正、地表二致性振幅补偿、相位及频率一致性处理、三参量速度分析及三维DMO速度分析等方法的应用。通过使用检波点网格化、时差校正及振幅、相位、频率一致性处理和三参量速度、DMO速度分析等方法对该三维资料进行处理后,共获得294张高信噪比、高品质比的地震剖面,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石油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石油地震勘探实现了磁带化,尤其是采用多次迭加技术以后,地震勘探的地质效果显著提高。然而,由于模拟回放动校正处理工作量大,效率低,没有高效率的处理设备与之相适应,影响了多次迭加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提高。因此,如何提高动校正处理效率、解决大校正量和校正精度问题,已是当前推广多次迭加技术中急待解决的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很  相似文献   

9.
CL-FCZ三维地表条件复杂,工区内有大运河、GY城区、高铁及燃气管道。地震采集中应用了多种激发方式联合施工,地震资料的一致性存在差异;运河区的复杂近地表条件产生了静校正问题,使地震成像更加困难。在资料处理过程中,通过可控震源资料最小相位化、层析静校正和匹配滤波等处理方法,较有效地解决了井炮和可控震源采集数据的一致性差异及近地表速度变化所引起的静校正问题,改善了剖面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地震勘探进入四川盆地周边大山区以及盆地内低、降速带极其严重的复杂近地表区,即便是采用最佳拟合的浮动基准面来处理,其剩余动校正量也足以破坏浅、中层数据叠加成像。研究动校时差理论发现,动校正量客观地存在于野外采集记录中,它不仅与炮检距有关,而且还与近地表、地下速度结构紧密相关,而与地表一致性静校正结果则无关。因此,动、静校正应该是相互独立而有序的两件事,不应该把两者混在一起,更不应该先作静校正、后作动校正。这是近些年来在研究浮动基准面所没有触及的实质性问题。为此,在分析大山区复杂近地表数据受剩余动校正量的实际影响之后,提出了把动、静校正分开,先作动校正、后作静校正处理,视浮动基准面为静校正中一个概念的一套真地表动校叠加技术。该技术方案既适应复杂近地表情况,又满足了各种复杂条件的要求,处理的地震资料浅、中层成像普遍得到改善,也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为后续的深度偏移处理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为黄土塬区,地表条件复杂,黄土巨厚,干燥疏松,静校正问题严重,资料信噪比低,给地震资料处理带来很大难度。应用了非线性层析反演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黄土塬区静校正问题,将加密速度分析与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多次迭代相结合,提高了剖面的质量。实际资料的处理表明,在黄土塬区该方法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马永军  王季 《石油物探》2010,49(3):245-247
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剩余动校正量对叠加成像效果有较大的影响,而常规剩余动校正方法由于实现技术上的原因使其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时间域剩余动校正方法,该方法对剩余动校正量的确定与剩余速度无关,而是通过提取同一地震道中不同时刻采样点的剩余时差来获取时移量。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建立与地震记录相关的模型道,确定模型道的显著极值点;将经过动、静校正后的CMP道集内各道数据与模型道数据在某一时窗内进行互相关,确定地震道的显著极值点,该点与模型道显著极值点之间的时间差即为剩余动校正量;显著极值点外的数据,则通过拉伸或收缩再整体移动的方法进行校正。应用实例表明,改进的时间域剩余动校正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剩余动校正量的影响,提高地震记录的分辨率,改善地震记录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中的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等均是以反射点为基本反射单元进行研究 ,对于复杂地质界面来说 ,地下反射点的信息分布在临近多个CDP点上 ,用常规方法处理无疑会损失许多有用信息。CRS叠加技术是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利用邻近多个反射点组成的共反射面信息进行动校叠加。介绍了利用CRS叠加技术进行叠加成像及剩余静校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CRS叠加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中的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等均是以反射点为基本反射单元进行研究,对于复杂地质界面来说,地下反射点的信息分布在临近多个CDP点上,用常规方法处理无疑会损失许多有用信息.CRS叠加技术是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利用邻近多个反射点组成的共反射面信息进行动校叠加.介绍了利用CRS叠加技术进行叠加成像及剩余静校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CRS叠加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中的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等均是以反射点为基本反射单元进行研究,对于复杂地质界面来说,地下反射点的信息分布在临近多个CDP点上,用常规方法处理无疑会损失许多有用信息。CRS叠加技术是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利用邻近多个反射点组成的共反射面信息进行动校叠加。介绍了利用CRS叠加技术进行叠加成像及剩余静校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中的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等均是以反射点为基本反射单元进行研究,对于复杂地质界面来说,地下反射点的信息分布在临近多个CDP点上,用常规方法处理无疑会损失许多有用信息。CRS叠加技术是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利用邻近多个反射点组成的共反射面信息进行动校叠加。介绍了利用CRS叠加技术进行叠加成像及剩余静校正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多次复盖的时间剖面上常常能观察到绕射波,这对研究断层是一个有利因素。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在多次复盖中绕射波经迭加后是加强还是压制了。为此,首先导出在多过动校正后,绕射波剩余时差曲线的表达公式。  相似文献   

18.
常规地震处理中,正常时差校正(NMO)是为了增强共深度点和共中心点迭加剖面的反射信息。然而,当存在断层时,来自两断块的反射相互干扰及其边缘绕射限制了断层位置的确定,而且,迭后偏移破坏了绕射曲线图,则进一步抑制绕射中心的正确成像。本文提出由加强绕射点的信号幅值来帮助解释绕射边缘的一项新技术。它包括对假定绕射位置的数据进行时差校正和振幅校正。最大绕射振幅出现在绕射点上方的炮检距中点接收道。由于在中点两边的绕射振幅迅速衰减,因此必须进行适当的振幅校正。此外由于所有道都有绕射信息,将这些道迭加可形成相对于某一绕射点的一个迭加道,设想每一接收点下都存在绕射点,重复上述迭加过程即可形成共断点(CFP)迭加剖面,该剖面用强振幅来显示绕射点位置。用有噪音和无噪音两种合成地震记录来验证该方法,结果表明相当有效,但对用于时差校正的速度模型十分敏感,因此常用 NMO 迭加速度模型来突出绕射点位置。最后,用该技术处理了艾伯塔省公主井南部的实际野外资料。  相似文献   

19.
地震资料的数字处理,需要精确的速度参数。而获取速度参数的有效手段,当前是制作速度谱。在生产上,大都采用迭加方法制作速度谱。即利用共反射点道集进行动校正和迭加,以能量准则确定迭加速度。  相似文献   

20.
共反射点多次迭加法对压制多次反射波具有显著的效果。在施工中,若采用炮点位于地层下倾方向,检波点位于地层上倾方向的工作方法,则能更充分地发挥多次迭加的这一特点。因为采用这种施工方法所获得的资料,它能在经动态校正后的时间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