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人民黄河》2014,(2):78-81
为了对跨流域调水水源区生态补偿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首先从生态补偿模式、补偿机制、补偿标准测算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测算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然后,对国内外跨流域调水水源区生态补偿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指出在生态补偿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并存的重要性;最后,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应包括生态补偿利益相关主体博弈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多角度评估、补偿标准的动态演化。  相似文献   

2.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流域调水工程已经成为解决我国缺水地区水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由跨流域调水引发的生态补偿问题是制约调水工程社会经济效益发挥的关键因素.目前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设计主要是沿用流域内生态补偿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导致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主体缺失、补偿对象不全面、补偿标准不合理、补偿方式单一,极大地限制了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实践的开展.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流域内与跨流域调水在受工程影响、水权转移形式、涉及的利益主体关系、生态补偿主导部门、生态补偿核算标准等方面的特征,提出了以区域水权为理论基础,以生态补偿客体、补偿标准、补偿形式以及补偿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框架,并指出了当前我国实施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水资源为纽带的流域内生态补偿是当前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探索中的热点领域。总结探讨了流域生态补偿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的主要实践案例,并从补偿目的、方式、特点、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关键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机制制定、法律制度建设、技术方法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跨流域调水系统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宏江 《中国水利》2004,(11):11-13
就跨流域调水系统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国内外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管理决策分析研究状况,跨流域调水系统研究与实施的作用与意义以及跨流域调水系统规划与管理决策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以引滦入津跨流域调水系统为依托,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结合我国现状,从规划后评价与运行管理的角度对跨流域调水系统水资源管理中尚未被重点研究而又很关键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流域生态补偿研究进展与实践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本文详细综述了国内外在流域生态补偿概念、理论基础、补偿标准及其测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系统分析和总结了国际和国内采用政府、市场、法律等手段开展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科研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国内外研究和实践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跨流域调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前对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尚未构建一套普遍适用的指标体系。在对工程实例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跨流域调水对水源区、输水区和受水区的生态环境影响特征出发,遵循系统性、代表性、科学性、定性定量相结合、独立性和客观性等原则,从物理化学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三方面分别构建跨流域调水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解决城市供水、农业灌溉、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等不同目标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权重分配上所体现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总结,可供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参考选用。  相似文献   

7.
调水和跨流域调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流域调水在水资源开发中产生最大的矛盾和冲突,跨流域调水已经成为多学科的问题。跨流域调水的目标越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越复杂。调水地区的地形,地质和水文特征是调水的重要因素。跨流域调水使该地区成为一个重要的规划单元。调水的矛盾是由调水流域的损失和破坏造成的。世界上的许多大型调水工程仍在等待对施工作出决策。现在,调水工程需要长期研究和大量的规划和设计投资,以及对调水的所有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包括环境影响,对调水流域的损失进行补偿是重要的。虽然常常只考虑了用水,而未考虑其他问题(休闲,河水价值,生态等)。流域与地区之间的矛盾可能在州内及各州之间产生严重的政治分歧和斗争。总之,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包括禁止调水在内。在一些州内筹资可能要解决某些矛盾。政府的作用可能是规划水资源开发,制定政策和策略,以及立法,由州管理机构进行的地区水规划及其协调可能得出一个很好的折衷和相互能接受的解决办法,跨流域调水可能产生很复杂的法律。3个标准的解决冲突的办法,即行政-立法,促裁和市场决策(谈判,合同,补偿)在解决矛盾中都可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8.
跨流域调水经济补偿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水资源日益紧张,跨流域调水已成为解决缺水地区水资源危机的常见手段.以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产生正面效益的同时,跨流域调水给水源区带来的损失.跨流域调水改变了正常的水资源分配秩序,从而影响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需要建立合理的跨流域调水经济补偿制度来解决各方的矛盾冲突,消除调水的不利影响.对建立调水补偿机制的理论依据、调水补偿制度的框架以及水电站发电损失核算模型进行了分析和实例计算,旨在通过制度创新的方式推动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我国其他流域的水资源配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流域级水量调度模型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水量统一调度与跨流域调水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支撑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重要举措。文中结合流域水量统一调度与跨流域调水的实际背景介绍了流域级水量调度模型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根据实践需求对流域级水量调度模型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10.
我国跨流域调水管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跨流域调水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全、原则不明”问题的基础上,较全面分析了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各方面问题,并绘制了我国跨流域调水的问题树。借鉴国外跨流域调水管理经验以及水资源综合管理理念,对我国跨流域调水管理进行了探讨,重点在跨流域调水的管理机制与体制、规划期管理、取水管理、用水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用水是关于水资源管理的一个综合性思维方法,可以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这一科学概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但是,在生态环境用水的实践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从政策与立法、管理策略和组织机构能力3方面对生态环境用水在世界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研究得出国家政策与法律、国际协定、公众参与、市场机制、公众意识、技术支持和流域管理是影响生态环境用水实践的关键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明确了中国生态环境用水实践的现状,最后为如何推动中国生态环境用水的实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主要从市政角度考虑、强调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缺乏海绵城市系统建设理念的现实,以临海市为例,从流域治水角度,从问题与需求出发,统筹外围保障工程与内部实施方案两大工程体系,总结海绵城市实施方案编制实践要点,对未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河水运网络与海运联接的纽带。与大运河其他河段相比,浙东运河水系水文、控制工程有其鲜明特点。本文基于水利工程科技史的视角,对浙东运河水系构成及分段特点、浙东运河控制工程分布、闸坝工程型式与功能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浙东运河宁波段极具特色的闸坝功能划分特征、闸坝结合的工程型式产生及其技术特点进行了考证、分析,从中国大运河整体视角审视浙东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的特点及其科技价值。  相似文献   

14.
赵春明 《中国水利》2000,(10):13-14
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因此治水方略,治水科技需要比外国更高一筹,应当有我们更加独特的手段。研究新世纪治水方略,应当用资源水利的观念,把水多和水少的问题结合起来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和“云水”资源。新世纪的治水方略一是要从建立一个立体的防洪工程体系,二是要从建立防洪减灾的社会保障体系入手。  相似文献   

15.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水科学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背景和承载的期望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从水科学学科体系的10个方面(水文学、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工程、水经济、水法律、水文化、水信息、水教育),阐述水科学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和海绵城市建设中可能遇到的6方面水科学难题:海绵城市建设水文效应与水系统模型、水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及方案优选、面源污染物通过土壤渗虑消减机理及效应、"渗、蓄、滞"作用机理与城市雨洪计算、水安全风险管控及适应机制、水管理体系研究,并初步提出这些难题的解决途径,旨在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Applic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to Water Security Research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ter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regional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t significantly affects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lood security, water resource security, and water environment security are the basic elements of a water security system. These elements exhibit dynamic and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System dynamics (SD) is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method for system integration. SD is applicable to complex system research and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in water security system research. This study initially collected literature on water secur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then verified the progress and deficiencies in current research. Our research on water security focuses on managing and predicating a single subsystem. Our research on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focuses on managing and forecasting floods. Our research on water resource security focuses on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carrying capacity, and planning, as well as on sustainable water utilization. Finally, our research on water environment security includes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arly warning systems, and water ecology. The SD method can properly solve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 in a water security system but exhibits limitation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research on large systems;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changes; uncertainties in water security; and the methods, means, and influenc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changes on water security.  相似文献   

17.
结合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牵头的全国范围内水电机组状态检修技术调研,对目前国内水电机组状态检修技术及其应用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介绍了国内水电机组状态检修技术的主要功能、结构特点及当前主要的研究课题,同时提出了实施水电机组状态检修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和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思络的指引下,30年来中国水电体制改革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结合亲身经历和实践,回顾了改革走过的路子,介绍了改革的主要内容、成果和启示,以及水电建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需着力的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志强  王飞 《中国水利》2005,(22):23-25
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由来已久.有效开展水污染防治、保障流域的水安全,是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在概述淮河流域水污染状况,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初步探讨未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提出转变水污染防治思路,统一规划,明确责任,建立国家支持与市场运作的治理体制,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消除结构性污染比重,设立环境保护税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Resilience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The resilience perspective, which emphasizes the integrated, systemic concept of human and nature interactions, is increasingly used as an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As the water resources system (WRS) is a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resilience thinking such as Holling??s adaptive cycle has been adopted as a fundamental unit for understanding the water resources system dynamics in this paper. In the adaptive cycle of WRS, the likelihood shift among different phases largely depends on resilience value; and a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resilience of WRS is proposed. The method is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chang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RS, and has been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phase of WRS in every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The results of resilience assessment have also been discussed in terms of adaptive cyc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