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纤维混杂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选用了不同尺度、不同性质的纤维(钢纤维、高弹维纶纤维,低弹聚丙烯纤维),按二元或三元混杂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其物理力学性能,并通过微观测试剖析了纤维混杂增强效应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2.
采用最紧密堆积理论对UHPFRC进行配合比设计,并通过应用Excel Solver Tool进行编程求解,实现了UHPFRCC符合体系的理论设计,利用石灰石粉改善流动性的作用得到最终配合比。基于基准配合比,研究了钢纤维与合成纤维混杂对UHPFRCC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于Dinger-Funk模型可实现自密实UHPFRCC的配合比设计;混杂纤维可增强UHPFRCC的抗压强度,但抗折强度有所降低;相比于单掺2%钢纤维的UHPFRCC,合成纤维的取代掺入均降低了UHPFRCC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是掺有微钢纤维和PVA的混杂纤维对水泥基复合材料强度的影响。试验设置三组不同纤维体积的混杂比为1:1、1:3、1:2,来配制纤维增强水泥复合材料。研究不同纤维体积混杂比下,轴心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纤维体积混杂比情况下,轴心抗压强度和立方体抗压强度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基体强度对水泥基复合材料纤维混杂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杂纤维对提高砂浆和混凝土等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存在一定的混杂效应.通过试验研究了基体强度对纤维混杂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体的强度越高则混杂纤维的增强混杂效应越小,而纤维的增韧混杂效应基本不受基体强度的影响.基于细观断裂力学和层次结构的观点探讨了基体强度对纤维混杂效应的影响机理,为利用混杂效应强化、韧化水泥基复合材料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将钢纤维和玄武岩纤维混掺制备纤维混杂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通过压缩试验研究了钢纤维、玄武岩纤维、混杂纤维掺量等因素对试件抗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有效控制了裂缝的产生,显著提高了峰值压应力和峰值压应变;钢纤维有效控制了裂缝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峰值压应力后试件的变形能力;2.0%混杂纤维较1.0%混杂纤维抗压性能更优,峰值压应力和峰值压应变分别提高5.76%和6.74%。  相似文献   

6.
混杂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疲劳损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碳纤维、聚丙烯纤维增强混杂纤维混凝土(CPHFRC)材料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损伤积累和演化规律,建立了相应的疲劳损伤模型,利用该模型对CPHFRC材料进行了寿命预测,该模型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8.
聚乙烯醇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聚乙烯醇纤维的特点和聚乙烯醇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高延性、耐久性、抗疲劳性能和抗破坏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纤维增强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高强度与高延性的匹配,在原有材料体系中附加钢纤维,试验研究了混杂聚乙烯醇(PVA)/钢纤维增强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轴拉、抗压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混杂纤维增强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开裂强度和抗拉强度不断提高,裂纹宽度显著降低,且钢纤维对高强基材的作用效果更加显著;当钢纤维掺量适量时,混杂纤维增强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极限拉应变得到有效提升,而钢纤维掺量对抗压性能的影响并不显著;PVA纤维和钢纤维混杂可获得高强度、高延性和低裂纹宽度的水泥基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0.
陶瓷—尼龙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力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了单一陶瓷纤维,单一尼龙纤维及陶瓷-尼在混杂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单一陶瓷纤维在3%体积掺量时,28d抗压强度可提高44%左右,抗折强度可提高7%-8%,抗冲强度可提高约16%,0.05%体积掺量的尼龙纤维使砂浆干缩开裂减小30%-40%,0.5%-2%体积掺量的尼龙纤维使砂浆抗冲强度提高到2-3倍,陶纤和尼纤体积掺量分别为2%-3%和0.25%-1%的混杂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在拌和物流动性可取的情况下抗压,抗折,抗冲综合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1.
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在混凝土梁柱加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首先简要综述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的特点 ,然后介绍开展的层间混杂玻璃纤维布和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柱的试验研究情况。说明相对碳纤维布加固方法 ,混杂纤维布加固法既能在保证承载力的前提下提高构件的延性 ,又能显著降低加固成本。  相似文献   

12.
复合材料筋混凝土研发方向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碳纤维复合材料 (CFRP)筋混凝土延性差的缺点 ,说明混杂纤维复合材料 (HFRP)筋混凝土应为今后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13.
孙道胜  邓敏  唐明述 《工业建筑》2005,35(4):69-71,47
研究了聚丙烯 (PP)纤维、聚乙烯醇 (PVA)纤维及聚丙烯和聚乙烯醇混杂纤维增强膨胀混凝土的抗渗、抗冻、耐磨等耐久性能和变形特性。结果显示 ,纤维及混杂纤维能显著提高膨胀混凝土的抗渗、抗冻和耐磨性能 ,且混杂纤维优于单一纤维 ,纤维对膨胀混凝土的膨胀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分析认为 ,纤维与微膨胀复合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内部结构 ,减少由变形变化引起的混凝土原生缺陷 ,为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探索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关于加固混凝土用混杂纤维复合材料耐久性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梓斌  崔玉清  熊光晶 《工业建筑》2003,33(11):76-77,60
比较了不同种类树脂和玻纤 (GF)的化学稳定性 ,介绍了国内外玻纤复合材料 (GFRP)的选材、应用和耐久性。讨论了玻纤GF 碳纤维 (CF)混杂纤维复合材料 (HFRP)加固混凝土构件的耐久性 ,并探讨了提高耐久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复合纤维对高性能混凝土高温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道玲  鞠丽艳 《工业建筑》2005,35(1):8-10,14
针对高性能混凝土的防火与抗爆裂性能低的特点 ,采用低熔点 (聚丙烯纤维 )及高熔点纤维 (钢纤维 )复合的方法 ,对高性能混凝土高温性能 (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及劈裂抗拉强度、抗爆裂性能 )进行改善。研究表明 ,80 0℃时 ,复合纤维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剩余率约 15 % ,明显高于基准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剩余率 (约6 % ) ;抗压强度剩余率约 15 % ,与基准混凝土的强度剩余率相当 (约 15 % ) ;劈裂抗拉强度剩余率约 2 0 % ,明显高于基准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剩余率 (约 10 % )。另外 ,复合纤维对改善混凝土的抗爆裂性能特别有效 ,同时分析了复合纤维改善高性能混凝土高温性能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廖美春  郭志昆  陈万祥 《工业建筑》2006,36(Z1):838-840
分析了纤维抗拔作用机理,建立了纤维抗拔作用的力学模型,用解析方法研究了纤维-基体之间应力与变形的一些规律,并结合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提出了根据荷载传递函数确定纤维抗拔力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陈应波  梅华东  卢哲安 《工业建筑》2006,36(9):68-70,61
层布式钢纤维、混杂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它是在经济与性能并重的基础上,选择钢纤维分层布置,或者在此基础上让有机纤维全体积乱向分布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通过对多年来层布式钢纤维、混杂纤维混凝土的疲劳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得到许多重要的规律和结论。作为一种公路路面材料,全面、深入地认识这种新型的复合材料的疲劳性能是其走向广泛应用的前提,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介绍了这一新型材料的疲劳性能,并对已有的成果进行了简要的评价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了改善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采用了在活性粉末混凝土中混合掺加两种纤维的方法,即中等模量的耐碱玻璃纤维和低模量的聚丙烯纤维。本文通过两种纤维掺量的改变,研究二者混杂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力学性能的影响。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两种纤维混杂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王寿华 《建筑技术》2006,37(12):945-947
聚乙烯丙纶卷材自从意大利引进设备和技术后,已在我国广泛用于水利工程、地下防水工程、室内防水工程和建筑屋面防水工程,在近17年的时间内已累计推广应用了近1亿m^2。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生产该类材料的大小厂家已有100多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大小厂家一拥而上,材料质量优劣混杂。较正规、年产量在100万m^2以上的厂家全国仅有10多家;年产量50万m^2以上的厂家有近40家;年产量在10万m^2的小厂近50家,另外还有数十家地下工厂专门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这就使得一些质量低劣的聚乙烯丙纶卷材,占据了市场约1/2左右,如果将这些不合格的卷材直用到防水工程上,就会带来质量隐患。  相似文献   

20.
为了改善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采用在活性粉末混凝土中混合掺加高模量的钢纤维和低模量的聚丙烯纤维的方法。通过两种纤维掺量的改变,研究二者混杂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力学性能的影响。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两种纤维混杂使得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