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以微信、互联网电视为代表的OTT业务蓬勃兴起,对话音、短信等传统的电信业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介绍了OTT代表性的业务与应用,分析了电信运营商发展OTT业务的机遇,指出互联网电视、视频通讯等是运营商未来重点的业务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前以微信、互联网电视为代表的OTT业务蓬勃兴起,对话音、短信等传统的电信业务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运营商被管道化的危机感越来越明显.本文提出运营商应当探求出与OTT服务商的竞合关系,建立与OTT服务商实现共赢的健康的运营模式,并对OTT业务合作模式以及应对OTT业务来袭的战略选择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OTT(Over The Top)推动着移动互联网的浪潮,2G时代的移动运营商和增值业务提供商的合作方式不适应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本文探讨的是作为移动运营商怎么和OTT的业务运营商来展开合作,从而实现双赢。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微信一打开,看到一群朋友在吃喝玩乐;微博一打开,看到一群公知在忧国忧民",这里的微信和微博就是当下国内最流行的两个OTT(over the top)业务。从字面来看,OTT是指信息流承载在运营商数据通路之上的服务;其引申的含义则是,OTT业务有自己的玩法,如何管理用户以及怎么收费与  相似文献   

4.
赵光磊 《通信世界》2013,(10):39-39
OVUM认为未来5年亚太地区将引领全球MVNO活动,亚太地区MVNO收入总额在2015年将达9.8亿美元,相较于2010年增长10%。近日,关于"微信收费"的话题引发业界的广泛讨论,其核心在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短信、语音业务受到微信业务的巨大冲击而引发的两方博弈,而工信部的介入也让争议进一步升级。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兴OTT业务对于传统电信业务的冲击在不断扩大,电信运营商的管道化趋势也在加速,然而就我国电信业的发展现状来看,OTT服务提供商与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以微信为代表的OTT应用,对运营商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运营商收入的影响。微信的存在与发展,已经不仅阻碍了运营商类似互联网业务的开展,更可怕的是其开始替代运营商赖以生存的基础电信业务,包括语音、短信等。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进行短信、语音的沟通,而完全不用运营商的服务。特别是当微信用户超过三亿之后,用户的核心联系人有相当比例成为微信用户,而不再因为对方  相似文献   

6.
术语解析     
OTT:即over the top,过顶传球。这是来源于篮球运动的词汇,指互联网公司内容提供商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如微信、Skype和QQ等都是互联网企业利用运营商的宽带网络发展自己的业务。OTT业务绕开了电信运营商,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而目前许多OTT服务商尚未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但这些业务却对电信运营商的现有业务产生了强烈的替代和分流,使运营商面临着被迫沦为"传输管道"的窘境。  相似文献   

7.
《世界宽带网络》2013,(6):14-14
5月3日,工信部网站上发布了《试办新型电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工信部将加强对新型电信业务的管理,包括微信、微博等都将纳入其管理范畴。不过业内专家认为,该方案在具体执行中仍存在较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鹏 《通信世界》2013,(34):36-36
2013年,OTT成为笼罩在电信运营业上空挥之不去的雾霾。三家运营商高层均在不同场合公开发表了有关“OTT威胁传统电信业务”的种种言论——声称OTT业务侵袭了传统的话音短信业务,并且如微信等IM后台的“心跳机制”严重占据运营商的信令通道,高峰时段很可能带来网络堵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前,移动互联网风生水起,运营商已经进入了流量经营时代,微信等OTT业务对中国电信的短信、彩信、语音通话等业务冲击很大。但仍有部分通信运营公司利用中国电信的网络分流其业务,不仅给中国电信的利益产生很大的损害,而且对电信业务正常的经营和发展造成极大的冲击,因此在目前市场环境下研究呼叫中心的话音分流对维护中国电信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霍文睿 《通信世界》2014,(20):26-27
运营商可以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提供可定制的QoS服务,从而优化OTT业务的客户感知,同时也能从互联网企业得到高价值QoS的增量服务费,实现运营商的管道价值。在微信等OTT业务逐渐蚕食运营商的传统语音及短信、彩信业务的同时,OTT业务范围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通过单一APP登陆后,APP中又嵌套了多种业务软件产品,如微信中的游戏、表情商店、财付通、公众账号等,甚至还与第三方软件商合作推出“滴滴打车”。  相似文献   

11.
杨熙 《中国新通信》2013,(21):28-28
移动互联网时代,OTT业务、客户端APP应用等的快速发展,对运营商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有所拉动,但同时却导致运营商流量压力骤增,迫使运营商必须不断加大移动网络扩容投资。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异质替代作用也日益凸显,不仅对短信、彩信等增值业务形成替代效应,而且大量分流了语音业务。即时通信类OTT业务正在对运营商SMS业务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分流电信运营商收入,比如微信推出后,运营商短信发送量下降了9%。OTT视频业务占用了运营商大量带宽,对业务网络现有业务造成极大的冲击,而创造的价值却十分有限。Facetime、Viber等新型应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广开来,用户可通过3G网络及Wi-Fi实现语音通话,传统移动语音业务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产业价值正逐步从管道向内容、从通信网向互联网、从话音服务向信息服务转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微信等OTT业务快速发展,促进业务创新的同时,对传统电信业务形成较大冲击,而且还引发了监管边界模糊、网络和信息安全风险加大等新问题。在此背景下,电信监管部门需要加强研究,积极应对,充分引导,实现新旧市场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纵观德、美两国成功的电信运营商,他们在进行互联网转型发展时,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转型战略,最终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整体环境影响,我国传统电信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以及诸多新技术、新业务的冲击。互联网巨头的崛起,从最初与运营商“井水不犯河水”到现在愈演愈烈的替代之势,使传统电信运营商不得不直面互联网公司的强烈冲击。互联网公司OTT应用对传统电信业务的异质替代越来越明显,比如微信、QQ等即时通信应用直接给运营商的短信、语音业务带来正面冲击,短信业务收入不比当年,语音业务(包括固定语音和移动语音)呈现连续大幅萎缩态势。  相似文献   

14.
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迅速普及正在侵蚀传统电信业务。如何应对快速增长的移动数据流量并积极应对OTT(Over The Top)业务的挑战,是运营商在推动LTE部署的同时必须研究的问题。文章首先阐述LTE技术优势及其业务支撑能力,详细分析OTT对LTE网络的挑战,并从网络规划及部署角度提出了主要的应对策略,最后尝试探索基于优化的LTE网络的运营方式。  相似文献   

15.
《网络电信》2013,(4):22-22
工信部于近日公布一份文件,要求今后要规范电信新业务试验,其中反复提到基础电信运营商与其它电信业务经营者均有权试办新业务,但不能严重违反法律法规或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文件出台的初衷已引发业内猜测,不清楚该文件针对的是微信等OTT业务还是未来的虚拟运营商业务。  相似文献   

16.
OTT业务发展带来的商业模式变革对运营商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行业价值从传统电信业务逐步向OTT类业务转移已是不争的事实。电信运营商与OTT服务商之间的界限正越来越模糊。  相似文献   

17.
陈亮 《通信世界》2013,(10):12-12
通信运营商向微信收费,最直接的理由不外是由于微信的Keep alive(心跳)机制导致通信运营商无线数据传输的信令信道被大量占用,这种高频度占用为通信运营商产生的流量价值又很低,对通信运营商而言确实不公。也有观点认为,通信运营商"坐不住"是因为以微信为首的移动互联网OTT应用和服务直接"抢了"语音、短彩信等传统通信业务的"饭碗"。上述原因的分析固然不无道理,但笔者认为,通信运营商向腾讯微信提出收费的根本原因,是源自于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应当如何做好通信市场运营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OTT     
推荐理由:OTT在通信服务领域是指互联网企业利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广义理解,互联网本身就是OTT;狭义理解,业界当前关注的OTT,主要指OTT IM和OTTTv业务。OTT的本质是价值转移,随着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的不断成熟,OTT业务已经成为融合通信、传媒、娱乐、生活等多种需求的新型信息服务平台,对电信、广电、金融等多个传统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未来随着技术和业务的不断演进,趋势会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9.
OTT虽来势凶猛,但监管部门大可不必惊慌。在对其加强监管的同时,更要用宽容的态度呵护其成长,才能实现产业共赢OTT业务收费的噩梦尚未散去,安全与隐私问题又被主管部门架在了刀口上。在近日举行的2013移动互联网业务创新与信息安全论坛上,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所副总工程师张焱滨透露,微信等OTT业务的安全和隐私问题日益凸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数字电视》2013,(10):12-12
2013年以来,OTT成为电视行业最火爆的业务,未来电视和小米合作出品的小米盒子引领了互联网电视的发展。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微信已经掀起了大众化普及的热潮,目前微信用户已经超过了4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