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酸/碱改性和Cu负载活性炭为催化剂,采用微气泡催化臭氧氧化深度处理化工园区废水。结果表明,经该工艺处理后,出水COD降至20 mg/L以下,发光抑制率降至-1.2%~-7.3%,B/C升至0.29~0.37,消除了废水生物毒性,并提高了废水可生化性。硝酸改性并负载Cu组分活性炭具有更强的催化活性,COD去除率和去除负荷分别可达70.8%和0.478 kg/(m~3·d),臭氧利用率为97.5%,催化臭氧氧化反应效率为0.554 mg COD/mgO_3。 相似文献
2.
3.
4.
5.
随着“双碳”目标的制定以及造纸废水重复利用政策的颁布,开发清洁高效、无二次污染的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技术意义重大。研究通过干湿交替-曝气氧化的技术方案制备了铁基催化剂,XRD、XPS等表征结果显示该催化剂的表层负载物为纤铁矿(γ-FeOOH)。建立了γ-FeOOH催化臭氧微气泡的反应体系,并系统研究了该体系对造纸废水生化出水中CODCr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当pH值为7、催化剂投加量为300 g/L、臭氧投加量为9.9 mg/min时,该体系对CODCr的去除率约为58%。基于上述结果,进一步建立γ-FeOOH催化剂-臭氧微气泡催化与曝气生物滤池(BAF)的联合降解体系,该联合体系连续运行时,对造纸废水生化出水中CODCr去除率为60%~70%。该联合体系在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同时,无二次污染产生,无总盐引入,有利于造纸废水的循环利用,践行了“双碳”理念。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臭氧氧化有机废水氧化效率差、臭氧利用率低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臭氧微气泡处理有机废水的新技术。采用加压溶气法制备的臭氧微气泡处理苯酚配置的模拟废水,通过显微拍摄、动力学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自由基屏蔽等手段对臭氧微气泡的形态大小、氧化效果、传质特性和氧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对臭氧气泡直径和界面压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试验与数值计算表明,臭氧微气泡平均粒径为20.37μm,处理初始COD浓度为51.2mg/L的有机废水,COD去除速率分别是使用1μm曝气头和100μm曝气头曝气的1.59倍和3.61倍,臭氧利用率达到99.19%以上,氧化过程是自由基为主的间接氧化过程,污染物最终氧化产物为小分子烃和羧酸。微气泡影响下,臭氧分子传质速率和分解速率均有所提高,而臭氧微气泡表面较高的界面压力是其高效传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通过将臭氧与微气泡有机结合,对比分析了臭氧化微气泡强化气浮工艺与传统微孔曝气臭氧气浮工艺在气泡特性、臭氧利用率、常规指标去除、藻细胞再生长抑制等方面的差异,考察了臭氧化微气泡对各类藻源有机物污染指标的去除规律,并对臭氧化微气泡与絮体的黏附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臭氧化微气泡的直径在43~55μm间分布,微孔曝气臭氧气泡的直径在550~700μm之间,微气泡提高了比表面积并降低了上升速度,相比传统工艺,臭氧的吸收率和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1.9%和46.2%。此外,两种工艺对藻细胞、浊度、UV254的去除率随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相比传统工艺,臭氧微气泡强化气浮最高去除率分别提高了54.2%、67%、26.8%,经过处理后的出水中藻细胞已无明显的再生长趋势。臭氧投加量的增加降低了气泡直径并增大了气泡密度,微气泡提高了絮凝效率,臭氧破坏了藻细胞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催化臭氧氧化法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力度逐渐加大。现阶段,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为了减少环境的污染力度,对一些有机废水的处理,采用了多种方式。其中,催化臭氧氧化法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而且也获得了较好的成果。臭氧具备着较强的氧化性,可以与有机废水中的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其得到净化,为环境污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认识催化臭氧氧化法,并且对该种方法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为国家的自然保护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臭氧氧化处理氰化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臭氧氧化法处理金矿含氰废水,对臭氧投加量、pH值,催化剂等对除氰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臭氧能够有效地去除金矿废水中的氰化物,臭氧投加量、pH值、Cu^2 对处理效果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臭氧微米气泡曝气和微孔曝气两种曝气方式对腐殖酸配水进行臭氧氧化处理。在水深为2 m的条件下,考察了不同臭氧投加量和水力停留时间的条件下,两种曝气方式的臭氧吸收率和利用率及去除有机物的效能。结果表明两种曝气方式的臭氧吸收率和利用率都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在相同的条件下,臭氧微米气泡曝气方式的臭氧吸收率、利用率及对有机物(COD)的去除率高于微孔曝气方式,提高比例分别为11%~22%、4%~30%和7%~24%。该研究为臭氧微米气泡技术在饮用水厂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