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连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新基建"相关政策(如表1),社会上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加,引发广泛讨论。"新基建"是相对于"铁公基"等传统基础设施而言的新型信息网络建设,主要涉及:5G基础设施、特高压、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七个领域。"新基建"三个字蕴含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何为新基建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概念诞生。今年3月,央视报道新基建的七大领域(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之后,国家发改委4月20日首次明确了新基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二是以智能交通、智慧能源为代表的融合基础设施,三是重大科技和产业技术等创新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3.
自2018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提出"新基建"后,与"新基建"相关的5G、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行业热度有增无减."新基建"与信息化密切相关,推进"新基建"必然会引发新一轮信息革命,与之相关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洪波涌起.网络安全作为"新基建"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后盾,市场需求迅速增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应网络安全岗位大幅...  相似文献   

4.
王志勤 《互联网天地》2020,(4):34-35,38-40
谈谈对加快5G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驱动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认识。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近期,中央对5G发展高度重视,多次提出要加快5G建设。特别提出要积极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带动5G手机等信息消费。今年3月4日,国家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新基建概念。5G作为新基建组成部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5G新基建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部署,网络安全问题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对5G新基建时代网络安全问题分析,进一步促进网络安全领域的建设和发展。现阶段,我国网络安全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网络安全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对设施的维护和保障还存在一定难度;网络安全技术手段发展相对落后,缺少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面临供需关系不平衡和系统化培养不足的困扰,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当前面临问题,促进5G新基建建设。  相似文献   

6.
沉玲 《互联网周刊》2021,(13):54-57
新基建为何加码先行 5G引领生活、人工智能成为新赛道、工业互联网走深向实……新基建逐渐走人大众视野,成为关注焦点. 从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指出的"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少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近政府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中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5G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会进一步增加。缘何5G会是新基建的重中之重呢?来自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全球已有34个国家、378个城市部署了5G商用网络。5G是全面构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对2020年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8.
2018年以后,中央多次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于今年4月20日首次明确了"新基建"范畴,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内容。信息技术赋能下,加快"新基建"融合基础设施发展是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实现传统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对我国全面深化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经济在经济社会中的新引擎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今年疫情的影响,催生了众多新型业态,"线上办公"、"在线教育"、"非接触经济"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传统企业也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在政策的驱动下,新基建、云计算、区块链、5G等加进建设,作为其重要的数字化基础设施,IDC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0.
早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建设,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以来,国家层面明确定调"新基建"作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方向与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王振  夏婷 《互联网天地》2020,(10):42-47
1、引言随着新基建时代的到来,运用5G、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物联网等智慧创新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将推动交通行业向智慧化、数字化方向迈进。交通行业作为新基建发展“两新一重”建设中的重点之一,已成为助力实现国家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结构对称态的新动能,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行智慧交通的规划与建设是交通行业助力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交通行业研究的新课题,具有非凡意义。  相似文献   

12.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个词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往前追溯,早在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已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重要指导,当时定义的“新基建”具体涵盖5G商用、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互联网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区块链作为融合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目前已渗透到数字金融、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201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今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基于区块链的新技术基础设施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区块链如何演绎基础设施的角色,区块链"新基建"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区块链"新基建"又将如何建设,值得不断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4.
0引言 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新的定义,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被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和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再次强调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新基建"在国家层面...  相似文献   

15.
《自动化博览》2020,(3):24-27
2020年突发的疫情不但打乱了全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节奏,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稳增长"?中国政府把重点落在了"新基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涉及到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毫无疑问,进入"新基建"时代,工业互联网的价值将日益显现,未来可期。  相似文献   

16.
1引言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加强用地/用能/资金等政策配套,加快包括5G网络、数据中心等七大领域的"新基建"进度。我国IDC产业需求端受益于5G、AI、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驱动的流量持续爆发,供给端受限于一线城市选址和能耗指标等资源稀缺,此次政策加码有望推动IDC产业景气度持续提升,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数据中心行业将步入高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热门词汇。不久前,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人工智能不仅是重要的新技术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同时也被认为是支持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融合基础设施的重要技术。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逐渐缓解,复产复工领域和比重逐渐增加,人民的生产、生活开始步入正轨。此时,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影响力也从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层面逐渐扩展,开始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央已经将"新基建"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千兆光网是固定宽带演进到的第五代技术,拥有专享带宽和超高网络质量,和5G一起形成了"新基建"的连接基础,进而协同构筑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底座。搭乘"新基建"东风,千兆光网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一、千兆光网应用场景丰富双千兆协同打造全场景精品网络。  相似文献   

19.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这是继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再次强调"新基建"的重要性。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4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进一步强调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20.
围绕"‘新基建’为数字经济赋能"主题,中国电信基于自身的信息化能力为抗疫做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在打造新基建核心能力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电信基于自身的信息化能力为抗疫做的探索和实践;第二部分是中国电信在打造"新基建"核心能力方面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进展。5G+云监工:直播火神山医院建设实景疫情期间,中国用十天完成了"火神山"医院的建设,中国速度再次造就了世界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