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建筑》2021,(1):10-12
文章以吉安近郊的旅游村庄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影响旅游发展的几条重要因素。提出从市域旅游布点,村庄文化特色的挖掘,发展体验式、参与式旅游等三个方面,加强吉安近郊村庄旅游发展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乡村旅游则是传承、活化、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路径。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旅游转型、丰富乡村文化内涵的必然选择。大城市近郊村作为城乡联动的"先行地",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了文化遗产活力丧失、旅游发展同质化、村庄空心化、产业转型困难等困境。本文以北京市房山区车厂村为研究案例对象,通过从具体案例分析到共性策略总结的方法,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以文化振兴、生态优先为原则,将文化基因贯穿于旅游体验,以达到挖掘文化遗产价值、优化村庄格局、促进产业转型,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的目的,为该类型村庄规划与产业策划提供策略借鉴。  相似文献   

3.
村庄规划是乡村各项保护、开发、管理的法定依据,在大都市国土空间开发约束背景下,充分盘活利用存量空间资源,对于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成都市战旗村级片区规划编制为例,解析大都市近郊村级空间建设基础及面向未来发展的需求特征,提出在工作方法上,需实现工作范围、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的系统转变;在技术重点上,以存量空间为重点,将综合整治与乡村微更新相结合,构建“精细详查—多维评估—分类施策”的存量工作实践路径;在实施保障上,实现管理机制、成果形式、经营方式的创新,以期为存量导向下的大都市近郊村庄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八战略"及"两山"理念等重要科学发展观,深刻地体现了生态理念与价值观,是不论城市发展还是乡村振兴,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仍需传承的重要理念.建筑遗产和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产业链中的核心部分,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与名片效应,遗产的活态保护需要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乡村的绿色建设需要树立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文章通过探索建筑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乡村绿色提升机制,以促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城市近郊村镇作为城市与乡村功能交界区域,成为受城镇空间蔓延影响最强烈的地区,同时也是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重要建设区域。近郊村镇在城市资源辐射下,在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享有多重选择,同时乡村振兴推进的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导致城市近郊村镇出现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合理、配置过饱和等问题,设施配给的错位导致村镇产生不同层面的“借用”现象,成为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分析重庆市永川区板桥镇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配置现状,剖析评价村镇的“双向借用”“跨功能借用”和“越级借用”机制;为城市近郊村镇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布局提供针对性的策略,构建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  相似文献   

6.
杨春虹  夏凡 《城市住宅》2021,28(8):40-43
城市近郊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步与城市融合,其管理也逐步向社区化模式转变.而自由生长、边界缺失,尤其是出入口模糊开放的特征不仅使村庄缺乏明确的标识和空间界定,也给管理带来困难.以弹性设计理念探索近郊村庄主要出入口设计,在与自然地形地貌协调的基础上,结合村庄实际功能需求,采用装配式组装模式,在满足必要的空间分隔与界定基础上,力求灵活可变,同时美化村庄形象,并在面对日常与突发性公共应急事件时体现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片区综合开发可以有效解决城市近郊村无序开发、业态低端、功能单一等问题,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聚焦近郊村片区综合开发存在的投资主体引入难、产业招引培育难、利益诉求协调难、服务运营管理难等难题,通过总结借鉴成都市相关区县推动近郊村片区综合开发的经验案例,提出组建联合投资运营主体、促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持续优化综合服务保障等策略,助力城市近郊村打造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相似文献   

8.
寇怀云  董楠楠 《园林》2022,(12):80-85
大都市近郊村是城乡融合过渡地带,双向的人口和资源流动对乡村空间环境带来冲击,公共空间治理已超出物质环境整治的范畴。梳理乡村公共空间内涵与特征,提出与大都市近郊村“过渡与融合”特征相匹配的公共空间治理目标——包容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与构建社区公共秩序认知的共识。结合《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提出保证公平与兼顾差异、品质提升与底线保障、特色保护与灵活利用、复合集约与参与引导4组针对大都市近郊乡村的公共空间治理价值导向。以毗邻上海张江高科园区的环东村为案例,借鉴《导则》的场景引导方式,以4种代表性场景作为示范,提出大都市近郊村公共空间的愿景设想和治理策略:乡土文脉场景强调内生型公共空间的特色识别与强化,集合创新场景带动零散低效空间的创造性利用,未来创业场景侧重嵌入型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与带动,参与融合场景引导聚集性空间的社区共识构建。  相似文献   

9.
<正>山地城市占我国城市总数约二分之一,由于其地理条件特殊,山地城市在地震灾害影响下与平原城市相比主要有以下特征:(1)多灾种叠加性;(2)灾害不确定性和复杂性;(3)道路、公共开敞空间等避灾和救灾空间缺乏、安全性较差。城市近郊村镇是中心城区外围,受城市辐射影响较大,从空间特征和社区治理结构上呈现明显乡域特征。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中心城区外来务工人口不断流入,近郊村镇人口不断增长,与有限城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中国与乡土中国珠璧交辉之际,乡土文化复兴将是乡村治理以及五千年华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武鸣伏唐屯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乡土文化复兴框架要素包括生态优先的理念、农耕产业的谋划和人文特色的挖掘三方面;从院落组织、功能结构、空间肌理、人文景观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乡味·农韵”的乡村人居空间规划策略,很好地指导了伏唐屯的规划建设,体现了规划的乡土气息,为乡土文化乃至城乡人文复兴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规划师》2017,(3)
"城市双修"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是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理念。基于此,文章将"城市双修"理念引入到城市边缘区规划中,结合天津市李七庄街的实践,从功能网、交通网、生态网、设施网及文化网五个方面进行了"城市双修"策略研究,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 8月21日至27日,120多位专家学者在承德市举行了避暑山庄建庄280周年学术讨论会,会上共交流了40多篇学术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就承德市的规划建设和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特色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代表们指出:承德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为了保护建设好承德,发展旅游事业,不能将避暑山庄孤立起来研究,必须从城市的角度全面地、综合地做好规划,变多功能综合性城市为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要从这一目标的要求出发,对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铸魂工程。传统村落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环节之一,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其核心就是要实现传统村落整体的、真实的、可持续的保护与活态传承,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文章以贵州省从江县马安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展开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区中西侧的文庙露香园地块为研究对象,借鉴"活态博物馆"的理念,对上海老城厢的传统风貌形成和发展历程以及城市遗产(街巷风貌、历史建筑、传统文化)的保存现状进行梳理,并将活态博物馆的理念与上海老城厢的实际情况结合,通过文化体验、社区生活、教育传承三方面落实规划,以历史文化为触媒,提升老城厢内居民生活质量,传承上海乡愁,激发老城厢的活力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21)
高校通过课程建设可以增强粤西民间美术的研究深度,为民间美术的原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培养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受众群体。该文研究以粤西民间美术资源为依托,丰富城市文化的内涵,开发富有湛江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村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村庄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少数民族村庄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村庄在发展中面临的文化保护方法弱、文化延续性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在村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应以村民为主体,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文章以北京满族村巴园子村为例,分析其面临的发展问题,对村庄文化资源进行挖潜,从经济产业、空间环境、设施配置等途径,探讨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村庄特色文化的相应对策,以期为同类村庄的文化振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琳 《风景园林》2017,24(5):87-93
乡村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是典型的文化景观,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对乡村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为例,深入分析了哈尼梯田、传统村落和乡土文化景观的特征价值及其在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围绕"哈尼梯田遗产价值的保护及展现"、"传统民居的活态保护及价值更新"、"哈尼传统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这3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规划思考。提出要从旅游的视角科学地认识并尊重乡村景观的价值,自然性、真实性、完整性、地域性和体验性是乡村景观的核心特征,不仅构成了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更是进行乡村景观保护和规划的前提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街区内居住着大量的居民,他们传统的日常生活方式构成了街区内充满活力的场景,是体现乡愁和延续记忆的地方。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类型,应当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然而,由于我国大多历史文化街区长期以来主要采取静态保护模式,使得很多街区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生命力。本文以柳州市曙光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实践为例,探讨活态文化遗产保护对街区保护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促进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有限投入下的普通村庄规划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大量存在的普通村庄,在资金投入有限的前提下,尊重村庄发展的规律和村民的意愿,使村庄规划达到"突出乡村特征,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的目标。通过对普通村庄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总结分析,提出了有限投入下普通村庄规划的理念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淳安县百亩畈村村庄规划的实践,对有限投入下普通村庄的规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美丽宜居村庄特色资源优势明显、规划建设基础良好,多元的地形地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活跃的经济特色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村庄类型。在美丽宜居村庄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规划引领缺失、文化挖掘未显、产业业态单一、乡村风貌无序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后岸村的实证研究,探讨了"深化村庄设计,保证村庄规划建设落地;传承乡土文化,提升村庄发展品质内涵;升级乡村旅游,推进产业业态功能培育;展现风貌特色,建构乡村营造策略体系;明确管理实施,探索开发运营模式路径"等五个方面的规划设计策略,旨在为美丽宜居村庄规划设计实践及研究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