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农业干旱监测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监测指标和遥感监测指标两个方面对农业干旱表征指标进行了综述.传统农业干旱监测指标主要包括降水量指标、土壤含水量指标以及作物需水量指标等;遥感监测指标包含基于裸露地表和基于有植被覆盖地表的干旱遥感监测指标两大类.由于遥感方法具有大范围、宏观、动态监测的优势,目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未来农业干旱监测应建立广义的、适合于作物各时期的监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双层模型进一步简化.  相似文献   

2.
农业干旱因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造成灾损大等特点,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于农业干旱,可以从地理学角度的综合性、系统性、时空差异性等方面,沿着"格局—过程—机制"来深入认识:从地理学视角,农业干旱的根本原因是气象干旱,同时与水文、社会经济干旱相互联系;从农业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看,农业干旱研究选择多种监测数据源、借助恰当的监测模型或者分析方法,构建相应的农业干旱监测指数,推演和预测农业干旱的时间和空间演化过程;从农业干旱驱动机制上分析,首先筛选形成农业干旱的关键因子,其次探究农业干旱和各关键因子的作用机制,明晰农业干旱的驱动机制;从灾害系统的角度出发,探索农业干旱灾害演化过程,研究农业干旱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总结当前农业干旱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干旱定义应考虑水分供、需的2个方面,并强调干旱是一种异常现象.基于此思想,辨析了干旱及农业干旱的定义;扩展传统风险的概念,提出了扩展风险以及扩展自然灾害风险的概念,用灾害预测的影响程度和预测的可靠程度来描述风险.这种风险定义不但扩展了使用范围,而且为决策者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以此为基础,结合灾害学,建立了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干旱在我国呈现出广发和频发态势,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尤其是农业干旱,其成灾机理最复杂、涉及范围最广、灾害影响最严重。以贾鲁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域,利用水文气象、社会经济、土地利用、DEM等数据,构建了基于SWAT的区域农业干旱模拟模型,选取土壤相对湿度作为农业干旱指标进行模型的适用性评价,并系统分析贾鲁河流域的农业干旱特征。结果显示:(1)所建模型对贾鲁河流域农业干旱的模拟效果良好,农业干旱模拟结果与历史记录基本吻合,且空间分布基本一致;(2)贾鲁河流域轻度干旱主要发生于初春、春末及夏初;中度干旱主要发生于初春及春末;重度干旱主要发生于春夏之交及夏秋之交;特大干旱主要发生于春季及春夏之交;(3)贾鲁河流域农业干旱整体呈现9 a的周期性特征,季节性特征明显;(4)春旱、春末夏初旱是贾鲁河流域农业干旱的主要类型,流域上游地区及下游地区发生春末夏初旱的频率最高,中游地区发生初春旱的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信息扩散近似推理的农业干旱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信息扩散近似推理技术应用于农业干旱预测中,信息扩散近似推理将样本点转换成模糊集,部分弥补了由于数据的不完备性所造成的信息空白,并可以将样本中的矛盾模式转换成兼容模式.借助信息扩散近似推理模型,利用农业干旱历史灾情序列对未来年份农业产量进行预测,估算减产程度.实例表明,该模型能在小样本条件下,充分挖掘数据信息,较好的预...  相似文献   

6.
7.
基于玉米不同生育阶段降水负距平百分率划分的干旱标准、信息扩算理论计算的干旱发生概率、减产等级以及相应的发生概率,建立了干旱灾害风险模型,结合GIS技术对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干旱灾害风险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贵州省玉米播种—出苗期旱灾风险从西南到东北方向大致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出苗—拔节期旱灾风险高,极高风险区主要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为中低风险区,干旱风险从中部到东北部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拔节—抽穗期旱灾风险从北部至南部大致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北部风险沿东西方向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抽穗—灌浆期旱灾风险从西北部至东南部呈现阶梯状逐渐增加的趋势;灌浆—成熟期西部的旱灾风险低于东部,少量地区除外;全生育期旱灾风险呈层状分布,在这种层状分布中,旱灾风险呈现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更全面地对干旱进行风险评估和决策,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熵权法联合气象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和农业干旱指数(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构建气象农业综合干旱指数,采用线性趋势、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小波分析及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分析黑河流域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河流域21世纪初10 a的旱情最轻;流域存在21 a与33 a的长振荡周期、9~14 a的中振荡周期及2~6 a的短振荡周期;中、上游旱情呈减缓趋势,下游旱情呈加重趋势;中、上游轻中旱的发生频率高于下游,下游重特旱的发生频率高于中、上游;历史旱情验证表明,气象农业综合干旱指数的验证效果优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和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说明基于熵权法的气象农业综合干旱指数是一种有效的干旱监测指数。此研究结果可为黑河流域的防旱抗旱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
针对小区域历史旱情资料缺乏,获得的只是小样本数据,使用传统统计模型进行概率分析结果稳定性差的特点,借助信息扩散技术对陕西省铜川市的小麦干旱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将干旱数据进行集值化处理,把原始样本点转化成模糊集,部分弥补了由于数据的不完备性所造成的信息空白.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小样本条件下尽可能充分利用信息,得出符合实际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干旱监测指数主要考虑单一影响因子,往往无法全面综合反映干旱状况.基于MODIS数据和CLDAS数据,选取多个影响因子和能够直接反映干旱程度的干旱指数作为自变量,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为因变量,通过梯度提升机(GBM)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日尺度综合干旱监测模型,并以2015—2018年华北地区干旱为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监测结果与站点CI计算值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训练集和测试集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45和0.655,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033和0.082,综合干旱监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且模型监测与CI监测各月等级一致率均在65%以上,并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土壤相对湿度(RSM)相关系数分别为0.68和0.60,能较好地反映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状况.典型干旱情况监测表明,综合干旱监测模型综合考虑多种干旱影响因素,能较准确地识别出干旱的发生,表征综合干旱发生状况.  相似文献   

11.
干旱分析是全面认识干旱及其影响的有效途径,是旱灾风险评估和管理的基础,可为旱灾风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此,以旱灾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旱灾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出发,提出了由14类分析技术组成的干旱分析技术体系,其中的关键技术是干旱区划、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旱灾脆弱性分析和抗旱能力分析。系统综述了这14类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从致灾因子、承灾体、防灾减灾措施、孕灾环境的单方面研究逐步过渡到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研究和多种干旱分析技术的复合研究,从定性分析过渡到定量分析,从统计分析过渡到物理成因解析的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高效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当下的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2015年—2020年国内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学统计,从发文数量的年度变化趋势、不同作者和机构的研究方向、研究实力和合作网络关系、整体研究内容变化趋势及外文文献的引文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近6年来已发表的国内外针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研究领域的文献年发文总量基本趋于稳定,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中文文献主要研究的热点为木质纤维素资源的微生物降解、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的机理和工艺,养殖废弃物的厌氧发酵和有害成分的消减等;外文文献整体研究趋势更偏向于废弃物的能源化和材料化利用.随着国内外相关政策的实施和高质量社会的发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将会出现爆发式增长.本文通过探讨该领域内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农业旱灾等级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灾是制约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旱灾的等级区划又是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目前对旱灾等级区划的方法比较主观且单一化.笔者在分析主成分分析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农业综合干旱及旱灾区划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东北四个地区的农业旱灾区划,评价出了四个地区的区划等级都属于中度脆弱区.用层次分析法的评价结果与之相比较,两种评价结果一致,且与实际情况相符,表明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区划农业干旱及旱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50年至2000年青海省每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同期农业旱灾受灾面积及各地区受灾频次,研究青海省农业旱灾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1950年至2000年51年间青海省农业旱灾在时间上呈波动性加重发展,轻重灾害交替出现,交替周期由前40年大致10年的周期缩短为后10年大致4年的周期,且出现特大旱灾年分增多的趋势.在空间上,农业旱灾的频发区出现在海东地区.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松嫩平原旱涝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未来的旱涝变化趋势与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了预测和评估,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美国华裔文学进行解读,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家庭伦理观内容,既有对传统家庭伦理观的体现,又有对传统家庭伦理观的背离,美国华裔文学让我们充分见证了它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