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实现钢铁企业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的发生量及消耗量预测和优化调度两大功能,采用数据库和模块化设计方法开发了煤气预测及优化调度系统,实现了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的日平衡,解决了钢铁企业冬、夏季节性煤气平衡矛盾突出的问题,降低了煤气的放散率,提高了煤气预测精度,为煤气管理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安钢在MES环境下按订单组织生产的特点,在满足订单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对生产调度的原则、影响因素、运行方式等进行了分析,按照钢铁生产的批量化经济性生产要求,通过静态调度和动态调度,及时跟进、调整生产资源的配置、工序衔接与匹配关系、产线排程与重置等,保证了订单计划的刚性执行,提升了生产保障水平,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3.
钢铁企业MES中的计划调度系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钢铁企业MES中计划调度系统的特点,讨论了计划调度系统的构成和实现,介绍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主要产品和研究成果,并分析了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张堃 《冶金管理》2023,(5):12-14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在各行各业得到了长足进步,成为科技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对钢铁企业铁路运输行业来说,智能技术更是至关重要。作为铁路运输智能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轨道交通调度是实现动态货运需求的全息感知、各种轨道资源的综合实时决策、自动控制和反馈,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其他先进技术,可准确评估运输状况和调度效果,实施铁路资源的整体和局部优化配置,更高效地服务钢铁企业的物流运输,降低铁路运输成本。基于此,对面向铁路运输生产全过程的智能综合调度系统方案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可燃气是钢铁联合企业中重要的能源介质之一。某年产钢坯970万t沿海钢铁厂,发挥管理理念和设备优势,利用双气柜并网运行、高炉例修热电同步减烧高炉煤气降低放散、焦炉煤气制氢外销、煤气冷凝水用于炼钢闷渣等方法,实现燃气系统的"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运行模式,逐步实现边际效益回收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钢铁企业调度运行中的智能调度问题,运用人工系统、计算实验和平行执行的平行控制方法,结合电网运行综合驾驶舱技术,构建了包括实际电网调度系统、人工电网调度系统、计算实验层、管理与控制、平行执行层五部分的平行系统。根据钢铁企业电网控制问题分析,详细描述了不同维度的人工电网运行场景的构建方法和计算实验过程,通过驾驶舱技术的驱动引擎,平行执行各种预想调度操作和方案,通过与实际系统的运行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估,不断提高人工系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陈明泉 《钢铁研究》1996,(4):51-55,42
基于系统现状,对该系统的制气、净化、压送、管输、诸气能力进行了核算,对近期5年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并对存在的主要一无是处地分析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钢铁企业能源仿真系统研究现状,结合钢铁企业生产特点,分析了影响能源产消的因素,建立了系统模型,并通过逆向物料计算、正向排程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终开发了能源仿真场景编制系统。通过系统模型参数化,解决了不同钢铁企业的设备和工艺差异问题;通过生产场景编制,可以模拟故障和检修场景,同时为能源仿真系统提供作业计划输入。以两个不同钢铁企业为实例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可以模拟不同企业,仿真不同场景,有很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9.
姜涛  邓海莉 《铝镁通讯》2002,(2):51-52,48
简述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即SCADA系统)的应用范围,功能介绍,以及对我厂电力运行的意义,进一步了解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扩展和完善方向,为我厂的电力自动化系统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0.
钢铁企业电力系统能源仿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缓解钢铁工业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比例逐渐增高的趋势,以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历史数据为依据,通过研究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方程,以及逻辑关系算法,建立钢铁企业电力系统能源仿真模型,包括消耗、回收和转换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电力仿真模型的输出反应,获得了理想的结果,可以达到钢铁企业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钢铁联合企业煤气系统优化利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张琦  蔡九菊  杜涛 《冶金能源》2005,24(5):9-11,16
钢铁企业煤气系统是钢铁联合企业能源系统的主要部分,不仅涉及煤气生产、输送、分配、消耗等诸多环节,而且还关系到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原材料成本的降低、环境污染的改善等一系列问题的复杂庞大系统。本文提出在不改变企业设备状况和技术条件前提下运用数学模型,对煤气资源进行优化分配,以达到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推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中国钢铁行业明确提出力争2025年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标准化是推动落实这一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建立健全钢铁行业低碳发展标准体系尤为重要。通过总结国内外低碳发展现状,特别是重点阐述和分析了国内外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相关政策、目标及降低碳排放水平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标准化工作现状及需求,归纳、总结并研究提出了中国建立钢铁行业低碳发展标准体系的初步框架,涵盖了碳排放管理和低碳冶炼两大方向,并提出了健全和实施钢铁行业低碳发展标准体系的相关建议,以期促进中国钢铁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钢铁企业二氧化碳减排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继辉  程旭 《冶金能源》2012,(5):3-6,19
分析了以碳素流为主要载体的钢铁冶金过程排放二氧化碳的特点,指出了高炉长流程炼铁工艺的CO2减排应将铁前系统作为突破重点,并逐渐推广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短流程炼钢。钢铁企业烟气CO2减排应充分考虑其烟气特性,借鉴现有较为成熟的吸收法、吸附法等捕集技术,开发与钢铁生产工艺相结合的CO2捕集技术和装备。  相似文献   

14.
张龙强  陈剑 《中国冶金》2021,31(9):21-25
钢铁工业作为制造业中的碳排放大户,面临“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严峻挑战,这也是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契机。根据国家统计局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能源消耗数据,估算中国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并对中国钢铁工业实现“碳达峰”路径进行探讨,即在中国10亿t级的粗钢规模及当前流程结构、能源结构和工艺技术应用基础上,通过挖掘节能降碳潜力实现“碳达峰”空间有限,必须采取以控产量调结构为核心的减碳工作,争取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内率先实现“碳达峰”。钢铁企业作为行业发展的主体,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需尽快开展绿色低碳转型及深度减碳工作,共同推进钢铁工业“碳达峰”目标提前实现,并为最终实现“碳中和”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针对钢铁企业设备种类众多导致的油脂选型困难甚至供油出错等问题,通过制定润滑油脂准入、管理和报废标准,实施国产化替代,归并润滑油脂品种,强化设备润滑管理等方法,对钢铁企业设备用油进行优化整合初探。润滑油脂的优化整合,对钢铁企业正确选用油脂、降低采购成本、提升润滑管理水平和实现降本增效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制定适合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并引领行业发展的碳排放标准势在必行.在简要总结国内外碳排放标准工作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中国钢铁行业低碳领域标准体系现状,分析了钢铁行业碳排放标准制定的必要性,结合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提出的"C+4E"目标体系框架,给出对未来中国钢铁行业相关碳排放标准制...  相似文献   

17.
在对钢铁企业信息化体系结构及生产管理模式等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高级计划排程的思想,提出了面向订单的钢铁企业一体化计划与调度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针对一体化生产管理中的库存匹配问题,建立了热轧带钢库存匹配模型;针对一体化生产管理中的能力匹配问题,建立了考虑钢铁生产加工工序约束和设备能力约束的能力计划模型.同时从订单排产和作业计划的角度研究了钢铁生产各主要环节的生产计划方法和调度策略,及其整体上的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种基于e p思想的企业能耗状况自诊系统的构建及其在唐钢和宣钢的应用实例。该系统是在对钢铁联合企业含铁物流进行全面调查基础上 ,运用系统节能理论 ,以典型全流程钢铁企业为样本 ,经过定量分析物流对钢铁企业能耗的影响 ,而开发建立的一种实用软件。该系统适合各类型钢铁企业应用 ,企业利用该系统对自身吨钢能耗状况进行诊断 ,自诊系统的结论分析对企业节能工作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书景  张垒  林博 《武钢技术》2010,48(2):53-57
就钢铁企业烧结机含硫烟气的产生过程展开论述,剖析烧结烟气的产生特征和分布特性,总结烧结烟气区别于其他环境污染烟气的特性。同时,针对国内外常用的烧结烟气脱硫技术,分析干法脱硫、半干法脱硫和湿法脱硫3大类,共7种国内外较成熟脱硫工艺的工艺原理,并总结各种工艺的优缺点,同时针对我国企业在脱硫技术方案选择上提出原则性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烧结烟气脱硫项目方案实施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澄清当前“双碳”工作中的一些误区和客观把握温室气体的内容和实质,正确指导中国钢铁工业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分别介绍了“碳”“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容及其对中国发展的正面、负面影响,国内外目前在低碳领域的进展,认识的误区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下一步中国钢铁工业分阶段实施的几点现实路径,同时介绍了部分已知和未知的低碳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