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分析工业园区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建立碳排放评估模型,对园区的碳排放进行评估测算,探究打造零碳工业园区的路径;对园区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节水及非传统水利用、绿色出行、绿地空间垃圾处理等方面进行减碳设计,以减少碳排放。结果显示:园区碳排放源主要为建筑能耗,占总碳排放的97.3%;与基准情景相比,零碳情景下建筑电力碳排放量可以减少50%;可再生能源减碳量最大,占总体减碳量的96.6%。未来的低碳园区发展可在建筑电力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碳普惠是利用市场化机制促进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消费的有效举措。上海、广东等省市已经试点开展了碳普惠,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无论是以政府为主体还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运行方式都存在不少挑战。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北京市应用碳普惠对于推动碳排放快速下降,推进城市治理模式改革,以低碳消费拉动低碳生产,激发数字经济赋能碳减排,探索京津冀协同减碳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借鉴试点省市经验,以问题为导向,建议北京市加快研究建立支持碳普惠应用的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碳普惠应用场景减碳量核算标准体系,构建消费端和生产端碳减排全链条闭环。  相似文献   

3.
以广东地区某办公建筑为例,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2021)作为节能基准,对比分析被动减碳技术、主动减碳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对建筑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对广东地区办公建筑,增设1.0 m的固定外遮阳使建筑冷负荷降低4.65%,节能效果优于降低外墙传热系数。采用主动式技术改造办公建筑,空调系统全年耗电量降低了30.0%,电梯系统全年耗电量降低了64.6%。采用可再生能源光伏及风力发电为建筑提供电力时,年减碳量达345.51 t,节能减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公共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节能减碳的重要领域。双碳背景下,针对公共建筑在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现状、规律及减排路径开展研究。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全面掌握北京市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规模、能源结构、能耗强度、能源政策、技术发展情况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北京市大型公共建筑的碳减排路径及重点任务,进一步预测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及碳排放总量。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是有效制定减排政策的关键,合理划分碳排放部门有助深化对碳排放变化机制的理解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把能源消费碳排放划分为发电、产业和生活三个部门,基于LMDI方法将各部门碳排放变化效应分解为若干因素,研究广东省2000-2016年的碳排放驱动因素特征并和全国进行分阶段对比。结果表明:发电部门和产业部门的主要增碳因素分别是用电量增长和经济增长,增碳效应在进入新常态后明显减弱;生活部门主要增碳效应是人均能耗上升。火力发电占比下降和火电效率提升、产业能耗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变化分别是发电部门和产业部门的主要减碳因素,而生活部门没有显著的减碳因素。根据广东碳排放驱动因素特征,提出各部门碳排放控制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广东省先行启动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率先开展碳交易市场建设试点。能源消费特征和CO2排放情况是低碳发展的基础,从广东省经济发展入手,分析了广东省终端能源消费及构成、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能源消费特征,估算了广东省2005年至2010年的CO2排放量,并预测了广东省“十二五”期间的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为节能减碳和国家低碳试点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四川省"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通过假设不同的发展情景建立了节能目标对碳排放强度的贡献分析模型,并以"十一五"期间四川省经济和能耗数据为基础,求得不同情景下碳排放强度降幅和二氧化碳累积减排量。结果表明,在单位GDP能耗下降16%的目标下,"十二五"期间四川省碳排放强度降幅为14.17%~22.43%,二氧化碳累积减排量为2.04×108~3.26×108t。同时控制煤炭、石油消费及增加天然气、水电等优质能源的消费比例是四川省实现"十二五"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公共建筑用能量和用能强度不断攀升,强化公共建筑节能低碳绩效评价考核制度不仅是实现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的需要,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针对公共建筑节能低碳考核中缺少能源消费量化目标,难以分解到各地区,主管政府机构间缺乏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目标责任与政策、措施间缺少互补互促等问题,建议把强化能源消费计量和统计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建立多方协调合作、建筑能耗数据共享的工作机制,加快推动能耗限额管理、能效测评和能耗公示等节能减碳措施的落实,尽快修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为完善公共建筑节能低碳绩效评价考核制度提供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9.
节能减排是我国当前的一项基本国策,用以协调解决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个体能源粗放无序利用之间的矛盾。而能源审计和碳核查作为节能和降碳的基础工具,均以企业能源消费情况为切入点,对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量进行论述,以达到节能降碳的目的。本文以某钢铁企业能源审计报告和碳核查报告为例,深入探讨了将两份报告合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当前政府大幅压缩政府采购经费和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规模应用电动汽车是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各地区大规模推广电动汽车,对国内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将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进行分析与比较,进而研究电动汽车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耗电型电动汽车会增加能耗和碳排放,而小型电动汽车在我国当前电力结构下可以起到节能减排作用,有利于缓解我国城市的雾霾污染。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近年来电力和石油的消费增长加快 ,而终端能源消费中煤炭增长较慢 ,至 1999年 ,终端能源消费中 ,煤炭消费比重已下降到 5 0 %以下 ,为 4 6 .2 % ,石油消费比重为2 5 .6 % ,电力消费比重为 2 1.6 % ,其他能源消费仅占 6 .7%。终端能源优质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预计到 2 0 0 5年终端能源消费中电力比重可到 2 5 .7%。福建省电力在终端能源中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数约高出一倍。福建省终端能源消费的主要品种是煤炭、电力和石油 ,其他能源所占比重很低。从 1995~ 1999年终端能源消费情况分析 ,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从 15 79万t标煤增长到 1874万…  相似文献   

12.
《节能》2016,(6)
酒店建筑是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耗在公共建筑能耗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高。对寒冷地区酒店建筑能耗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引用能质系数计算方法,将所有的终端能源按折算系数转化为电,以单位建筑面积年综合电耗作为能耗指标,分析寒冷地区酒店建筑的能耗现状及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13.
《节能》2019,(11):21-24
为掌握宁波市既有居住建筑能耗水平,采用问卷调查对宁波主城区789户居民家庭进行了节能意识调查和建筑能耗统计,从居民用户基本信息、建筑基本信息和建筑设备信息等3大类19个小类进行分项统计,并测算了家庭能耗CO_2排放水平。结果表明,宁波居民建筑节能意识较强,在节能设备购置动机和使用方面具有较好的自觉性,家庭每月电能消耗碳排放在202.817 kg左右,月用水消费碳排放集中在2.8125~5.625 kg区间,燃气消费碳排放大多为27.153~54.306 kg范围。  相似文献   

14.
《节能》2021,40(8):75-77
对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各国对绿色建筑评价指标虽然都是建立在节能的基础上,但是没有明确的建筑碳排放指标。基于此背景,提出将建筑碳排放评价指标应用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使建筑满足绿色建筑等级的同时又能做到节能减碳。  相似文献   

15.
正有色金属行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行业,也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据统计,2014年,全国有色金属行业总能耗约1.26亿吨标准煤(电力折标煤按发电煤耗折算),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3%左右。其中电力消耗为4708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电力消耗量的8.5%。中国铝业公司安全副总监党积囤认为,一方面,有色金属行业理应为国家节能减排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  相似文献   

16.
“根据建筑碳排放影响主要因素,建立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预测模型(CBECM),利用CBECM模型对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进行计算、分析、评估。在BAU情景下,通过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预测模型(CBECM)模型分析,建筑运行碳排放将在2038年达峰,平台期在2038~2040年,碳排放峰值约为33~34亿吨二氧化碳。”中国建筑研究院环境与能源研究院工程评估与调试中心副主任魏峥在6月13日由北京节能环保中心、节能环保杂志社、北京能源学会组织召开的主题为“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助力北京碳中和——高效保温系统节能门窗技术专场”(简称“超低能耗建筑专场会”)会上说。魏峥由上述得出如下结论:“建筑领域现有政策无法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必须加大政策力度和工作强度。”如何实现建筑领域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魏峥认为有七条关键路径(详见文末)。推广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是其中之一。包括北京市在内的全国多地把大力推广低能耗建筑作为建筑领域节能减碳的重要内容。为助推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在全国的进一步推广,本刊将从建筑方式、建材(门窗)、新能源利用、高效热回收新风系统及能源...  相似文献   

17.
作为能源控制的重要手段,节能对我国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以来,能耗"双控"成为节能工作的主要政策,在积极推动节能降耗的同时,对降低碳排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综合来看,能耗"双控"政策,对碳减排的作用效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碳排放产生直接约束,二是能源消费强度控制为碳排放强度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三是倒逼经济转型对碳减排产生长期促进效应,四是为碳减排机制建设提供基础。"十四五"期间,在继续推进能耗"双控"政策的同时,节能工作需要实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并需要进一步加强碳减排工作的协调统一,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快"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将银电互联、网上在线支付、终端购电和社会化代收等平台集成,与电力营销信息化系统有机融合,构建电网企业多元化的缴费业务平台,实现终端用户通过互联网进行电能自助消费结算和交易,通过银行及社会化代收机构以及自助设备等多元化方式实施电费缴费业务.通过对多元化缴费业务方案的设计,尤其是应用需求、系统架构和软件功能的研究,论证了实...  相似文献   

19.
以上海市大型商业建筑和酒店建筑能源消费调研数据为例,结合上海市公共建筑能耗基准线,对上海市公共建筑能源消费特征及其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4年上海市大型商业建筑和酒店建筑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呈下降趋势,建筑逐月耗电量与季节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方面,电力是上海市公共建筑主要消费的能源类型,且呈现总量下降而比例上升的趋势,天然气消费总量和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空调系统能耗在整个建筑分用途能耗中的占比最高,且均依赖电力供能。参照上海市公共建筑能耗基准线,部分公共建筑具有较大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20.
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是衡量某一国家或地区电气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分析预测该项指标可为能源消费利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提出了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计算方法的修正意见,完善了该指标的计算方法,同时提出了其发展趋势预测方法,并应用到安徽省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计算及预测中。应用结果显示:该分析预测方法可有效分析区域电气化水平,明确能源消费结构及效率改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