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李峰  樊勇 《河南石油》2000,14(B08):27-29
赵凹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针对前期开发中暴露出来的井网不完善,地层压力下降快,主力油层平面和层内矛盾突出,非主力油层储量动用程度低等特点进行了井网调整,滚动开发,注采结构调整等综合治理措施,使开发效果得到了改善,控制住了产量递减加大的趋势,实现了赵凹油田在高含水期的稳产,资源利用程度提高,探索出了小型水驱砂岩油田高含水期稳产开发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适于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的炮眼封堵技术,包括应用于馆上段油的水泥封堵炮眼技术和GSY高水膨胀成岩封堵技术及应用小断块油藏的LF-311炮眼封堵技术.现场应用表明,炮眼封堵技术能较好的挖掘层内、层间潜力,治理长期停产井、停注井,简化生产管柱,解决套管漏、无法卡封和卡封不死现象,节约化学防砂用量,是油田开发后期老区挖潜的重要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4.
5.
注水开发油田高含水期提高水驱油采收率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部大庆,胜利等几个主要注水开发油区,已经处于高含水期开发阶段,主河道砂体油层绝大部分水淹。从控制水驱采收率的因素分析,提高厚高波及系数,挖掘纵向上分布的低渗透河道间薄砂层及三角洲前缘相席状砂和剩余油是今后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港东油田一区一断块高含水后期开发的几点做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大港油田港东一区一断块为港东油田的主力断块 ,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受发育后期曲流河沉积的影响 ,地层非均质严重 ,加上长期注水开发 ,使断块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后 ,油层水淹加剧 ,剩余油分散 ,挖潜难度加大。为此 ,1991年对注水最完善的明二单元率先进行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在此基础上 ,针对开发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进行了一系列挖潜工作。主要包括 :①实施层系互换 ,完善注采井网 ;②钻加密调整井 ,挖掘死油区 ,提高断层附近及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动用程度 ;③实施精细注水 ,充分挖掘低渗透率控制的剩余油。主要从 3个方面整体实施 ,一是增加注水井点 ,缩小注水半径 ,改变液流方向 ,提高注水扫油面积 ;二是加强高含水层的专项治理 ,重点突出注水井的调剖工作 ;三是脉冲注水 ,通过周期性地强弱交替注水 ,提高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水驱油田含水率上升规律,引入一种改进灰色预测模型进行水驱油田综合含水率预测。该预测方法具有所需样本少、预测精度高、计算简单和操作方便等优点,特别适合于随机性强的油田开发相关指标的预测。通过矿场实际应用证明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用于高含水孤东原油的破乳剂MA-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含水、富含胶质沥青质的孤东原油的破乳脱水,以分子量较高的直链有机多胺为起始剂合成双嵌段聚醚,再经扩链得到了新型破乳剂MA-1。在室内进行了对比评价试验,获得了最高的脱水率。在孤一联进行的现场试验中投药量减少46%,用药浓度降低50%,原料油含水下降74%,外输油含水下降50%。该剂已在孤东油田孤一联、孤二联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9.
二段直线法预测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指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含水期马克西莫夫-童宪章(甲型)水驱规律曲线发生上翘,用于油田动态分析时误差较大,分析认为曲线上翘的原因是,油水相对渗透率比(Kro/Krw)与含水饱和度(Sw)在半对数坐标系下,高含水期曲线直线段再次发生向下偏折,出现第二段直线段。在此基础上引进了二段直线法,即甲型水驱规律曲线在中含水期及高含水期各成直线段。运用几种水驱规律曲线公式,分别计算了大庆油田杏北开发区西部过渡带和杏四~六面积区块未措施井的可采出储量,并验证了累积产油量和含水率。结果表明,高含水期二段直线法优于甲型、西帕切夫(丙型)和张金庆型水驱规律曲线。  相似文献   

10.
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大量的生产、测井及监测等资料对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注采对应关系、大孔道、累积注入倍数等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归纳总结出了“两段三层四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印剩余油主要富集于层内低渗透段、受夹层影响的低水淹段;层间状况差异大且物性差的层、累积注入倍数低的低水淹层及动用差或未动用的薄层;平面上动态注采对应差部位、受井闻渗流特征及大孔道等影响的滞留区、绕流区、起伏较大的微构造高部位。另外,对油层的认识程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力。同时探讨了老油田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法,对矿场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孤东九区西块蒸汽吞吐和蒸汽驱注采特征分析,结合蒸汽驱和蒸汽吞吐理论,探讨了该块转为热水驱结合蒸汽吞吐的开发方式的必要性,认为该区块转为水驱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中二南注聚区油井见效后,其含水变化和见聚浓度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性.按油井见效与见聚关系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井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为同类油藏聚合物驱油开发管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聚合物驱油在孤东油田七区中见到明显效果,根据区块实际统计资料,分析了见效井动态特征及影响注聚效果的因素,为油田今后编制聚驱方案及动态调整,提高聚合物的利用率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孤东油田八区西部注聚区的地质及开采情况,分析了该区聚合物驱前期不见效的原因,研究了该区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下步以层间,层内调整为主的挖潜,结合孤东油田其他区块研究了注聚区合理提液时机,制定了合理提液原则,实施后注聚区西部日产油田48t增至214t,见到了良好的注聚效果。  相似文献   

15.
孤东油田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的主要做法及效果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在1994年开展的工业性聚合物驱试验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孤东油田于1997年投入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对聚合物驱油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井一制”等聚合物注入新方法,对注入工艺等进行了配套优化,形成了新的思路和成熟的聚合物驱配套技术。随着聚合物驱规模的逐年扩大,年增油量和累积增油量逐年增加,到2005年底累积增油量为234.7×108t,为孤东油田的持续稳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孤东油田四区套管变形井的分类分析,研究了套管损坏在纵向,横向及时间上出现的规律,重点探讨了油水井套管损坏形成机理,发现油出砂,高压注水等是造成套管损坏井增多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强防砂,温和温水,合理控制生产压差是防治套管损坏的重要措施保证。  相似文献   

17.
针对孤东油田回注污水细菌含量高、腐蚀和结垢严重的问题,在室内筛选了适合于孤东油田污水处理的杀菌剂、缓蚀剂和阻垢剂,经复配后.确定了杀菌剂CWT-A/缓蚀剂CWT-B/防垢剂CWT-C复配污水处理剂最佳单剂的使用浓度。试验结果表明,该最佳复配体系具有水溶性、配伍性好,使用浓度低,污水处理效果好等特点,现场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孤东油田七区西曲流河沉积微相定量识别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沉积相是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油田开发阶段,沉积微相的精细研究可以为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和调整、精细油藏描述和数值模拟等提供沉积背景等方面的基础地质资料。尤其对以曲流河沉积为主的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来说,由于岩性横向变化大、砂体展布规律复杂,在油田开发的中后期,对沉积微相进行定量识别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孤东油田七区西相对渗透率曲线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综合反映了互不相溶的油水两相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渗流规律的变化,是油田开发设计中产能预测的基础资料;而不同开采阶段取心岩样相渗曲线的变化,能够反映储集层结构的变化,研究这一变化可为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理论依据。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取心井资料表明,随着水驱过程的深入,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特征值发生了变化,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减小、等渗点含水饱和度及残余油饱和度下的水相渗透率增大,反映出油层孔隙度增大、黏土矿物减少、孔隙比表面积减少、孔隙表面更亲水以及水驱结束后储集层的综合渗流能力有所增加等特征。不同阶段相渗参数分析表明,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孔隙度对渗透率、渗透率对残余油饱和度、两相共渗区、驱油效率等参数的影响作用相对增大。研究结果认为,该油田三次采油应立足于改善储集层结构和驱油剖面,减少孔间矛盾,提高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20.
文明寨极复杂断块油田微生物驱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文明寨极复杂断块油田的油藏地质特征与剩余油分布规律,开展了有关微生物驱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试验研究。在室内进行了微生物菌种的筛选与复配、微生物复配体系的适应性、微生物岩心驱替等试验,确定了用于现场试验的微生物菌种及其浓度、用量等。现场试验提出了方案设计,结果表明,微生物驱油取得了成功,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油田高含水采油期增油降水提供了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