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掺杂纳米CeO2的纳米玻璃,探索了不同溶剂、pH值、热处理温度和升温速率等制备条件对纳米玻璃的影响,获得了最佳的制备条件,得到了透明的掺杂纳米CeO2的纳米玻璃。其中反应物最佳摩尔比为:nTEOS:ni-PrOH:nEOH:nH2O=1:2:1:20;最佳pH值为:1.4~118;凝胶化的理想环境为:T65℃~70℃,润湿气氛;制备干凝胶的最佳热处理路线为:水浴70℃,3d→水浴85℃,3d→烘箱100℃,1d→烘箱150℃,2d。因此,溶胶-凝胶技术是制备纳米玻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一种制备ZrO2纳米粉末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采用EDTA络合物型溶胶凝胶法制备平均粒径为10nm的ZrO28%(摩尔分数,%,下同)Y2O3纳米粉末。用DTA/TG,XRD,BET,TEM等方法对粉末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H值、反应物浓度和EDTA加入量等因素对粉末比表面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氧化铝粉末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氧化铝在许多工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新材料科学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对陶瓷复合材料的性能要求日益提高,为了提高氧化铝基陶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需要提高氧化铝的纯度和表面活性、降低其粒度,对此传统的氧化铝制备方法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溶胶一凝胶法是制备纳米粉末的重要技术之一,作为一种湿化学合成方法,具有设备简单,工艺易于控制,粉末纯度和均匀度高,成本低等优点,在制备涂层以及涂层复杂形状零件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本文以异丙醇铝(Al(C3H7O)3)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纳米氧化铝(Al2O3)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和差热分析,研究了由凝胶至α-Al2O3,粉末的转变过程以及影响粉末性能的因素。研究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胶体在1200℃的温度下可以完全转化为纳米α-Al2O3,并且具有较高的质量密度,所制备的纳米α-Al2O3,具有较理想的晶体结构类型,未发现其它相或杂质,这表明溶胶--凝胶法是制备高纯度纳米陶瓷粉末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4.
以廉价无机盐氯氧化锆为原料 ,用氨水作沉淀剂 ,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锆 ,全面探讨了各种制备条件对产物粒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二氧化锆粉中t-ZrO2在低温稳定存在的原因,采用X-ray衍射仪和差热分析仪对二氧化锆凝胶粉的晶体结构及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温时凝胶粉中的非晶态二氧化锆近程有序结构更接近t-ZrO2的晶体结构;在600℃~800℃温区内,t-ZrO2的晶粒尺寸小于30 nm,处于表面能起决定作用的稳定区间内;t-ZrO2的析晶活化能(56.5 kJ·mol-1)低于m-ZrO2析晶活化能(109.2 kJ·mol-1).晶体结构、表面能及析晶活化能诸方面均显示出有利于凝胶粉中的亚稳t-ZrO2低温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6.
用溶胶-凝胶法,以钛酸丁脂为先驱体、无水乙醇为溶剂、二乙醇胺为络合剂,以载玻片为基体采用溶胶.凝胶浸渍提升法制备纳米TiO2薄膜。探讨制备过程中影响薄膜质量的因素,用NDJ-8S数字显示粘度计测定溶胶在溶胶.凝胶过程中的粘度随存放时间的变化;差热分析仪分析有机物的热分解行为和晶型转变;红外光谱仪对干凝胶相组成进行分析;扫描电镜对薄膜的表面形貌、颗粒的均匀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可在玻璃基体上镀上纳米TiO2薄膜;粘度随着陈化时间成正比关系;薄膜表面光滑,颗粒较均匀且达到纳米级颗粒。  相似文献   

7.
以偏钨酸铵水合物和可食用蔗糖为原料,在液相均相反应体系中制备出前驱体粉末,再采用还原-碳化法合成纳米碳化钨(WC)粉末。分别使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来表征粉末试样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并且分析了合成机理。结果表明:当合成温度为1400℃时,可以制备出单相WC粉末,当合成温度为1350℃时,可以获得等轴状WC颗粒。然而,合成温度达到1450℃时,出现条状颗粒和异常长大的颗粒。此外,引入过量C源有利于碳化反应的进行,还能通过增加反应接触面积和缩短C原子扩散距离来细化WC颗粒。  相似文献   

8.
热处理对ZrO2纳米粉末粒度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氯氧锆,脲和氨水为原料,用化学沉淀法制作先驱体,然后热处理米制作纳米氧化锆粉末。所得到的沉淀物为非晶态,其差热分析结果显示,在300℃热处理即可得无定型氧化锆粉末粒度和该粉末在450℃则完全晶化为亚稳四方氧化锆相。同时,X射线衍射显示,在600℃以下热处理1h所得的氧化锆粉末为亚稳四方相,到700℃时开始出现稳定的单斜相,并且单斜相的含量随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用此方法制得的粉末为纳米相,粒径随  相似文献   

9.
纳米氧化铝粉体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溶胶-凝胶法是目前在氧化物纳米粉制备中研究和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但多数研究集中在用各种昂贵的有机醇盐作前驱体制备纳米氧化铝粉。本实验研究用廉价的AlCl3·6H2O作原料探索一种制备纳米氧化铝粉的可行的方法。以期能为纳米氧化铝的大量应用提供可能。通过实验优化了凝胶制备过程的的主要参数(铝离子浓度、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添加剂),制得了稳定的凝胶。在1150℃(1.5h)的条件下制得了粒径为10纳米左右的α-Al2O3粉体。  相似文献   

10.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薄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溶胶-凝胶法,以钛酸丁脂为先驱体、无水乙醇为溶剂、二乙醇胺为络合剂,以载玻片为基体采用溶胶-凝胶浸渍提升法制备纳米TiO2薄膜.探讨制备过程中影响薄膜质量的因素,用NDJ-8S数字显示粘度计测定溶胶在溶胶-凝胶过程中的粘度随存放时间的变化;差热分析仪分析有机物的热分解行为和晶型转变;红外光谱仪对干凝胶相组成进行分析;扫描电镜对薄膜的表面形貌、颗粒的均匀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可在玻璃基体上镀上纳米TiO2薄膜;粘度随着陈化时间成正比关系;薄膜表面光滑,颗粒较均匀且达到纳米级颗粒.  相似文献   

11.
控制反应在微米级碳酸钙表面生长纳米碳酸钙颗粒-形成表面纳米化颗粒(SNSP),其尖锐棱角被钝化,光滑解理面变粗糙,比表面积增大,填充改性的效果更好.观察到粉煤灰的奇特形貌结构,用不同工艺包覆粉煤灰形成不同形貌的包覆层.介绍了适用于描述上述3种颗粒形貌的盒维数法以及颗粒边界图形的分维计算法和颗粒表面的分维计算法,目标是建立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其填料分形维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纳米晶W粉和W-Ni-Fe预合金粉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纳米晶W粉和W-Ni-Fe预合金粉,研究了不同的球磨材质包括硬质合金球(CCB)、钨球(TAB)和球磨转速、球料比及球磨时间等条件对球磨后粉末性能的影响。利用XRD,TEM和EDX分析球磨后粉末的晶粒尺寸、晶格畸变、形貌、结构变化及颗粒成分变化。结果表明:高能球磨法可制得10nm~80nm的W粉和W-Ni-Fe预合金粉,纳米级颗粒含量达80%以上。相同材质的钨球制得的纳米粉末综合性能较好。球磨过程中,粉末保持颗粒状结构,纳米级粉末颗粒形状最终趋于等轴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金相显微镜对喷射成形过喷粉末的形貌及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喷粉末颗粒尺寸相对比较均匀,以球状、类球状形态存在,并且尺寸越小越圆整。过喷粉末颗粒多以异质形核为主,极少数小颗粒组织为同质形核,无论以何种方式形核,其内部组织均为树枝晶。  相似文献   

14.
采用液氮球磨技术制备出纳米晶钛粉。运用SEM、XRD和TEM研究了液氮球磨过程中钛粉的形貌和组织的演变。结果表明:钛粉颗粒在液氮球磨过程中以脆性开裂的方式细化,经8h液氮球磨后钛粉颗粒从球磨前的45μm减小到5μm左右,颗粒表面出现大量裂纹;采用液氮球磨方法制备纳米晶Ti粉仅需8h。  相似文献   

15.
贵金属合金焊粉制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志平  刘雅洲  赵辉  廖微 《贵金属》2000,21(1):57-60
焊膏在电路元件和微型集成电路的贴装技术(SMT)中是关键材料,焊膏的印刷性、粘度、粉末氧化、塌边(坍塌)性及搅溶性都取决于分的性质。作者概述了五种焊粉的制造方法(机械合金化法、气体喷雾法、离心喷雾法、振动喷雾法和旋转喷雾法)及其特征,焊粉的成分和性质,偻末形状对焊膏性能的影响,焊分的分级方法。并对气体喷雾法和离目标是以低的生产成本,制造氧化程度小,粒度分布范围窄及真圆球状的焊粉。  相似文献   

16.
纳米氧化物粉体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介绍了近十年来纳米氧化物粉体的各种制备方法及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列举了热法和液相沉淀法制备钛酸铅粉体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条件,并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铅厂铸锭渣中生产粒径小于5μm的钛酸铅粉末工艺流程,对钛酸铅粉体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自制Co(OH)2为原料,乙二醇为溶剂和还原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分散剂,液相中还原制备超细钴粉。研究分散剂SDBS浓度对钴粉粒度、比表面积与磁性能的影响。利用比表面积测定、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磁强计等测试手段对钴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钴粉的比表面积随SDB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分散剂用量为7.5g/L,制备的钴粉比表面积为8.1235m2/g,晶粒尺寸0.5-0.6μm。钴粉颗粒粒径比较均匀,近似球形,没有发生团聚现象,其物相呈面心立方与密排六方结构,以面心立方为主。分散剂用量为7.5g/L,制备钴粉比饱和磁化强度为39.52A·m2/kg,剩余磁化强度为3.16A·m2/kg,矫顽力为15302A/m;未加入分散剂钴粉比饱和磁化强度为132.93A·m2/kg,剩余磁化强度为21.32A·m2/kg,矫顽力为23347A/m。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化学计量比的Bi-2212前驱粉末,系统地研究了空气、纯氧和氩氧混合气氛对粉末相组成、粒度和碳含量的影响.通过对成相烧结过程相变规律的研究提出了对最终装管前粉末中特征相(如Bi-2212,2201,14∶24AEC等)的控制方法,得到了主相纯度高、各相分布均匀、粒度适宜和碳含量较低的前驱粉末.  相似文献   

20.
超细金属粉末的制备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了机械法、物理法、物理-化学法等超细金属粉末的制备方法和研究进展及生产应用情况.虽然超细金属粉末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但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许多需要解决和完善的问题.机械法是制备金属粉末的基本方法,但大多数机械法在制取粉末后存在分级困难的问题;旋转电极法和气体雾化法是目前制备高性能金属及合金粉末的主要方法,但生产效率低,超细粉末的收得率不高,能耗相对较大;气流磨粉碎法、氢化脱氢法适合大批量工业化生产,但对原料金属或合金的选择性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