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子束改性40Cr材料表面微动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强流脉冲电子束技术对齿轮常用材料40Cr进行表面改性,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粗糙度仪、显微硬度仪和摩擦摩损仪对比分析40Cr材料表面电子束改性前后的材料表面形貌、组织和力学性能及其对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0Cr材料经电子束处理后,表面粗糙度增加,截面硬度在表层1mm内增加,材料表层组织结构由于重熔快冷发生变化而产生残余奥氏体,硬度和组织的变化都起到改善材料微摩擦磨损性能的作用。电子束改性样品摩擦因数在实验初期相对稳定,随着摩擦磨损试验的进行,摩擦因数急剧升高并接近于电子束改性前的样品。微动摩擦性能得到提高,磨损量相当于改性前的26.4%,降低近4倍。  相似文献   

2.
以3Cr2W8V模具钢为研究对象,通过表面镀膜和电子束表面合金化处理的方法对模具钢进行了表面改性研究,分析了镀Ti膜、镀CrN膜和镀TiN膜后材料的表面组织形貌和性能随电子束改性参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对模具钢进行表面合金化的电子束改性可以极大提高和改善表面组织结构和性能。  相似文献   

3.
用电子束进行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洪 《电加工》1996,(2):30-33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利用电子束进行金属表面改性处理的工艺特点、基本原理和应用前景,并与激光处理技术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电子束表面合金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秉刚  赵健  冯吉才 《焊接学报》2011,32(11):108-112
阐述了电子束表面合金化的基本原理及国内外电子束合金化设备的应用和发展.介绍了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合金化做为一种新型表面合金化方法在研究领域的应用,并综述了近年来电子束表面合金化研究的发展动态,简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取得的进展.对电子束表面合金化技术做出了展望,指出合金层的定量控制,电子束与表层金属间的热力耦...  相似文献   

6.
李青 《全面腐蚀控制》1996,10(4):36-42,7
本文将表面技术分为湿法及干法,并做了详尽论述。湿法有电镀、化学镀、阳极氧化及化学转化等。干法有PVC、CVD、喷射。着重论及了新技术溶胶-凝胶法。通过控制薄膜的结晶取向及形态来改进材料的表面性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4Cr5MoSiV1模具钢分别进行不同的加速电压、照射距离和轰击次数下的电子束表面改性试验,取得模具钢试样的实际耐磨性测试数据,并将其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建立了3×12×1三层网络模型进行模具钢电子束表面改性的神经网络预测,并对网络的预测精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三层神经网络可进行较高精度的模具钢电子束表面改性神经网络预测.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晶体材料的切削加工性,重点分析了切削条件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强流脉冲电子束2Cr13钢的表面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HOPE-I型强流脉冲电子束(HCPEB)装置处理2Cr13马氏体不锈钢。通过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检测和摩擦磨损测试方法对表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理样品表面产生熔坑,主要由样品表层的(FeCr)23C6型碳化物选择喷发造成。原始样品主要为马氏体Fe-Cr(α)相,处理后样品表层中碳化物经喷发和液相溶解后减少,相反奥氏体相含量增加。由于表面碳化物的去除和高奥氏体含量的形成,处理样品表面显微硬度降低,截面显微硬度呈波动分布。使用加速电压27kV和15次脉冲处理后,磨痕深度由原始样品的7.3μm降低到5.1μm,耐磨性能提高了约30%。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40CrNiMoA合金钢的表面性能,对其表面进行扫描电子束抛光改性处理.研究了电子束工艺参数对40CrNiMoA钢表面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扫描电子束处理后,总体形貌由熔融区、热影响区和基体组成,且显微硬度随着距表面距离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熔融区的微观组织主要由晶粒粗大的马氏体组成;热影响区的微观组织...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改变电子束处理参数对表面进行轰击,检测并分析处理后的金属表面粗糙度和形貌.结果表明,实验材料粗糙度随轰击次数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形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由能量沉积与火山坑的面密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耐高温复合材料的电子束熔炼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钛合金表面的耐高温性能,研究新型的耐高温功能梯度材料,基于电子束高能量密度和难熔金属钼具有高熔点的特点,开发了电子束熔炼制备涂层材料的新技术,通过应用钛钼混合金属粉末在钛合金基体上制备了耐高温复合层.试验结果表明:电子束熔炼扫描轨迹和熔炼参数可以实时精确控制,并且实现了钛合金耐高温复合层的制备.混合金属粉末中钼含量越高,粉末堆敷厚度越大,熔炼束流越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Mo、Ti元素基本性质及Mo-Ti二元合金相图的分析,设计了Mo-Ti复合层,在钛合金基体上制备了Mo-Ti梯度材料。结果表明,Mo-Ti梯度材料成形良好,复合层中Mo元素沿厚度方向连续均匀变化。  相似文献   

15.
采用Ar+离子束对U薄膜表面进行反应溅射,通过白光干涉仪和台阶仪的测量与分析,着重研究Ar+离子束溅射能量、入射角度对其表面粗糙度Ra的影响,并与Ar+离子束刻蚀试验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以30°角入射,随溅射时间的增加,能量为0.5 keV的Ar+离子束较1.0 keV对U薄膜表面粗糙度趋于减小,表面愈光滑,溅射深度仅限于纳米级,而与金属Mo的刻蚀效果相比与之相反.Ar+离子束溅射对材料表面具有超精细抛光的效果,辅之于离子束微米级刻蚀减薄,将有助于U薄膜表面精细加工.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子束蒸发技术制备碳化硼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薄膜的结构,测量了薄膜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薄膜进行表面分析.XRD结果表明:薄膜的结晶性随着衬底温度的升高逐渐转好,在较低的衬底温度下制备出多晶碳化硼薄膜.XPS分析得到了碳化硼薄膜表面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性,其主要成分为B_4C.AFM结果表明,薄膜表面光滑平整、均匀致密,随着衬底温度的升高薄膜均方根(RMS)粗糙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7.
隋淼 《铸造技术》2014,(2):298-300
电子束表面合金化处理是提高材料表面耐磨性和硬度的重要手段。以3Cr2W8V钢作为基体,以纯铝作为表面合金化材料,建立了脉冲电子束热力学模型,利用ANSYS软件分析了表面合金化热应力耦合场。结果表明,电子束合金化处理后,钢基体表层4μm范围内残余应力达到了材料的屈服极限,金属表面有熔坑;随着距表面深度的增加,残余应力骤减。  相似文献   

18.
SurfaceConfigurationofBeIradiatedbyIntenseElectronBeamQianRH,DuweR,LinkeJ,RodigMandSchusterA(钱蓉晖)ForschungszentrumJuelich,Eu...  相似文献   

19.
随航空发动机涡轮端进口温度提高,硅酸盐环境沉积物(CMAS)成为高温部件热障涂层(TBCs)失效的重要威胁。研究热障涂层与CMAS的作用关系,可为提高热障涂层的服役寿命提供基础。目前表面粗糙度(Ra)对高温熔体润湿性能的影响并未形成明确统一的定论,针对TBCs/CMAS体系润湿性的研究较少。采用座滴法研究1300℃条件下氧化钇部分稳定氧化锆(YSZ)涂层Ra对熔融CMAS润湿行为和渗透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涂层表面粗糙度的范围内,随着Ra的减小,熔融CMAS的润湿半径减小,接触角增大,渗透深度减小。由此推断粗糙表面有利于涂层抗润湿性能的增强。粗糙涂层表面为熔融CMAS铺展提供驱动力,促进三相线的移动;同时,粗糙涂层表面具有更大的实际接触面积以及更多的渗透方向,为CMAS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表面不浸润的抗CMAS腐蚀热障涂层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车轴表面粗糙度的大小对其使用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优化车轴表面粗糙度,保证车轴表面完整性要求,通过试验方法对材料为20Cr Mn Ti的车轴进行了试验分析,对在不同磨削工艺参数下的试件表面粗糙度进行了考察,得出了表面粗糙度随各磨削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实际工艺条件给出了最优的工艺参数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