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的成膜机理、成膜方法及其所具有的营养性、机械性、水蒸气渗透性、阻油性等特性,综述了通过热、碱处理,改变溶剂组成,加入增塑剂、还原剂、交联剂、乳化剂,与其他材料复合,超声辐射,高压处理等改善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的方法,展望了复合型可食性和可降解食品包装膜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微波处理对海藻酸钠可食性包装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明胶可食性包装膜,考察了微波处理时间、功率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能有效改善包装膜的机械性能,在微波处理时间为2min,功率300W时得到的可食性包装膜的机械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3.
李颖  陈惠  李黎  李建章 《包装工程》2016,37(5):78-83
目的探究微波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及其膜性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微波以及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大豆分离蛋白成膜液进行处理,并采用倾倒法成膜。结果微波处理可以使大豆分离蛋白(SPI)紧凑有序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舒展,暴露出更多的活性基团,同时,也可以使隐藏于大豆蛋白内部的疏水基团暴露,促进大豆分离蛋白侧链之间形成氢键,与SDS形成疏水键,并产生静电结合,形成空间网络结构。同时,甘油与SPI之间形成的氢键可以使这种结构更加稳定。与对照组相比,经过微波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膜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以及更好的表面疏水性。当微波功率为400 W时,膜的抗张强度较对照组提高了61.91%,断裂伸长率提高了453.75%,同时,膜也呈现出较好的表面疏水性。结论微波以及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处理可以使大豆分离蛋白膜具有更高的力学性能和表面疏水性。  相似文献   

4.
以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CCMS)为原料,辅以增强剂、增塑剂、脱泡剂及脱膜剂等,通过流延方法制备了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乳清蛋白可食性复合包装膜。实验考察了乳清蛋白粉的添加量对交联羧甲基玉米淀粉可食性膜阻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乳清蛋白添加量为15%(质量分数)时,可食性复合膜的阻隔性最好,其透氧系数为0.312×10-15cm3.cm/(m2.s.Pa),水蒸气透过系数为2.89 g.mm/(m2.d.kPa),吸水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膜对鸡蛋的保鲜作用.结果表明:和对照相比,常温下贮藏,经大豆分离蛋白膜处理的鸡蛋保鲜期至少延长2周,其中4.0%大豆分离蛋白,2.0%甘油,0.05%Na2SO3,0.1%TG酶配置的膜液处理组效果最好,比对照组保鲜期延长5周.  相似文献   

6.
溶剂处理对壳聚糖及其交联膜性能与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溶剂处理对壳聚糖及其交联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用流延法制得壳聚糖膜(CSF)、壳聚糖戊二醛交联膜(CSFG)及壳聚糖甲醛交联膜(CSFF),并用乙醇、乙醚、石油醚等溶剂对膜进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溶剂处理影响膜的吸水率和力学性能,对膜影响的程度依次为:壳聚糖膜<壳聚糖戊二醛交联膜<壳聚糖甲醛交联膜。随着处理溶剂的极性减弱,膜的吸水率和断裂伸长率随之增加,壳聚糖甲醛交联膜用石油醚处理与用水处理后直接干燥相比较,膜的吸水率增加114%;断裂伸长率增加82%。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种类的有机溶剂对聚砜管式超滤膜进行处理,并考察了其对膜性能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烷烃处理过的膜表面变光滑,碳元素含量增加,膜表面亲水性下降,水通量降低,对硫酸镁和卵清蛋白的截留率升高;用醇处理过的膜表面变粗糙,碳、氧元素含量增加,膜表面亲水性提高,膜水通量增加,对卵清蛋白截留率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制备出抗污染预涂动态膜,本研究以高岭土和水合MnO2溶胶为涂膜材料,在陶瓷膜管外表面涂制双层复合预涂动态膜,通过对比分析考察该动态膜对乳化油废水的处理效果,并讨论水合MnO2主要制备条件和工艺操作条件对乳化油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预涂动态膜具有内层疏松,外层密实的结构,处理乳化油废水表现出极强的分离性能;碱性条件下用0.3 g/L的KMnO4溶液合成水合MnO2可制备出分离性能更佳的复合预涂动态膜;负压抽吸增加跨膜压差、提高搅拌速度以及在285~308 K温度范围内增加温度都可使膜通量增加,但对截留性能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膜渗透汽化传递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壳聚糖膜及硫酸交联壳聚糖膜为基础、以乙醇-水体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浓度、温度、交联对壳聚糖膜以及硫酸交联壳聚糖膜的传递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壳聚膜糖膜和和硫酸交联壳聚糖膜来说,渗透通量与分离性能强烈地取决于原料组成。组发在膜内溶胀分配关系随原料浓度的改变而改变,这种溶胀过程的热力学分配关系直接支配着渗透气化的分离性能。随着温度的上升,乙醇与水的渗透通量急剧增加,而溶胀度变化不大。表明在一定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微波辐射交联改性及其成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微波辐射的条件下采用戊二醛对壳聚糖进行交联,通过红外光谱等方法对交联前后成膜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水浴加热制得的交联壳聚糖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微波交联比水浴加热迅速且均匀,分析了交联剂用量、反应时间及加热功率对膜的吸水率的影响;另外,对所成膜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受交联反应过程各因素影响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大豆复合蛋白膜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为基料,分别加入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糊精2种多糖来制备可食性复合包装膜.比较加入不同比例的复合膜的各种性能,包括机械强度,屏蔽水蒸气的能力,以及白度和透光率, 从中找出综合性能最优异的复合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整理和归纳目前国内外关于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膜的制备方法及改性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将来制备高性能的该系列材料提供依据。方法归纳整理国内外文献,从文献中归纳SPI膜的基本性能和目前SPI膜的3种主流制备方法,并从力学性能、防潮性能、抑菌性能、阻氧阻湿性能等4个方面介绍SPI膜的改性研究现状,最后对SPI膜的应用情况进行归纳。结果 SPI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在对其进行改性后,由SPI制备薄膜的成膜性能、力学性能、防潮性能、抑菌性能、阻氧阻湿性能均有显著提高。结论对SPI膜进行有效改性后,其在保鲜包装、环保包装、可食用包装、风味食品包装等领域具有广泛且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复合包装膜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采用壳聚糖(CS)和大豆分离蛋白(SPI)为基材,制备了可降解包装膜。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复合包装膜结构进行表征。对复合包装膜的拉伸性能和透光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CS和SPI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当SPI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包装膜的拉伸性能优于纯壳聚糖膜,透光性较纯壳聚糖膜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4.
普鲁兰多糖-明胶可食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了普鲁兰和甘油用量对可食膜的拉伸性能、光学性能和阻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鲁兰的添加对复合膜的延展性、阻气性、透光率和抗拉强度有显著提高,当添加量超过50%时,复合膜的阻水性和抗拉强度下降明显;甘油的添加可明显提高复合膜的延展性和透光率,同时降低了复合膜的阻水性,当添加量为20%时,复合膜的综合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Water vapour permeability (WVP)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assessed in edible films prepared from methylcellulose (MC) and MC–whey protein isolate (WPI) or MC–whey protein concentrate (WPC). Glycerol (Gly) was used as the plasticizer. Two MC–WP films were formulated. For Group I films, the mass ratio of WP : Gly was constant, whereas for Group II films the mass ratio of polymer (MC + WP) : Gly was constant. The WVP of MC–Gly film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MC concentration, while the tensile strength (TS) and percent elongation (E) increased. The WVP of Group I and Group II films decreased erratically and TS increased when the MC concentration was increased. Group I films had higher TS values than Group II films at the same MC : WP ratios. E of both group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MC concentration (p < 0.05), excluding the films with the highest MC : WP ratio tested (0.8) in Group I films. Group I films had lower E values than Group II films at the same MC : WP ratios. MC effectively governed WVP, TS and E of the WP films. Generally, MC–WP films of this work showed lower WVP than that of MC‐ and WP‐based edible films in the literature. This can potentially make MC–WP films a suitable film material for moisture‐sensitive food products.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