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稞作为我国青藏地区的特色谷物,其活性物质更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本研究以青稞制成的炒制粉为材料,选择3种青稞粉分别进行炒制加工。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实验,探究不同种类青稞粉对小鼠在抗疲劳、降血糖和抗缺氧等方面的影响。在负重游泳实验中,黑青稞炒制粉组的负重游泳时间是对照组的1.9倍,蓝青稞炒制粉组的负重游泳时间为对照组的1.28倍,灌胃青稞炒制粉的小鼠抗疲劳效果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不同种类青稞均能抑制小鼠体内尿素氮(BUN)和磷酸肌酸激酶(CK)的含量。小鼠常压耐缺氧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种类青稞粉及青稞炒制粉对小鼠心脏和脑组织不会产生毒性作用,在黄青稞粉、蓝青稞粉、黄青稞炒制粉及蓝青稞炒制粉组中,小鼠脑组织中HIF-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高,更有利于小鼠耐缺氧能力的提高。在糖尿病模型小鼠降血糖实验中,青稞粉不会产生毒性作用,且蓝青稞炒制粉可以改善TC、MDA、GHb等生化指标。本研究为分析比较不同品种青稞的功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针对高原地区糖尿病人群及潜在患病人群的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DE-GC/MS)分析青稞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方法,获得 26 种组分的定性和定量结果。采用这一技术对瓦蓝、肚里黄、白青稞、黑老鸭等四种青稞酒原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青稞品种间化合物种类接近又各具特点。本研究还对同时蒸馏萃取技术参数优化、青稞中主要挥发性组分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DE-GC/MS)分析青稞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方法,获得26种组分的定性和定量结果。采用这一技术对瓦蓝、肚里黄、白青稞、黑老鸭等4种青稞酒原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青稞品种间化合物种类接近又各具特点。本研究还对同时蒸馏萃取技术参数优化、青稞中主要挥发性组分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青稞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方法,采用这一方法对瓦蓝、肚里黄、白青稞、黑老鸭等四种青稞酒原料进行分析,分别获得28种、25种、24种和24种组分的定性结果,不同青稞品种间化合物种类接近又各具特点。这一研究拓展了固相微萃取技术在酿酒原料分析中的应...  相似文献   

5.
不同酿酒原料青稞中挥发性物质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同时蒸馏萃取和顶空-固相微萃取2种前处理方法分析了酿酒原料青稞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对比讨论了2种前处理方法的分析结果,对瓦蓝、肚里黄、白青稞、黑老鸭等4个品种青稞的挥发性组分进行了比较,同时以挥发性物质为载体结合聚类分析对4种青稞之间的种属相似性进行了分析,为白酒酿造原料的选择、主要香味成分的差异性分析及原料与成品酒的后续研究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藏青320、肚里黄、北青3号、北青6号和昆仑12号5个品种的青稞淀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5种青稞淀粉的透光率大体上随着膨润力的增大而增大。电镜扫描结果表明,5种青稞淀粉颗粒大部分呈圆形,小部分呈椭圆形。粒径分析表明,这5种青稞淀粉颗粒的体积平均粒径和表面积平均粒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用差式扫描量热仪测定了淀粉糊化的平均开始温度、结束温度和峰值温度(分别为46.83,79.85,60.24℃)。快速黏度分析结果表明,肚里黄的峰值黏度(2954.67±53.5)、谷黏度(2105±18.52)和崩溃值(849.67±34.99)最高。综合试验结果,不同品种的青稞淀粉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而昆仑12号更适合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7.
青稞萌发中两种淀粉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研究了不同浸泡条件对青稞吸水率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发芽条件下青稞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及β-淀粉酶活力的变化。确定了青稞萌发过程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最大酶活力形成条件为萌发温度16℃,吸水度46%,萌发时间5d。  相似文献   

8.
萌动谷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特别是萌动青稞。萌动青稞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食品,因其具有良好的口感和较高的营养价值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通过比较青稞萌动前后营养成分的变化、萌动后青稞的生理功效,以及国内外萌动青稞产品的研发现状,综述了国内外萌动青稞研究进展,为我国萌动青稞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采用色度仪、电子舌和电子鼻等智能感官仪器,结合感官剖面分析,探究热处理青稞粉滋味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热处理青稞粉ΔL*下降,色泽向红、黄转移;通过对电子舌、电子鼻数据进行雷达图谱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发现不同热处理青稞粉味觉差异显著,味觉以苦味、鲜味和甜味为主,挥发性成分以烷类为主,智能感官分析结果与感官评价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我公司开发研制了一种新产品——青稞啤酒,投放市场后,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本文将青稞啤酒的制作方法作简单介绍,供同行们参考。1 关于青稞原料的分析因青稞(俗称裸大麦)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粮食农作物。在过去人们常用青稞来酿造传统的青稞酒,磨制糌粑。青稞在西藏分布比较广,全区大部分都能生长,种植面积现已达1.85万公顷,占粮食总  相似文献   

11.
半固态发酵法酿制咂酒生产工艺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学文  冉旭  王文贤 《酿酒》2003,30(3):84-85
以青稞为原料,采用半固态发酵法,开发研究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饮料酒——咂酒的生产工艺,比较了固态发酵与半固态发酵对咂酒品质的影响,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青稞粉碎度1--1.5mm,60℃浸泡5--6h,常压蒸煮2h,水:青稞=5:1,加入高产酒曲1.2%(以原料青稞为基准),前发酵温度低于28℃,发酵10d,后发酵温度22--24℃,发酵30d,过滤勾兑灌装后,在80--85℃下杀菌15min。  相似文献   

12.
《粮食与油脂》2017,(10):75-79
以纯青稞粉为原料,研究挤压工艺参数对青稞挤压熟化产品的膨化度、水溶性指数、吸水性指数和糊化度影响;并对比挤压前后青稞粉的微观结构、糊化特性和消化特性。结果表明:当挤压参数为机筒温度140℃、物料含水率为15%、螺杆转速为125 r/min时,获得质量相对比较好的挤压产品,在此条件下,青稞挤压粉的膨化度为3.258,水溶性指数和吸水性指数分别为15.30%和461.51%,糊化度为90.08%;挤压后青稞粉出现明显的孔隙结构,糊化性质得到改善,消化率提高11.15%。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品种青稞炒制后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筛选风味化合物丰富的青稞品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10 个不同品种青稞炒制样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首先探讨炒制对昆仑15号风味的影响,其次结合香气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品种归类。结果表明:不同样品共检出140 种香气成分,包括杂环类(32 种)、酯类(26 种)、醇类(21 种)、醛类(19 种)、酮类(16 种)、酸类(13 种)、烃类(9 种)、腈类(4 种)。炒制后昆仑15号香气物质由48 种增加到60 种,主要增加的是吡嗪类物质。不同品种炒制青稞中相对含量最高为杂环类(38.59%~64.42%),其次为酯类(1.85%~35.98%)和醛类(7.56%~21.79%)。香气分析显示炒制青稞以可可香、烤香和坚果香为主,未炒制昆仑15号果香与甜香较强。青稞焙炒香气与青稞品种及基本化学组成等有关,肚里黄为本研究参试青稞品种中最适青稞炒制加工品种。分类分析显示样品可分为两大类,昆仑15号和藏青320相似度较高,为一类,其他品种在欧式距离为9时为另一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改善青稞全粉的加工特性。方法:采用过热蒸汽、远红外烘烤和微波烘烤处理对昆仑15号、肚里黄和昆仑20号青稞进行处理,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热分析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研究3种热处理方式对青稞全粉结构的影响,并对比处理后基本营养成分、色差、持水力、持油力、休止角、滑角、膨胀力、堆积密度、振实密度和糊化特性的变化。结果:热处理后,青稞全粉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及灰分含量增加,而总淀粉含量显著减少(P<0.05);3种热处理均可以改变青稞全粉的组织形态基团结构,但未显著改变青稞全粉的官能团结构;青稞全粉的膨胀力、堆积密度、振实密度、持水性、糊化温度显著增加(P<0.05),其持油性和白度降低;过热蒸汽处理增加了青稞全粉的黏度值、回生值及崩解值(P<0.05),而微波烘烤和远红外烘烤的与之相反。结论:热处理能够改善青稞全粉的加工特性,但不同品种之间略有差异,且过热蒸汽处理较适合提高青稞全粉的加工特性。  相似文献   

15.
青稞麸皮是膳食纤维的丰富来源,然而其口感粗糙,目前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不足10%.超细研磨技术是一种能有效提升食品原料利用价值的新兴技术.本研究采用新型的气流冲击磨技术对青稞麸皮进行处理,得到了4组平均粒径不同的青稞麸皮,分别是粗青稞麸皮(coarse highland barley bran,CHB)、中青稞麸皮(me...  相似文献   

16.
以肚里黄青稞为原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香气分析研究炒制时间及炒制方式对青稞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不断增加,风味物质以杂环类化合物为主,在炒制时间8 min时其相对含量最高达到46.09%。传统先炒后粉的加工方式较先粉后炒得到的杂环类化合物种类更为丰富,特征焙炒香气更为突出。不同炒制时间及方式共有峰为21个,其中杂环类化合物中的吡嗪类物质是炒制青稞最具代表性的香气成分。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青稞香气由原籽粒的水果香、草香、花香和较弱的油脂香转变为可可香、烤香、坚果香及较少果香为主的典型炒制香气。根据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炒制8 min和11 min相似度较高,表示其香气组成和含量较为一致,但炒制8 min的杂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因此8 min可作为最适宜青稞炒制加工时间。本研究可为青稞焙炒食品开发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萌芽黑青稞喷干粉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并建立指纹图谱,为萌芽黑青稞喷干粉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萌芽黑青稞喷干粉中γ-氨基丁酸、阿魏酸、花青素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β-葡聚糖的含量;采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建立萌芽黑青稞喷干粉的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对10批样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不同批次萌芽黑青稞喷干粉中β-葡聚糖含量为68.35~73.82 mg/g,γ-氨基丁酸含量6.56~7.31 mg/g,阿魏酸含量0.15~0.23 mg/g,花青素含量0.86~1.53 mg/g。在萌芽黑青稞喷干粉HPLC指纹图谱中共标定18个共有峰,指认出3种活性物质包括绿原酸、对香豆素和阿魏酸,建立了萌芽黑青稞喷干粉的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相似度值评价在0.902以上。聚类分析将10批萌芽黑青稞分为2个大类,主成分分析选出3个主因子,并对10批样品综合评分,两种分析结果均显示S10质量较优。结论:建立的各主要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分析所得对照指纹图谱可为萌芽黑青稞喷干粉及其产品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青稞在青藏高原种植历史悠久,形成极富特色的青稞文化;是公认的营养丰富和医药保健作用突出的小杂粮,同时也是藏族同胞主要的粮食作物。淀粉作为青稞的主要营养成分,具有独特的结构及性质。本文从青稞淀粉的提取工艺,显微结构、化学组成及分子结构、糊化特性、冻融稳定性、淀粉膨胀度和溶解度、透明度、淀粉老化性质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青稞淀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其在食品及化工行业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谷物资源,营养全面且富含功能性物质。本文利用碱法提取青稞淀粉,研究青稞淀粉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青稞淀粉颗粒光滑,大小分布均匀,其淀粉糊黏度随淀粉含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上升、加热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受pH值的影响无规律性。在相同含量下,青稞淀粉的透光率大于小麦淀粉,并且具有更强的冻融稳定性;青稞淀粉的溶解度及膨胀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变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干热熟制、微波熟化、挤压膨化三种热加工方式对萌动青稞萌动青稞营养成分与加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热加工后的萌动青稞粉总膳食纤维、β-葡聚糖、总酚等含量均有所提高。对照组萌动青稞与不同热加工粉色度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挤压膨化对色度影响最大;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三种热加工方式均使淀粉颗粒遭到一定程度的破碎,其中挤压膨化粉的淀粉颗粒分布的更加紧密,糊化的更完全。在100 ℃时,挤压膨化粉吸水指数、膨胀势均最高,干热熟制粉的水溶性最高;三种热加工粉的峰值黏度、谷值粘度、衰减值、最终黏度、回生值、糊化温度及热焓值均升高。综合试验结果,挤压膨化更利于萌动青稞粉工业化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