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究美食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行各业几乎都有专家,政府也颁布过各类职称如教授、研究员、编审、高级工程师、高级记者、高级会计师等专家的评审标准。现在,媒体上频频出现了一个没有标准的头衔——美食家。社会上不仅有美食家称号,还出现了与此相关的美食家杂志、美食家报纸、美食家沙龙、美食家协会。美食家属于哪类专家?不清楚。  相似文献   

2.
空顶了“美食家”桂冠,在旁人眼中不是头号饕餮,便是白吃白喝的超级“馋痨痞”。然实话实说,美食家多数时日清苦得很,想吃的无缘多食一口,不想吃的倒定要尝尝。大家还期待地望着你,希冀你滔滔不绝地海聊神侃,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其实,所谓“美食家”是凡人中的凡人,其见识更不值钱,充其量不过是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好事之徒嫌天下无事,封个把“美食家”  相似文献   

3.
提及当代著名作家陆文夫,人们总会将他与江南才子和美食家联系在一起。说他是江南才子,是因为他那独特的、清新的、水乡园林气息浓郁的笔触,表现出了江南的乡情和姑苏的民俗,自成一家风格,其作品又屡屡在全国获奖,广为读者所赞誉与喜爱。将他与美食家相联,则是由于他的那篇中篇小说《美食家》,誉满全国,他本人也为之骄傲,  相似文献   

4.
美食家敢吃     
老茶 《四川烹饪》2004,(11):38-38
要被人冠以“美食家”头衔,不光应当在吃上面见过大世面,而且还应当善于表达己见。口头表达也行,但最好能付诸文字,这方面,有作家身份的美食家似乎更具优势。为了文字表达,美食家应尽量做到啥都吃,啥都敢吃。这样才有细微深入的感受,才能更动人地把“吃”描绘出来,让读者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5.
在作家群中,北京的汪曾棋算是有名的美食家。有一年春天,《绿叶》杂志请来一批作家在北京开会,吃晚饭时,王蒙走到汪先生(与他同桌的还有李准、草明、冯骥才、张抗抗、魏明伦、叶辛等)那素来敬酒,他笑着对汪先生说:“你可是美食家呵!”可见汪先生有美食家的头衔在文艺界是尽人皆知。席上有皈鱼,上海作家赵丽宏告诉汪先生,当年下乡时,曾在饥饿中吃过一条清水煮的级鱼,记忆中这是天下最可口的美食。一旁的张抗抗说:“哦,肚子饿了有红鱼充饥,那不错啊,缓鱼可是淡水鱼中最珍贵的。”吃着缓鱼,话题也落到了缓鱼上。汪先生问张抗…  相似文献   

6.
美食家真是幸福的,他们的美学就是建立在一张喧闹的餐桌上,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美食家们聚在一起,菜还没上,大家开始海阔天空,探讨起天南海北的美食,还有最近渐渐唱起主角的新派粤菜。[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洪治纲 《美食》2011,(7):55-55
李渔不仅是个了不起的美食家,而且是一个非常人道的美食家。他从不以为生吞猴脑、活吃幼鼠之类的野蛮行径,是一个美食家的良好品行,而是痛斥之为非人道的"虐生"劣行,死后不但要下地狱,而且还将受炮烙之刑。但是,李渔又绝不是像佛教徒那样,一律反对杀生。李渔所反对的,只是那些为追求自己一嘴之贪,而专干  相似文献   

8.
正19世纪的文人大多是出了名的吃货,巴尔扎克、雨果、夏多布里昂都是会吃会喝的文人美食家。不过在众多大师中,大仲马是最出众的一位——他不仅会吃会喝,且敢吃敢喝,将一生的大多财富都砸在了美食上。他体型庞大、食欲旺盛,令在餐厅里只要一串葡萄和一杯水的普鲁斯特之流都羞于启齿说自己是美食家。他用小说家的笔描写他钟爱的食  相似文献   

9.
欧阳军 《川菜》2013,(2):12-13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文化名人与饮食结下了不解之缘,且都是善于烹饪的美食家,苏东坡便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位。在饮食上,苏东坡有着三重的身份:美食家、烹调师和咏食文人。这三重身份又都在他的诗词上体现出来,当然有时又很难将三者截然分开。  相似文献   

10.
掉线 《餐饮世界》2022,(11):66-69
1983年电影《小小得月楼》一经推出便获得不俗反响,该片编剧徐昌霖想趁热打铁,在美食喜剧电影方面再创佳绩。时逢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发表,社会反响热烈,题材也与《小小得月楼》相似,均是餐饮故事。于是,徐昌霖将《美食家》改编成电影剧本,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支持下投入拍摄。  相似文献   

11.
李北陵 《美食》2009,(12):64-64
“美食家”这个称谓,出自苏州作家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然而,“美食家”在历史上其实是早已存在。 有人曾列举说,“中国十大美食家”,第一个便是商朝辅国宰相伊尹,据说,这位伊尹是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传颂千年不衰。接下来的九位,依次为春秋时期的名巫、名厨狄牙,春秋未年吴国名厨太和公、唐朝一代女名厨膳祖、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梵正、南宋高宗宫中女厨师刘娘子、南宋著名民间女厨师宋五嫂、明末清初秦淮名妓董小宛、清朝著名女点心师萧美人、清代乾隆时宫廷王小余,也全都是所在时代的名厨师。  相似文献   

12.
王世德 《美食》2004,(3):10-11
四川省最近要成立美食家协会,这是值得祝贺的大喜事。它使我想到美食家和餐饮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是一个环节上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他们也都要与时俱进,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13.
美食家不能自封,要由众人来判断,众人都认了,这还差不多。有人足迹遍及各地,各帮菜肴都吃过,自以为可以摘取“美食家”的桂冠,这也有点想当然了。吃得多了,就能成为美食家,那么大款、大腕们都可以拥有“美食家”的头衔了。不可否认,美食家一定要品尝各帮菜点,吃得多是必备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善于品评——吃得再多,可像茶壶里的饺子,肚里有就是倒不出来,那怎么成?我很佩服清代诗人袁枚,他的《随园食单》,是集美食之大成。他喜欢品尝名门家庖的拿手菜,例如扬州程立万家的煎豆腐,他吃过,评为“精绝无双”,又说得出精在何处:“其豆腐两面黄干,无丝毫卤汁,微有(火车)螯味;然盘中并无(火车)螯及他杂物也。”(火车)螯是南通、海门沿海所产的蛤,我吃过,味极鲜。素食而有荤味,这必有诀窍。  相似文献   

14.
私厨的好处     
思川 《美食》2010,(5):66-66
三代富贵方知饮食,此话不假。凡是那些手里捏着大把银子在酒楼里可劲“造”的主儿,就算天天鲍鱼夜夜燕窝,也没有一个是美食家。纵观袁枚、李渔、张岱,这些称得上美食家的人,首先都是多少有文化的,其次,也可能是更重要的,他们都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厨子。  相似文献   

15.
在"福记港式茶粥面"接受访问,邻桌的小朋友听得入巷,跑过来搭讪:"美食家这个职业整天吃吃喝喝,真是不错。"唉,不止一次被人这么问,我也照旧回答:"三百六十行,才没有美食家呢。不然,大学的专业榜上,为什么没有这一栏?"蔡澜先生拍电影出身,沈宏非老师从记者做起,当今中国最著名的两大美食家亦曾有正职,何况我们这些小辈?事实上,身边的老饕友人"梅玺阁主"邵宛澍兄、"食家饭"俞沁园姐姐、"管家"程熙兄,无不另有谋生之道。至于我,之前写了近  相似文献   

16.
白忠懋 《美食》2005,(1):56-56
曾见一,题为《画坛美食家》,列举四位,即张大干、丰子恺、潘天寿、刘海粟。我以为张大千拥有美食家称号无可非议,其余三位就颇费斟酌了。丰子恺茹素,荤肴与其无缘,而作为美食家最起码得逮住什么吃什么;潘天寿与刘海粟肯定有丰富的吃的阅历,也能对所吃之食加以评论,但要他们熟知烹饪史,评一下各大菜系,恐怕是勉为其难的。  相似文献   

17.
朱泽孝 《美食》2006,(5):27-28
从苏州小巷里走出来的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陆夫先生因为他的中篇小说《美食家》在读中的影响,使其获得“坛美食家”的雅号,是当今坛上公认的酒仙,对于中国名酒双沟大曲,陆夫先生更是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读苏州美食家华永根老师的《食鲜录》,其中有多处谈到他的老友陆文夫先生。在中国文学界,陆文夫文名很响亮。他曾经写过很多厚重的小说,却以"文革"结束后在《收获》杂志上发表的一个中篇小说《美食家》最出名,流传甚广,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成为他的代表作。《美食家》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3  相似文献   

19.
安东 《饮食科学》2014,(12):48-48
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爱吃,但自称不是美食家,只是个大食汉。大食汉是日语,顾名思义,就是特别能吃的汉子。黑泽明说,与其叫他美食家,不如称他为健啖者。民国一代,吃家众多,但多为饭量奇大的大食汉,即便精研美馔,也要大快朵颐。相比起来,京剧大师梅兰芳在饮食上之精之细,可称“小清新”了。  相似文献   

20.
正一华灯初上,一家酒楼雅致的包间里,六七位男士在享受着美食。"现在人家美国人已经不限制胆固醇了,尽管吃。"单老板夹起一块红烧五花肉放入口中,喜孜孜地说。"真的?"赵老板有点怀疑,但心里也巴不得如此。"那还有假,的的确确,杂志上都登了。"单老板是位美食家。不是能吃就算美食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