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用RuO_4染色法研究了LIPN PBA/PS/PMMA乳胶粒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当采用油溶性引发剂AIBN时得反转的核壳结构,反之,若采用水溶性引发剂K_2S_2O_8时得规则的核-壳结构.降低聚合反应温度、增加K_2S_2O_8浓度及交联剂用量都有利于形成核-壳状形态结构的乳胶粒.同时,与滴加法相比,当采用一次加料法对乳胶粒核-壳结构的规整性下降,过渡层厚度增大.实验结果表明,PS 与 PMMA 之间有少量接枝聚合物产生.  相似文献   

2.
3.
4.
PS/PBA胶乳型互穿网络聚合反应表观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PS/ PBA胶乳型互穿网络聚合物,研究了初始乳化剂、引发剂、交联剂的质量分数和温度对各步聚合速率的影响,并测得了表现活化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透射电镜和图象分析技术测定了 LIPN PBA/PS 及 LIPNPBA/PS/PMMA 的乳胶粒尺寸分布,用动态粘弹谱仪测定了动态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三步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LIPN PBA/PS/PMMA(PBSM),制备了PVC/PBSM共混物,并对PVC/PBSM共混物的形态与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VC/PBSM共混物中加入6~20PHR PBSM,可显著地改进PVC的加工性能和硬质PVC的冲击性能。PBSM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硬PVC改性剂。  相似文献   

7.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苯乙烯/双烯A乳液聚 合过程中实时乳胶粒的生长 过程,结果表明,控制乳胶粒尺寸的最佳时间是在反应的最初阶段。同时还比较了引发剂和 乳化剂加入量不同对乳胶粒粒径大小的影响,结果发现,乳胶粒的粒径随引发剂浓度的增大 而减小,对于分两次加入乳化剂的情况,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一次的加入量。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种蓖麻油COPU/PMMA互穿网络聚合物粘合剂。研究了粘合剂组成对粘接强度的影响。实验表明,此种粘合剂对金属具有较高的粘接强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多步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 LIPN PBA/PS/PMMA,利用重量分析法研究了反应过程的表观动力学,探讨了初始乳化剂浓度、引发剂浓度及反应温度对各步反应速度的影响,测定了各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研究由不饱和聚酯与聚氨酯形成的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缺口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及抗弯强度等力学性能及材料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了由不饱和聚酯与聚氨酯形成的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缺口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及抗弯强度等力学性能及材料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2.
利用顺序互穿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环氧(EP)互穿网络聚合物(IPNs)。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PMMA/EP IPNs的固化反应动力学,用红外光谱法进一步确定了固化反应条件。结果发现,PMMA的加入会延缓EP的固化,固化表观活化能由EP的53.2kJ/mol上升到PMMA/EP IPNs的61.5kJ/mol;在固化工艺条件为45℃/18h+85℃/3h+130℃/3h时,PMMA/EP IPNs体系固化反应完全,能够满足固化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乳液聚合乳胶粒形态方面理论研究的现状,对几大研究流派的工作特点进行了剖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乳液聚合乳胶粒形态设计预测模型的框架。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IPN COPU/PMMAB预聚体合成的表观动力学。研究了IPNCOPU/PMMA的物性及力学性,并用透射电镜研究了其形态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此种IPN材料具有良好的性能,如力学强度和化学稳定性。CB  相似文献   

15.
以间充聚合的方法合成了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U/PMMA)半-互穿网络聚合物(Semi-SIN),研究了该复合物的力学性质、形态结构及松弛行为。分析讨论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6.
以气体穿过聚合物的曲折因子τ的计算模拟了LMPM/PP复合材料的透气性与分散相LMPM形态结构的关系。用常规方法测定了LMPM/PP复合材料对水气的相对渗透系数,探讨了LMPM/PP复合材料的透气性与LMPM用量以及加工工艺的关系。结果证明,当LMPM体积分数少于30%时,只进行混炼,LMPM/PP复合材料的透气性接近按球形分散相模拟的结果;当LMPM用量少于20%时,先混炼再挤出所制复合材料的透  相似文献   

17.
以气体穿过聚合物的曲折因子τ的计算模拟了LMPM/PP复合材料的透气性与分散相LMPM形态结构的关系。用常规方法测定TLMPM/PP复合材料对水气的相对渗透系数,探讨了LMPM/PP复合材料的透气性与LMPM用量以及加工工艺的关系、结果证明,当LMPM体积分数少于30%时,只进行混炼,LMPM/PP复合材料的透气性接近按球形分散相模拟的结果;当LMPM用量少于20%时.先混炼再挤出所制复合材料的透气性接近按纤维分散相模拟的结果。LMPM用量较多时,透气性显著下降。SEM照片显示,混炼时,LMPM超细分散成粒子状;混炼又挤出时,LMPM以纤维状分散于基体之中;这与透气性测定预示的结构相同。测定复合材料的透气性是了解复合材料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用扫描电子微镜(SEM).小角激光散射(SALS)和染色等方法.对聚醋酸乙烯酯(PVAC)与聚丙烯(PP)复合纤维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证明了PVAC与PP熔体在毛细管中流动时会产生分级效应.形成了以高粘度PP为芯,低粘度的PVAC为皮的皮芯结构的复合纤维。在体系中加入第三组分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其相容性增加.纤维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MgO/CaO比值不同的两种玻璃的分相结构。结果发现高MgO/CaO比的玻璃在热处理的过程中分相液滴由连通结构逐渐长大而转变为孤立的液滴结构。而低MgO/CaO比的玻璃在热处理的过程中分相液滴则由小尺度的连通结构长大为大尺度的连通结构。  相似文献   

20.
采用分步悬浮聚合法制备的大孔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酸甲酯互穿聚合物网络(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s IPN),经过乙二胺氨解,得到新型疏水/亲水性聚二乙烯基苯/聚丙烯酰乙二胺互穿网络(polydivinylbenzene/poly acrylethylenediamine IPN即PDVB/PAEMIPN).孔结构研究表明,树脂的平均孔径达8.6~136nm.研究了混合致孔剂中良致孔剂与非良致孔剂的比例、两网质量比以及第二网交联度对树脂孔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