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下没有亲油的岩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石是亲油、还是亲水,通过实验测量就可以确定。但地下不存在亲油的岩石,实验测量不出地下岩石的亲油特性,只能测量岩石亲水程度的强弱。地下岩石的亲水特性,为油气顺利运移至圈闭提供了保障,也为油藏压力的正常分布提供了保障。若岩石亲油,油气将散失在运移途中,从而无法聚集成藏。若油藏中的岩石亲油,地层压力的分布将出现不可思议的现象。因此,地下没有亲油的岩石,地下的岩石只能亲水。  相似文献   

2.
李传亮教授认为地下没有亲油岩石,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储集层不管是亲水或是亲油,都不是油气顺利运移到圈闭的必要充分条件,即使岩石亲油,油气在运移途中的散失量相比油气供给量也是微小的,同样可以聚集成藏。油藏压力分布的正常化也不是岩石亲水单方面因素可以唯一确定的。储集层岩石在油气没有进入前的成岩及成岩后作用阶段都是亲水的,但油气聚集成藏后润湿性逐渐转为亲油,这与生产特征没有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3.
润湿性对采收率及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实验研究了润湿性对采收率及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还研究了利用原油老化控制岩石润湿性的方法。结果表明弱水湿岩石水驱采收率最高 ,亲水岩石油相相对渗透率高于亲油岩石 ,原油中极性物质的吸附会影响岩石表面润湿性 ,油湿性随老化时间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润湿性对采收率及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研究了润湿性对采收率及相对渗透率的影响,还研究了利用原油老化控制岩石润湿性的方法。结果表明弱水湿岩石水驱采收率最高,亲水岩石油相相对渗透率高于亲油岩石,原油中极性物质的吸附会影响岩石表面润湿性,油湿性随老化时间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5.
盖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搞清盖层的封堵机理,应用石油地质、油层物理和流体力学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盖层是通过毛管压力封堵油气的,地层的非均质性越强,盖层与储层的毛管压力差值越大,能够封堵和聚集的油气数量就越多,均质地层不能聚集油气。地层的非均质性成就了石油工业。油气可以从烃源岩小孔隙运移进入储集岩大孔隙,却不能从储集岩大孔隙运移进入盖层小孔隙,这就是油气运移的奇妙之处。岩石的润湿性对油气封堵也十分重要,亲油岩石不能封堵油气,亲水岩石才能封堵油气。岩石的亲水性成就了石油工业。盖层中水的烃浓度极低,不可能超过油气藏的烃浓度,因而也不能对油气进行烃浓度封堵。盖层能够封堵油气,却不能封堵地层水;盖层能够封堵油气相,却不能封堵油气分子。盖层超压是用等效深度法计算出的结果,是一个假象,并非真的超压,也不可能对油气进行超压封堵。  相似文献   

6.
改变低渗透砂岩亲水性油气层润湿性对其相渗透率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为了研究改变低渗透砂岩亲水性油气层润湿性对其气水相有效渗透率的影响,用自主研发的一种能改变亲水岩石表面性质(由亲水改为中性弱亲油)的润湿反转剂LW-1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用LW-1处理低渗透亲水气层岩心,改变其岩石表面的润湿性后,可使气体有效渗透率平均提高1.06倍;处理低渗透亲水油层岩心,改变其岩石表面的润湿性后,可使水相有效渗透率平均提高2.6倍。认为改变低渗透亲水油气层的岩石表面润湿性,是降低其遭受侵入水伤害程度、提高增注能力和改善压裂增产过程中侵入水返排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一种测定岩石亲油百分数来表征润湿性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沥青质和胶质在石英砂上的吸附使得石英砂表面由强亲水向油湿方向转化,但这种转化作用与沥青、胶质浓度不成正比.定量确定岩石表面的亲油百分数能够更客观、更形象、更具体地反映由于岩石吸附原油中的重质终馏分(沥青质)和极性部分(胶质)之后润湿性的变化.通过记录正庚醇水溶液在岩石上吸附前后的浓度差来定量测定岩石表面上憎水位置密度,进而求算出亲油百分数.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正庚醇法测定岩石亲油百分数是可行的,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唐顺发 《高桥石化》2006,21(1):52-52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都由性质不同的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疏水亲油的碳氢链组成的非极性基团一亲油基,另一部分为亲水疏油的极性基团一亲水基。按其分子在水溶液中能否解离及解离后所带电荷类型,表面活性剂又可分为非离子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作为药物制剂的辅料,表面活性剂可在各类药物中应用,发挥润湿、乳化、增溶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气层原地润湿性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们普遍认为气层是亲水的。就大多数浅部气层而论,这也许是正确的,因为在大多数浅部气层中,天然气的运移部分地取代了多孔渗透性圈闭中的水。天然气一般不含有可能改变颗粒表面对水的亲合力的杂质。在深部储层,油也许首先被圈闭起来,然后由于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而转化成了气。在这种情况下,沥青(偶尔还有硫)的沉淀物可能会包在带非亲水膜的颗粒上,于是水滴在孔隙内便呈游离态,水甚至在饱和度较低的条件下也能流动。为了确定亲油和亲水填砂模型内油气或水气界面的压力剖面,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工作。压力剖面测定结果可用于确定自由油面或自由水面、液体毛细上升或下降幅度及流体密度。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即使采用高孔隙、高渗透的填砂模型,气水界面的压力分布情况也能表明岩石的润湿性,所以岩石的润湿性可以定量确定。在油气界面(GOC),不管润湿性和残余水饱和度如何,所有砂岩都具有亲油特征。本文给出了气水过渡带压力剖面的一个现场实例,并根据润湿性对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南海东部海域钻探失利井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油气运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为研究区勘探存在4种不利因素:钻探目标背离构造脊、构造脊断裂散失、缺乏沟通油源断层、疏导层倒转。PY66翘倾半背斜构造钻探失利的原因是构造脊雁行式断裂造成油气层层爬升漏失,LF141构造钻探失利主要原因是原油没有跨越断层逆向运移。通过分析认识到,油气运移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通过研究探区的油气运移规律,勘探获得了成功,也为今后勘探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四川盆地川中侏罗系致密油储层岩心样品为例,开展了致密油微观充注物理模拟实验。实验模型采用砂岩薄片模型(尺寸为2.5 cm×2.5 cm,厚度约0.6 mm),将实验用油注入模型引槽中,压力由小到大逐步增加至每个模型出口端只出油不出水为止,观测渗流特征并计算含油饱和度。实验结果显示,充注前样品束缚水饱和度与充注后含油饱和度总和大于100%,基于核磁共振法对储层束缚水等流体饱和度与储层润湿性的分析,提出了充注前后储层润湿性的改变(水润湿转变为油润湿)使得最终含油饱和度高于被驱替的动水饱和度。致密油运聚过程中储层润湿性改变抵消了致密油储层高束缚水饱和度对致密油含油性的抑制作用,利于致密油运聚,是致密油成藏含油饱和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low salinity water on wettability alteration in carbonate core samples from southern Iranian reservoirs by spontaneous imbibition.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permeability and connate water were investigated by comparing the produced hydrocarbon curves. Contact angle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to confirm the alteration of surface wettability of porous media. Oil recovery was enhanced by increasing the dilution ratio of sea water, and there existed an optimum dilution ratio at which the highest oil recovery was achieved. In addition, temperature had a very significant impact on oil recovery from carbonate rocks. Furthermore, oil recovery from a spontaneous imbibition process wa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core samples. The presence of connate water saturation inside the porous media facilitated oil production significantly. Also, the oil recovery from porous media was highly dependent on ion repulsion/attraction activity of the rock surface which directly impacts on the wettability conditions. Finally, the highest ion attraction percentage was measured for sodium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pH for all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渗透率和不同润湿性的岩石中,研究了采油工程入井液和表面张力对入井液返排效率和岩石有效透率损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渗透率和润湿性的岩石性,入井液的返排率随入井液表面张力的降低而提高,岩石渗透损害随入井液表面张力的降低而下降;相同表面张力的入井液,进入高渗秀性岩石中比进入低渗透性岩石中具有更高的入井液返排率和更低的渗透率损害率;  相似文献   

14.
石油深部起源理论认为,石油、天然气与金属矿床一样都是地球排气作用的产物。含油气盆地的演化与地球外核的排气及表面的升降变化相呼应,表明了含油气盆地的深部构造本质。石油及天然气形成于地球排气作用出现冷分支的新生代,明显表现为热液期后的特征。油气以垂直运移为主聚集在流体动力学构造圈闭以及与此有关的地层、岩性圈闭中,与新构造运动关系密切,这些理论为寻找新油气藏指明了方向。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特点是盆地基底深,沉积地层厚度大,故在已发现油气藏以下地层直至基底内部都有望发现新的油气藏。在新构造运动活跃、深部脆性岩石发育、具有良好盖层形成圈闭的地区,应首先采用深部地震对以构造裂隙油气藏为目标进行勘探。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对于查明深部断裂、高孔隙带和裂隙带是无能为力的,亟需开发非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此外,还可结合遥感、地球化学、张量分析、放射性、形态构造模拟等方法。  相似文献   

15.
声波振动与岩石表面润湿性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李明远 《石油学报》1999,20(6):57-62
通过水与岩石表面接触角的测定、声被驱油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考察了声波振动对原油─岩石、水─岩石界面特性的影响,从界面化学角度对岩石表面的润湿性和声波驱油机理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经原油浸泡后,由于原油中极性化合物(胶质、沥青质等)在岩石表面的吸附,岩石表面由水相润湿为主转变为油相润湿为主;无论岩石表面以水相润湿为主还是油相润湿为主,在水浸泡过程中,声波振动可促进其表面亲油性减弱和亲水性增强,毛细管阻力降低;伴随着岩石表面润湿性的改变,原油对岩石表面的粘附功明显降低;减弱了原油与岩石表面间的粘滞力,使原油更易于从岩石表面上剥离,提高原油采收率;岩石的渗透率越低,声波振动作用越显着。  相似文献   

16.
义和庄凸起及其北部斜坡带油气运聚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运用石油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在义和庄凸起及其北部斜坡带上区分出了七个不同族群的石油。油-源对比表明,它们分别来自加扣、郭局子、大王北和车西四个生油洼隐的沙四、沙三、沙一段烃源岩。根据成熟度、运移和保存条件等因素的差异,每个石油族群可以分为一个或期若干个组群。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指出了义地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方向,确定了石油的运移边界。  相似文献   

17.
车镇凹陷车西洼陷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车镇凹陷车西洼陷烃源岩、油气运移、构造及储集层等方面研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和聚集规律,探讨了构造、烃源岩、沉降中心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油气向洼陷边坡侧向运移,呈放射状分布;环绕沉降中心分布的断层、岩现今点、线、面多种油气分布格局;沉降中心及沉积中心不一致,位于沉积中心附近的构造带油气最富集。可依据环带状与放射状构造的发育及相交关系、沉降中心与生油中心的位置关系、烃源层有机质丰度及储集层分布规律,寻找新的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