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洁转向酸酸压技术在塔河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河油田3号区块奥陶系储层在酸压过程中缝高较发育,沟通下部水体后造成含水上升快且后期快速水淹。为了改善非均质储层酸压效果,同时控制压后产水,开发了清洁转向酸复合酸压技术。酸液中的黏弹性表面活性剂与盐类化合物接触时能形成非常高的黏度,而与烃类物质接触时会降解,黏度降低,易于返排,不仅具有自转向作用,且具有布酸控水功能。该技术在TK332井获得了成功应用,措施完成后初产油30m3/d,产气1.9×104 m3/d,且压后不产水。施工时发现,转向酸不适合高排量作业,排量控制在2~3 m3/min时布酸控水效果更明显。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以后同类井施工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清洁压裂液技术在石南油田储层改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石南油田储层特征 ,以及清洁压裂液技术在石南油田强水敏储层压裂改造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并就该地区清洁压裂液与以往油基压裂液在压裂效果、施工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对比 ,表明清洁压裂液能够满足类似水敏储层的压裂改造对压裂液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以芥酸酰胺甜菜碱为主剂的清洁转向酸在不同条件下的酸岩反应速率。酸岩反应过程中,盐酸含量下降和Ca2+加量增加的共同作用使转向酸在较宽酸含量范围保持高达50 m Pa·s以上的黏度,从而降低酸岩反应速率,使酸液作用距离更长。  相似文献   

4.
FRK-VDA清洁转向酸体系具有很高的剪切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其变黏范围出现在酸液作用的主要阶段,具有低滤失、低伤害、强分流的特性.因此需要加大无残渣低伤害的清洁白转向酸酸压酸化推广应用,提高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磨溪嘉二气藏埋藏较深、高温、高压,水平井段长度大、有效储层分散及非均质的特点,成功用于磨溪雷气藏水平井完井酸化的连续油管拖动酸化工艺,由于受注入压力、管径的限制,施工排量、规模受限。不能完全满足嘉二气藏完井酸化的需要。新开发的清洁转向酸技术是依靠反应生成的盐类物质(CaCl2、MgCl2)的浓度及pH值的变化自然调节酸液的粘度,实现酸液的转向。达到封堵已酸化储层(高孔、高渗、裂缝性产层)的目的,从而实现非均质储层(长水平井段)的均匀酸化。该工艺技术在M005-H3井获得了成功应用,射后初测产气3.5706×10^4m^3/d,采用加重酸解堵酸化后,测试产量减至2.61×10^4m^3/d,采用清洁转向酸措施后气产量增至4.7888×10^4m^3/d,采用胶凝酸重复酸化后产量又减至3.3366×10^4m^3/d,表明清洁转向酸体系在该井的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清洁转向酸是一种可应用于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压裂的酸液体系。该体系在与碳酸盐岩反应后形成冻胶,可有效降低泵送磨阻,形成的冻胶可以暂堵酸蚀蚓孔,抑制酸液滤失,延长酸压酸蚀有效裂缝。通过对清洁转向酸在碳酸盐岩表面传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清洁转向酸传质过程受地层温度场和液体流场影响较大。随温度升高,传质过程加速,酸岩反应速度变快,形成的冻胶稳定性变差,酸滤失量增加,酸蚀裂缝长度缩短;随流速的增加,对流传质过程加速,酸岩反应速度变快。  相似文献   

7.
针对超深储层改造问题,塔河油田研究出了具有缓速性能好、穿透距离远、残碴含量低的胶凝酸体系和降滤失性能好的变粘酸体系;优选了加重液体系,并对超深层酸压裂缝的导流能力作了评价。酸压评估重点开展了小型压裂测试、试井、DPT实时井底压力监测、声发射裂缝监测,初步获得了裂缝的形态及发展方向,并准确获取了井底温度、压力变化趋势。为酸压设计及工艺选择提供了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深度达5 000~7 000 m,为了避免下套管固井造成的井下复杂问题并节约成本,一部分井采用长井段裸眼完井的方式进行改造。长井段裸眼完井由于井段长,改造后仅靠酸压效果和软件模拟进行评估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通过储层改造前后井底裸眼段成像测井资料的对比,可以得出裂缝起裂位置和近井筒处的缝高,明确改造过程中对哪段储层进行了针对性改造。将成像测井图像对比得出的结论与产液剖面测试结果、压后产能流体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三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储层改造前后成像测井图像对比为储层改造评估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优化储层改造方案提供了直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吐哈油气》2008,13(4):402-402
针对塔河油田十二区、托甫台、于奇地区储层埋藏深超深、破裂压力高的特点,西北分公司科研人员今年在压前预处理、加重压裂液、施工管柱优配、工艺参数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化研究,初步形成了超深、高破裂压力碳酸盐岩储层深度酸压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10.
根据塔河油田外围碳酸盐岩储层超深、高温和高压的特点,针对塔河油田油井完井后大多无自然产能、需要通过深度酸压改造技术建产的实际情况,研发了深度酸压改造技术并在油田现场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该技术解决了塔河油田外围区块超深井碳酸盐岩储层深度酸压改造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塔河油田属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新井大多数需要酸压改造才能投产,采用常规的酸压只能形成一条主裂缝,储层动用程度低。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前期暂堵转向工艺的基础上,研究应用了转向酸+可降解纤维+多粒径可降解颗粒的复合暂堵工艺,实现了井筒内的转向酸压,有效提高了长裸眼井段的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2.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复杂,70%的油井需要酸压建产,部分油井因埋藏深、地温高,原有的酸压规模小,裂缝穿透距离有限,不能有效沟通储集体,导致油井供液不足,低产低效。通过对已实施油井分析研究得出影响大型酸压效果的主要因素为(1)油井所处井区油气富集程度;(2)油井控制区域储集体发育程度;(3)前期酸压沟通储集体状况;(4)压裂施工规模及参数。  相似文献   

13.
非常规储层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在国内属于探索阶段,通过论述体积压裂技术的概念、适合的地质条件和实现的工艺技术,并通过巴90井的现场实例,论证了非常规储层体积压裂技术在致密砂岩储层改造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的目的就是让酸压裂缝与天然缝洞系统沟通。根据酸压改造施工曲线变化模式和酸压改造后的地质效果,提出了4类评价体系,每种体系对应一种酸压模式,包括未压开地层(Ⅰ类)、压开地层即行停止(Ⅱ类)、压开地层未与缝洞沟通(Ⅲ类)及压开地层并与缝洞沟通(Ⅳ类)的酸压模式。利用此方法对塔河油田27口井的酸压改造情况进行了分类评价,56%的井达到了Ⅳ类酸压模式,既压开了裂缝又实现了与天然缝洞系统的沟通,油井能保持较长期的高产稳产;22%的井达到了Ⅱ和Ⅲ类酸压模式;其余22%的井只达到了Ⅰ类酸压模式,此类油井的酸压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该评价结果与油井实际产状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库车山前井具有超深、超高压、高地应力、 高温的特点,储层主要为低孔裂缝性砂岩,厚度中、巨厚,完井后都需要经过改造才能获得高产。针对裂缝发育的储层,通过酸压改造可以获得高产。为了提高中L巨厚储层纵向改造均匀程度和改造效果,采用暂堵转向缝网酸压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改造效果。暂堵转向剂在超高压高温酸压过程中能够憋压暂堵转向,达到纵向均匀改造的目的,施工完成后在高温条件下水解,暂堵剂失去暂堵功能,释放被堵储层产能,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酸压施工液体滤失量大、酸蚀裂缝作用距离短的难题,通过室内实验开展了转向酸液配方优化、转向性能的评价及其现场施工工艺研究。筛选出适用于非均质储层酸压(化)改造的转向酸酸液基本配方:20%HCl+8%DCA-1转向剂+2%DCA-6酸液缓蚀剂,简称DCA-1转向酸。该转向酸酸液室温放置3天无分层,表面张力为24.57 mN/m,与航空煤油间的界面张力为1.39 mN/m,对N80钢片的腐蚀速率为0.77g/m2.h。该转向酸与大理石的反应速率明显低于常规酸液体系,且反应得到的变黏酸液,在120℃、170 1/s下剪切1h后黏度仍大于500 mPa.s;该转向酸无需专门的破胶剂,遇到原油、天然气、醇醚等有机介质或者大量的地层水后均会破胶,破胶液的黏度小于25 mPa.s。该转向酸实现了转向暂堵的功能,具有良好的缓速性和耐高温流变性,又能快速返排。2008~2009年开展了6口井的转向酸酸压现场试验,其中5口井从酸压前无产能到压后获得高产流油,累计增油达到3.75×104t。图8表4参4  相似文献   

17.
砂岩储层酸压改造技术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柯克亚凝析气藏及塔中志留系储层的储层特征,及针对该类储层进行的酸液配方研究,酸压工艺的选择及现场实施。砂岩酸压技术在现场应用两井次,施工后效果显著。实例应用表明,在低渗砂岩储层进行酸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酸压技术在砂岩储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砂岩储层酸压需要具备的可能条件进行了概括分析,认为对砂岩储层中浅层井、注水井、储层裂缝发育井及处于构造轴附近的井酸压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并对其原理进行了分析。对砂岩储层酸压的工艺和酸液体系的应用进行了概括,其发展特点为酸液体系由单一的盐酸、氢氟酸体系向醋酸、氟硼酸、硝酸等复合酸液体系发展,其工艺由普通酸压向高导流裂缝酸压发展,并首次将平衡酸压闭合酸化工艺技术用于砂岩储层酸压中,并获得成功。最后,给出了砂岩储层酸压的现场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清洁变黏酸的耐温性,实现在高温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中的转向均匀布酸功能,通过分析清洁变黏酸作用机理及高温失效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研究对策及高温助剂分子结构模型,研制出清洁变黏酸周高温稠化剂,优化确定了盐酸、高温稠化剂、缓蚀剂、铁离子稳定剂、无机盐等种类及用量,形成了高温清洁变黏酸技术.实验结果表明:①清洁变黏酸在碳酸盐岩心中具有良好的转向作用及理想的pH值变黏特性;②在120℃,170 s-1条件下,变黏酸鲜酸剪切70 min黏度不超过17 mPa·s,具有良好的可泵性;乏酸剪切70 min仍保持黏度高于90 mPa·s,具有良好的高温变黏能力,验证了分子结构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影响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效果的主要因素,其一是最终酸压裂缝的有效长度,其二是酸压后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文章简要地分析了酸液滤失、注酸速度和注酸强度对酸蚀裂缝长度和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并推荐了几种较为成熟的酸压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