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藻类生物质获得的燃料被视为第3代生物燃料,水热液化制备生物油为其能源化高效利用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介绍了藻类生物质水热液化制备生物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总结了藻类生物质中三组分(蛋白质、脂质、糖类)模型化合物的水热液化特性;探讨了反应温度及时间、反应介质及料/液比、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对藻类生物油产率和品质的影响;进一步对比分析了藻类生物油与木质纤维类生物油的组成特性。与木质纤维素类生物油相比,藻类生物油具有氧含量低、热值高等优势,但氮含量高是影响藻类生物油品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生物质高压液化制生物油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生物质高压液化制生物油的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影响生物质高压液化的主要因素是液化温度、生物质种类和溶剂性质;影响生物质液化的次要因素包括停留时间、加热速率、液化压力、生物质颗粒大小以及是否使用催化剂、还原性气体和供氢溶剂等。在次要影响因素中,液化压力、生物质颗粒大小和加热速率的影响较小,停留时间、催化剂、还原性气体和供氢溶剂的影响适中。  相似文献   

3.
污泥年产量大、处理困难,但因其含有较多的有机物以及较多的氮、磷等营养元素,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水热液化是针对污泥等高含水废弃物的一种处理手段,其处理过程中各种化合物的形成取决于水热工艺参数。文中介绍了污泥的特点和处理现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污泥水热液化处理的发展历程,并重点综述了污泥水热液化处理的反应机理与影响因素,包括原料参数、液化温度、停留时间、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气氛条件等。最后,对污泥水热液化处理制备生物油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系统研究各类污泥组分水热液化过程的反应路径、提高生物油自身品质同时降低处理成本、寻找可替代的产物应用途径等是今后污泥水热液化处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生物质热解气化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物质的热解气化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利用手段,研究生物质热解气化的机理,对于控制热解气化过程中燃气的焦油量,减少焦油生成或使其在反应过程中裂解,提高燃气的热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综述了不同温度下生物质热解的机理研究,以及不同气化介质对生物质裂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锡锋  李明 《石油化工》2013,42(8):833-837
总结了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在原料预处理、热解工艺和生物油精制3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原料预处理方面,介绍了干燥、烘焙、压缩成型和酸洗4种方法;在热解工艺方面,列举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热解反应器类型,重点介绍了催化热解和混合热解两种新工艺;在生物油精制方面,介绍了包括催化加氢、催化裂解、催化酯化和乳化等几种常用的生物油精制方法,并分析了各精制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巨大的石油进口依赖度严重影响着国内政治、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生物质资源保有量相当大,但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技术能够将此类生物质资源加以利用。研发生物质高压液化技术制取生物油,对缓解目前面临的能源危机意义重大。文中概述了世界有关生物质高压液化制取生物油技术开展的相关研究内容,重点分析了液化温度、生物质种类、溶剂性质、停留时间、催化剂和反应气氛等因素在生物质高压液化中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生物质高压液化制生物油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生物质裂解油的性质及精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张琦  常杰  王铁军  徐莹 《石油化工》2006,35(5):493-498
综述了近年来生物质裂解油(简称生物油)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情况和生物油精制技术的进展。在详细阐述了生物油物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概述了稳定和提升生物油品质的精制方法(加氢处理、催化裂解、乳化、水蒸气重整、提取化工产品)。综观了国内生物油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生物油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在生物油精制技术的研究中,应重视反应机理的研究和催化剂的开发。在生物油的利用中,可将能源利用与提取有价值的化工产品相结合,达到最佳的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生物质资源(生物质和生物油)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生物质制氢主要包括:生物质气化、快速裂解、超临界水气化和催化裂解/气化。生物质气化得到氢气含量较高的混合气体,工艺流程简单,但气化效率低;生物质快速裂解除产生氢气混合气体外,主要得到较多的液相产物即生物油,生物油可催化重整制氢,还可从中提取有价值的化学品;超临界水气化过程中气体是主要产物,但温度和压力高,对设备要求苛刻;催化裂解/气化可得到富氢气体,但产生很多成分复杂的焦油。针对生物油重整过程中温度高、催化剂失活严重等问题,最近开发了电催化水蒸气重整生物油制氢的装置及方法。与非电催化重整相比,电催化重整在400~600℃就能得到很高的氢产率和碳转化率。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生物质油加氢脱氧(HDO)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催化剂载体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对比分析了单组分氧化物载体、复合型氧化物载体、改性载体等在生物质油HDO反应中的效果.单组分氧化物载体主要介绍了Al2O3、SiO2、TiO2、ZrO2;复合型氧化物载体主要介绍了Al2O3-MgO、SiO2-ZrO2、...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液化石油气储罐水喷淋的安全防护方式,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液化石油气储罐水喷淋安全防护技术的研究成果,对各科研机构及个人对液化石油气储罐水喷淋安全防护方式的研究类型、研究方法、定量定性表征和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对液化石油气储罐水喷淋安全防护方法中的热点、难点进行了探索及讨论,提出了新的观点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加氢脱氧反应机理,重点综述了碳化物催化剂在生物油加氢脱氧反应中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不同载体负载的碳化物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不同,酸性较强的氧化铝载体容易导致催化剂积碳失活,不适合工业化生产;活性炭载体的酸性虽弱于氧化铝载体不易产生积碳,但随着负载量的增大,载体孔道会发生堵塞。碳纳米材料虽易发生团聚,但具备比表面积大和化学稳定性佳的特点,因此,以其为载体制备的碳化物催化剂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生物油加氢脱氧催化剂。  相似文献   

12.
以木粉和甲醇为原料,在高压反应釜中进行木粉在超临界甲醇中的液化分解反应,研究甲醇与木粉的配比、反应时间、反应压力、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对木粉分解率、气化率和液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NaOH为催化剂,在甲醇与木粉质量比为4.5、反应温度为320℃、反应时间为1h的条件下,木粉液化率达到43.3%。  相似文献   

13.
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目前世界上比较典型的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IGOR^ 工艺、NEDOL工艺和HTI工艺)的特点。结合各工艺的特点,对工艺流程中循环溶剂的选择、各单元流程的选择和设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微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或细胞聚集体生物,能够高效地吸收CO2并固定在微藻生物质中,有望在CO2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介绍了微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的机理,综述了影响微藻固定CO2效率的因素以及微藻生物质的主要利用途径,分析了微藻生物技术固定CO2实现生物质利用的经济性,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重油催化裂化反应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渣油的特点、渣油催化裂化面临的问题及传统提升管反应器的弊端进行了讨论。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围绕催化裂化反应工艺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工业提升管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碳酸盐岩酸化反应机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赓良  黄瑛 《天然气工业》2006,26(1):104-108
为进一步阐明酸液化学添加剂与碳酸盐岩储层开采的关系,文章通过讨论酸岩反应动力学模式,归纳出酸岩扩散与表面反应控制速率方程,并结合实际酸/岩(液/固)反应动力学分析导出无量纲动力学参数的表达式。鉴于酸液是一种电解质浓溶液,文章还从流体动力学和电解质溶液理论的角度,对影响H+扩散传质的各种影响因素作了理论分析,并通过研究边界层的形成和工作液流动状态下的酸/岩反应,提出盐酸与碳酸盐岩的反应主要受H+液相扩散传质和液/固表面反应动力学影响的观点,而H+液相扩散传质速率又取决于工作液在边界层的流动状态。  相似文献   

17.
金属材料在力学和电化学作用下会产生应力腐蚀开裂缺陷,给石油天然气行业带来巨大的安全威胁。目前国内外关于应力腐蚀开裂的研究较多,但内容和结论具有特异性,不能形成体系。为解决这一问题,对近年来国内外在应力腐蚀开裂的机理、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并对油气管道行业防范应力腐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煤直接液化工艺生产的喷气燃料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喷气燃料常用净热值测定方法的适用性,包括GB/T 2429,ASTM D3338,ASTM D4529等计算类方法,及GB/T 384、ASTM D4809等精确测试类方法(氧弹法)。结果表明:因煤直接液化生产的喷气燃料烃类组成(环烷烃质量分数达90 %,芳烃含量趋近于0)与石油基喷气燃料差异较大,计算类方法的结果不同程度偏低,特别是GB/T 2429、ASTM D4529等苯胺点计算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偏低明显,最大差值达0.3 MJ/kg;GB/T 384方法则会引入系统误差,导致结果偏低约0.2 MJ/kg。因此,对于煤直接液化生产的喷气燃料,若其净热值数据准确度要求较高,建议使用ASTM D4809方法进行精确测试;若没有特别要求,则建议使用ASTM D3338方法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9.
T-STAR工艺的发展及其在煤液化工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T-STAR工艺的产生、工艺特点及其发展应用进行综述,重点介绍该工艺在国内(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煤直接液化项目上的首次应用情况及其工艺过程。通过对反应原料、产品和反应器内温度分布等方面的考察,阐述T-STAR装置与煤直接液化装置配套应用的优点,展望T-STAR工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