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江宇薇 《建筑与文化》2021,(12):182-183
作为上海的地域建筑风格,"海派"建筑体现着上海独特的地域文化.国内很多对于海派建筑的研究仅仅停留于形式,而忽略了其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与历史风情.文章在重新认识海派建筑的基础上,以石库门为例探索上海历史背景下海派建筑符号与形式背后的深层次文化意义——形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与矛盾,以及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家族文化、消费文化、移民文化的更替,进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海派建筑的符号形式下的不同意义,以新天地为例分析新消费时代下石库门所承担的不同社会角色,以及这种角色的转变是否能真的留下海派建筑曾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蒋德江 《安徽建筑》2006,13(4):39-40
文章探讨了上海海派文化与海派建筑的关系,阐述海派建筑的特点,提出在当前时期,如何合理继承和发展海派建筑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8)
作为上海都市文化的重要代表建筑,海派建筑石库门是展现上海地区历史文化底蕴的名片,折射出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历史变迁。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馆"的设计就采用了上海石库门的造型。石库门建筑风格简约,外观色调朴素,整体建筑装饰的格调现代,符合上海这座城市历史与现代交融、东方与西方文化融合的城市特征。因此,可以将石库门建筑作为本土的美术课资源,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传承优秀建筑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王萍 《上海建设科技》2012,(6):50-52,54
近年来,上海的建筑正快速巨构化和高层化。在日益密集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丛林中,那些曾经在二三十年代辉煌一时的海派老建筑,将如何在都市中继续生存?经对具有海派文化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上海老石库门旧里改造现状的调查分析,探索了新天地、田子坊、步高里和建业里改造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5.
新版《上海近代建筑风格》是迄今为止关于上海近代建筑史研究最为全面的一部著作。它系统阐述了上海近代建筑和城市的发展演变、中国和外国建筑师的作品、中国传统建筑的转型、东西方建筑文化在上海的融合。作为上海近代建筑史研究重要的实物基础,该著作体现了系统性、完整性和学术性的特点,集中呈现了上海近代建筑研究工作取得的成就,也从侧面反映了上海近代建筑与城市风貌总体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上海新天地:修旧如旧建筑文化追求的典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磊 《建筑》2002,(6):62-62
上海是中国资本主义商业发展最早的城市 ,各类近代建筑兴旺发达 ,从传统的平房 ,立帖式砖木结构 ,门面较小的店铺 ,直至 2 0世纪初前后问世的中汇饭店 (南京东路外滩 )、礼查饭店(黄浦路和外白渡桥下堍 ) ,今南京西路新世界商场一侧的金门饭店、国际饭店、东方饭店、都城饭店等都是上海建筑的传统品牌。但作为上海传统建筑的缩影不能不提及上海的石库门建筑。2 0 0 1年秋 ,笔者在上海参会 ,真正感受到这里的特色建筑 ,它们是城市建筑文化的立体“标本”。有言道 :“北京的四合院 ,上海的石库门。”为了与中共“一大”会址的建筑风格相协调 ,…  相似文献   

7.
周倜 《城市建筑》2014,(23):3-4
新海派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中融入了西方建筑文化,同时以细腻和精致的审美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语言。本文试以上市尚同中学建筑设计为例,对新海派公共建筑在总体布局、立面风格和符号语言方面的探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解读中国建筑设计60年的作品 目前,席卷中国并影响着世界的城市化建设,无论在规模还是速度上都呈现着突飞猛进的状态。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等城市高耸的新建筑,正诠释出影响中国及其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历史性转变。对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原建设部副部长叶如棠曾指出:“新中国揭开了中国建筑历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乡村建筑传统与革新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建筑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建筑、规划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延续。本文致力于从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分别对传统乡村建筑和新建的乡村建筑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未来乡村建筑的发展有一定可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住宅作为一种居住需求,既有实用价值,又是人们意识形态和历史文化的反映。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俗文化和不同的科学技术水平,都有其相对应的住宅建筑形式,并最能反映一城市的总体面貌。可以说住宅建筑是城市的面貌、时代的缩影。上海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城市,其住宅建筑当然也具有独特的风格。所以研究上海住宅建筑的特点和其形成发展过程,挖掘其埋藏在历史文脉中的深层文化意识和居住心态,继承其精华,汲取有益的经验,为我所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住宅设计水平,创造出具有海派风格、适应上海人的生活模式和  相似文献   

11.
新海派建筑在中国建筑文化中融入了西方建筑文化,同时以细腻和精致的审美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语言。本文试以上市尚同中学建筑设计为例,对新海派公共建筑在总体布局、立面风格和符号语言方面的探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黄妍妮 《新建筑》2008,(2):79-82
城市离不开历史,城市里的建筑与历史文化紧密相关;而上海的历史,离不开孕育它的苏州河尤以河东段更为珍贵。在分析归纳出苏州河东段近代历史文化特征—海派文化和租界文化结合的基础上分四个区域进行研究,阐释总结了其对两岸优秀历史建筑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游离出"京派"和"海派"的西部建筑的崛起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现代思潮的涌入,中国东方哲理的反思,各式各样的理论,是那样的新奇,那样的诱人,于是迫不及待地效仿,转换,令人难以捉摸.中国大文化环境的现代同传统之间冲突、渗溶和革新,激荡着建筑文化的反思、辩争和创新.当前大陆建筑出现  相似文献   

14.
杨洋  张悦 《四川建筑》2009,39(3):48-49
对上海现存的历史建筑作介绍与分析。结合上海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看当今上海整个城市的建筑风格特点。以上海新天地的建筑风格特点为例,感受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和生活形态。新天地展示的是海派文化对异质文化宽容和开放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的文化因子,构成它多元化的特点。同时,新天地展示的是人们心中的都市生活的体验,在建筑这个载体之下,城市生活本身才是其核心,是上海人与这种建筑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李浈  冯珊珊 《古建园林技术》2010,(4):38-40,41-43
<正>石库门建筑,是特指19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产生于上海等近代开埠城市的,单元空间及其组合方式脱胎于江南传统民居的低层联排住宅。它是海派特色的乡土建  相似文献   

16.
百年回首,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经历过光荣,也饱受失意。随着西方文化在近代军事、经济和宗教等力量作用下传入中国,中西方建筑文化由相遇到冲突、选择,使中国传统建筑秩序失之平衡。虽然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秩序在文化整体上有着更多的相似,但具有革命性的现代建筑文化则需要打破一切,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形式,还包括相应的政治、经济、生活、价值观念等。正因如此,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一直处在传统与创新、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双重困扰之中。这样的文化危机时代,也正是历史的转折时期,天将降大任于当代建筑师,建构中国建筑新文化和新秩序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要求。 1、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确定 在当代的时空背景下,对中国建筑文化进行确定,显得异常困  相似文献   

17.
支文军  张晓春 《世界建筑》2000,(10):W001-W002
20世纪80、90年代可谓上海城市建设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它为上海留下了一批世人瞩目的城市建筑和景观。始于80年代的改革开放给上海的建筑师带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机遇,上海的城市建筑在经过近40年的沉寂期后进入了新一轮发展期,这又是一次东西方建筑文化在深层次上的交融。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浦西市区,建筑类型以涉外宾馆和写字楼为主,它们中有龙柏饭店、华亭宾馆、华东电管大楼、上海商城、新锦江大酒店等以及以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新建筑群。它们大多数以简洁的外形、与城市环境的协调以及先进的技术和新型建材而获…  相似文献   

18.
孙亚峰 《建筑》2014,(4):72-73
<正>坐落于上海浦东的金茂大厦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世界高新技术的完美结合,集中体现了当代建筑科技的最高水准。设计师以创新的设计思想,巧妙地将世界最新建筑潮流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结合起来,成功设计出世界级的,跨世纪的经典之作,成为海派建筑的里程碑,并已成为上海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物。作为世纪之交中国高层建筑水平的代表作,它的标志性地位不仅仅是由于它的物化高度,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流的设计思想、高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9.
储艳洁  赵军 《工业建筑》2022,(8):78-84+126
优秀的实验建筑与周边环境互依共生,是推动文化遗产新功能再生和促进文旅经济繁荣的重要引擎,也是乡村复兴的重要助推器。日本直岛地中美术馆和上海青浦章堰文化馆都是以实验建筑带动乡村文旅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它们对当地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文旅建设均起到了核心统领的作用。通过对两个案例中建筑与周边环境融合、设计风格、建筑空间组织、艺术介入乡村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总结实验建筑和乡村建设的艺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共性,为乡村振兴建设和规划布局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可持续发展"、"创新"以及"交流"是上海世博瑞典馆的三个关键词,其设计灵感来于城市与乡村生活的互动。展馆由四个方形建筑连接组成,采用传统的城市建筑式样,外型突出展示木材如何应用于现代建筑领域,以及如何选用适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