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地关系是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从空间协调角度提出自然保护地环境敏感性与人类活动强度的耦合分析方法,探讨人与地二者的空间耦合关系。通过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案例研究,揭示了自然保护地人地关系耦合规律,证实了负向耦合是引起生态问题的重要原因,对人类活动针对性的调节可切实缓解人地冲突、改善生态状况。人地关系空间耦合分析方法可相对精准地确定自然保护地的人地冲突空间,明确冲突程度,为自然保护地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24)
当今社会,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的人地协调观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核心观念,而如何有效地培养高中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集聚,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探寻西安市生态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计算西安市2010年~2018年城市消费水平下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赤字,以期为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决策基础与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2010年~2018年西安市生态足迹由0.2873 hm~2/人上升至0.4139 hm~2/人,人均消费需求不断扩大;(2)西安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2843 hm~2下降至0.2603 hm~2,降幅为8.44%,生态赤字总体呈增长趋势,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形式严峻。因此,调节西安市产业结构,优化用地结构,进行节约集约型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是提高西安市生态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草原城镇根植于内蒙古草原腹地,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重要战略地位,人地系统呈现出不同属性特征和发展规律。文章将草原城镇人地关系演化过程分为游牧时期、半游牧时期、定居定牧初期和定居定牧成熟期四个主要阶段,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新宝拉格镇为例,分别描述每阶段人地关系历史背景及主要特征。从空间结构、要素流动、效益平衡三个维度对草原城镇人地关系演化规律进行探索,总结其内在发展规律;从自然本底、意识形态、生产力进步、政府决策、经济发展、区际背景、规划政策等方面进行阐述,找出其特征及影响因素,解析人地关系矛盾成因。引导草原城镇人地系统和谐,探索拓宽优化格局、坚守生态保护、提升产业外延、实现人地平衡、维护和谐发展,建设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路径。  相似文献   

5.
王云才  盛硕 《风景园林》2020,27(8):62-68
城市扩张侵占生态空间,带来生态空间破碎化、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问题频发等一系列问题,是导致城市人地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保护与修复城市生态空间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必然途径。山地城市生态空间占比大、地形复杂,协调人地关系面临更多挑战。在生态智慧的引领下,基于生态梯度分析构建生态空间保护与人地关系协调的逻辑与实践框架。以南水北调中线上重要的山地城市——十堰市为例,分析生态问题并诊断生态空间破碎化为根源,整体性保护主要生态要素和核心生态功能,识别其中人类活动干扰空间和潜在威胁空间,划定多梯度保护与修复格局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导则,协调城市发展中的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慧媛 《中国园林》2022,38(2):89-92
国家公园作为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人和地2个突出的约束。为了推动国家公园社区和谐人地关系的实现,以可持续生计为视角,运用系统分析法剖析国家公园社区人地关系的构成和主要人地矛盾的类型,根据协同学中的探索图法求解影响国家公园社区人地关系的序参量,发现人地关系的优化机会,将相关结论运用于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以社区生计为切入点,尝试通过化解生计困境、提升生计水平来优化人地关系,促进参与协作式“公园-社区”关系的实现,从而推动中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张恺 《建筑遗产》2022,(3):12-20
文章以高原湖泊名城昆明为例,分析自然地理格局变化与名城聚落空间演变的时空关系,从中探索在中国传统人地互动思想影响下的名城核心价值,梳理整体表达人地关系的水系廊道、山水形胜、街巷格局等实体和非实体结构要素。作者认为,当今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对国土空间的整体格局优化提出了系统性要求,而人地关系的表征线索则回应了国土空间中变与不变的问题,可以作为一项稳定的结构性资源助力名城国土空间发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4)
自从改革开放至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缓慢与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人口与生态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虽然实行西部大开发使得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生态资源环境仍然需要我们的极大重视。本文阐述了西部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应将绿色经济作为促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推动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快速、有序、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岛人地关系反映了人类与特殊海岛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海岛聚落的核心。本文以平潭海坛岛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地关系的视角,分析海岛聚落的整体地理分布情况、内外空间形态和建筑单体特征,探讨海岛聚落在特殊人居环境下的组织模式和演变规律,为海岛人地关系的协调及传统海岛聚落的保护与传承、更新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传统海岛聚落在新型人地关系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1,(27)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促进学生对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的认识,高中地理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人地协调发展观念的培养,主要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针对学生开展的,教育发展的使命是引导学生客观、科学地来看待世界,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素。文章针对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的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量化研究能够反映城市中的人地关系,对提升公园公平性和市民福祉至关重要。在生态智慧的引领下对公园绿地供需关系进行思考,认为公园绿地供需关系需要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转向供需匹配,同时需要考虑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测度和供需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基于多情景规划的供需匹配研究与优化的逻辑框架与实践路径。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对公园绿地供需情况进行了基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和综合协调等导向下的多情景规划模拟和比较分析。最后,综合上述情景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和提升策略来实现"供需动态匹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开启了新时代中国城市绿地发展的新篇章,适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当前,在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之下,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优化、管控革新和内在进级面临全新挑战,亟待探索公园城市目标下的中国城市绿地系统新型发展模式与可持续优化路径。工业革命后,英国伦敦城市绿地系统历经百年发展,完善的绿色框架受到全球广泛推崇。在系统梳理英国伦敦城市绿地系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政策框架、建设实施、信息共享、绩效评价、后续管理、运营参与等方面重点阐述其在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方面的特色亮点和成功经验。对标当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面临的问题与需求,从战略指引的顶层设计、问题导向的功能响应、数字支撑的管控平台、多方协同的建设实施、灵活多样的运营模式5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城市绿地系统优化建设路径,进而为我国"公园城市"目标下的城市绿地系统的科学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与发展指引。  相似文献   

13.
汤西子 《室内设计》2013,28(4):79-84
河流廊道水陆交错带环境优美,物种资源丰富,生态、社会、经济价值较高。然而,由于人类对滨水区域的过度开发,加之现有的控制方式缺乏对于沿线区域的整体性协调,致使水陆交错带生态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生态效应缺失。基于成都市非建设用地规划实践,探讨在水陆交错带纵向及横向空间体系的布局下,对水陆交错带进行整体性规划控制的策略,旨在改善城乡水环境,保障城乡用水安全,带动沿线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5)
As Mianyang has neglected the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ourse of rapid urbanization,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getting worse.To this end, this study use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Mianyang from 2007 to 2014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which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ianya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2007–2014,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Mianyang was greater than its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dicating that Mianyang is in an ecological deficit.Specifically,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showed a downtrend, and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howed a trend of smooth decline.In addition,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deficit was generally decreasing.In summary, Mianyang was generally in an ecological deficit in 2007–2014.Thu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 should be protect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system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5)
Green infrastructure(GI) is ecological supporting system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urban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 Suzhou Dushu Lake Higher Education District is taken as an example,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ources in Dushu Lake Higher Education District a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Combining with the relevant theory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structure of GI in Suzhou Dushu Lake Higher Education District is analyzed and evaluated from hubs, links and sit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 is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16.
司寰  彭涛  易晓峰 《规划师》2006,22(1):80-83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科学价值不仅在于可用来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而且还能引导人们从生态足迹的角度分析影响区域生态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南海区区域生态发展战略为:建设生态文明,倡导生态理念;合理调整用地规模与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现有森林资源,进行森林生态系统改造;进行产业生态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五龙潭旅游区是宁波市重要的山地型风景旅游景点,其游览设施的规划建设对于旅游区的景观、游览、生态保护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外景区游览设施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旅游区游览设施开发进行科学规划,提升旅游区游览设施系统,促进旅游区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旅游活动的深度拓展。  相似文献   

18.
成玉宁  王雪原 《中国园林》2023,39(10):39-43
存量时代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探索既有生态系统优化与品质提升的策略与方法,“蓝绿”空间作为构成城乡生态环境的载体,理顺蓝绿系统协同机制、强化生态关联对提升蓝绿空间生态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剖析蓝绿空间的系统性及要素间的协同性,解析蓝绿两大生态系统的时空特征,在生态智慧的引领下梳理蓝绿空间融合规划的逻辑,通过优化建成环境生态体系、重构高效的生态秩序与空间格局,探索存量时代城乡生态环境蓝绿空间融合规划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致使城区人口密度迅速上升,公园绿地资源供需失调、绿地配置不公平的情况日益突出。在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供需耦合协调理论,从“空间公平-社会公平-社会正义”3个维度构建高密度城市公园绿地供需空间匹配关系和协调发展程度的研究框架,并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以社区为研究尺度,探究弱势群体的绿地资源配置差异。结果表明:1)从供需耦合协调视角能够更为精准地对城市公园绿地配置的公平性进行测度,并研究其空间分异特征;2)龙华区中部的公园绿地供给滞后,大部分区域处于供需失调状态;3)群体间绿地资源分配差异明显,老年群体和儿童群体的绿地供给滞后情况在南部较为严重。研究结果可为高密度城市绿地的规划提供精细化评价的参考,有助于实现城市绿地空间的社会效益均衡及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徐煜辉  卢峰  孙国春 《中国园林》2006,22(12):37-41
风景名胜区是不可再生的国家资源,风景名胜区规划是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的重要途径。针对重庆市唁斯特峡谷型风景名胜区规划,从景观生态战略的角度出发,思考“资源保护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协调”、“范围划定宏观原则及微观分区方法”、“游赏路线组织“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便对风景名胜区从规划规范到实施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发展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解决现实中的迫切问题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