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火烧迹地朽木燃烧和热解的烟密度特性,用JCY-2型建材烟密度测定仪对滇中地区13种朽木与相近尺寸的正常材进行了烟密度实验测定,根据曲线分析和计算了各样品的最大烟密度、达到最大烟密度时间、产烟起始时间、变化最快时间、总产烟量。研究表明,13种朽木烟密度等级与最大烟密度呈正相关,朽木烟密度等级小于正常材烟密度等级的有5种,朽木烟密度等级大于正常材烟密度等级的有8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1)
<正>面对弟子宰予的懒惰,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千百年来,一句"朽木不可雕也"成了技艺不精的雕琢者们堂而皇之的理由,成了"良材"们咄咄逼人的讽刺,也成了"朽木"们自暴自弃的理由。然而朽木当真不可雕?非也。如果朽木拥有一颗不甘于腐朽的心,再加上慧眼识珠的工匠用心打磨,朽木也可化为良材,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无铅琉璃釉     
琉璃制品是我国的国粹,琉璃制品的生产,各厂至今仍沿用祖传高铅琉璃釉,手工作坊式生产,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铅毒严重地危害着工人的健康。琉璃制品属于低温烧成的彩色透明釉陶质产品,釉色仅为黄绿两种,色彩单调,低温胎釉耐风化性能低,极易失去光泽,一般15年左右釉面开始出现剥落现象,这种状况大大限制了琉璃制品的发展。北京市建材科研所经过五年多的时间,成功地完成了无铅琉璃的研制任务,同时进行了中试投产,取得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产品先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琉璃制作都是匠人世代相传或师徒相承,由于历史的局限和传统观念束缚,有关琉璃的烧制技术,尤其是釉色配方秘不外传。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这些技艺无人重视,难入经典,更给后代的研究带来困难。琉璃的釉色配方属于化学范畴,有关烧制中的化学变化和形成机理。通过研究明代琉璃制作工艺,同时参考琉璃之乡一山西省主要琉璃产地,如太原马庄和阳城后则腰的世居匠人的技术和经验,结合古代文献的研究及科学的取样分析,基本整理出了传统琉璃工艺的原料;釉料的加工和配制配方,成型与烧制的方法;琉璃窑的型制;试验的相应数据等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5.
申迎迎 《山西建筑》2010,36(26):221-222
就榆次城隍庙以及琉璃作了简要介绍,重点对城隍庙内单体建筑的琉璃饰件进行了描述,指出各种琉璃饰件的装点充分展现了榆次城隍庙琉璃装饰艺术的独特风貌,为古城装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琉璃是世所公认的"佛家七宝"、"中国五大名器"之首."琉璃窗、朱漆门……"汉代童谣清晰地记载,早在汉代琉璃已然被少数王富贵族用于其环境空间的装点,只是因琉璃工艺繁复、价值昂贵,故其制作工艺一直被极少数统治阶层掌控,密不外传.  相似文献   

7.
琉璃漫话     
左重阳 《山西建筑》2002,28(12):83-84
介绍了琉璃的制作工艺和发展史,阐述了建筑琉璃的艺术魅力,从而展示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琉璃文化世界,指出山西作为琉璃之乡更应为琉璃艺术的复兴和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1)
博山古称颜神镇,是中国元明清时期的琉璃生产中心,其琉璃业发展历程是中国古代玻璃手工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回溯历史,博山是元明清时期的玻璃生产重镇。明代,颜神镇琉璃业获得长足的发展,专为皇室进贡琉璃产品;清代,博山琉璃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清末民初,博山琉璃业出现传统琉璃业与近代玻璃业并行发展的状态;民国时期,博山琉璃业有日薄崦嵫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博山琉璃业开启了长时间复兴与发展的征程。该文研究的时间段为元末明初直至清末,梳理古代玻璃生产重镇博山较长历史时间段内的传统琉璃业发展史,展现其传统玻璃业的兴衰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9.
琉璃当话     
人们走进北京的皇家宫苑——故宫,那宏伟壮丽的高大建筑物上金碧辉煌的琉璃制品引人注目。三大殿等处屋顶上的琉璃瓦、“仙人走兽”、“吻兽”、“脊兽”、“垂兽”等都会给人们留下美的印象。琉璃制品是我国传统的独具特色、民族风格浓厚的古老民间艺术品,也是我国古老宫殿式建筑必不可少的装饰品。琉璃制品是一种带彩釉的陶,它质地坚固,绚丽多彩,色泽艳丽,经久不褪,百年如新。生产琉璃制品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时,皇家已用琉璃制做门扉、屏风和器皿等。公元四世纪以后开始用做屋瓦、房檐等装饰品。出土的越王剑,剑柄上镶嵌着琉璃,这证明早在西汉以前四百多年,我国已生产和使用琉璃了。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曲面琉璃背光钢结构骨架应用到琉璃安装中的施工难点,解决了异形钢架安装定位及狭小空间内大钢架的吊装问题、易碎琉璃背光的运输、吊装及曲面琉璃背光高精度安装等难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琉璃建筑陶瓷制品异军突起。据了解,仅江苏宜兴市就有琉璃建筑陶瓷企业数十家,有些企业还引进国外琉璃瓦生产线,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东北地区琉璃建筑陶瓷也颇具规模。 琉璃建筑陶瓷走俏市场有以下原因: 一是旅游事业的发展,为琉璃建筑陶瓷开辟了新的市场。选用琉璃建筑陶瓷产品装饰的仿古建筑显得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如南昌的滕王阁、西安的历史博物馆、上海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琉璃烧制历史,由于其华美的色泽和良好的防水性能,公元4世纪琉璃首次应用于建筑上,称为建筑琉璃构件。此后,琉璃构件的烧制工艺随其广泛应用而迅速发展。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政治中心,北京遗存了许多清代官式建筑,  相似文献   

13.
琉璃瓦     
路长 《古建园林技术》1985,(9):34-34转41
琉璃有三种解释,多指宝石和玻璃器皿。在琉璃瓦中琉璃指的是陶胎外面那层有光彩、不渗水的釉质。这是一种铅玻璃类的面层。我国的陶瓷业有极悠久的历史,北魏时宫殿建筑已使用琉璃瓦件。琉璃制品是以氧化铅为主配合别的矿物原料制成“釉药”涂刷于陶胎表面,经素烧、釉烧(或一次烧成)而得到颜色鲜艳光采夺目的成品。出土文物和不少文献记载,琉璃工艺是我国一项传统工艺,北魏时期促进了琉璃瓦生产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北京紫禁城中琉璃门数量众多,形式相似又不尽相同。本文通过文献记载结合对紫禁城内琉璃门的实测数据分析,关注琉璃门的单体设计层面,即琉璃门主体与门上构件的特征。推断古代匠人在规划设计和建造琉璃门时所关注和控制的关键尺寸,归纳其中若干原则和规律。为当下琉璃门的测绘、信息归档及修缮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琉璃建筑陶瓷制品异军突起。据了解,仅江苏宜兴市就有建筑陶瓷企业数十家,有些企业还引进国外琉璃瓦生产线,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东北地区琉璃建筑陶瓷也颇具规模。 琉璃建筑陶瓷走俏市场有以下原因: 一是旅游事业的发展为琉璃建筑陶瓷开辟了新的市场。选用琉璃建筑陶瓷产品装饰的  相似文献   

16.
周仲岐 《四川建筑》1995,15(1):40-41
一、前言琉璃陶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结晶。它作为中国特有的屋面装饰材料,使建筑物成为一件完美的工艺品,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据考施釉的瓦盖屋面,晋代已出现,可视为最早期的琉璃陶瓷屋面,至唐代三彩釉发展到顶峰,琉璃陶瓷具有多种色彩,尤以黄绿二色堪称代表。但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将琉璃陶瓷据为专用,极大地制约了琉璃陶瓷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旅游业、宗教寺庙等建设事业,飞速发展,开始了大量使用琉璃陶瓷装饰屋面,使琉璃陶瓷自1980年以来,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四川琉璃陶瓷集中产于四川西部…  相似文献   

17.
地点: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会展中心面积:3,000平方米功能包含:千人宴会厅、会展大堂、会议室、休息室等设计团队:张晋、郭明媚、姚晓东、王润、韩璐会展中心将文化的传承融入在设计中,主题鲜明。北京饭店二期会展大堂,在这个空间就运用了琉璃墙作为装饰手法,牡丹花为琉璃画的主题,两块琉璃墙尺寸分别为5m×4m,厚度为70mm,琉璃花卉与底背板的相对厚度(高度)约在170mm,每幅琉璃重量约为4吨。由于每幅琉璃是不规则的分割方式,最大的分割块在1.1m×1.1m。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琉璃的安装受力问题是首要的解决难点。首先计算琉璃荷载,其次确定建筑结构的荷载  相似文献   

18.
保护修复材料在洛阳山陕会馆照壁琉璃保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琉璃照壁位于山陕会馆建筑群中轴线的最南端,为座山影壁结构(图1见彩页),由琉璃、砖、石三种材质构成。其中琉璃图案造型精美,色彩鲜艳,占居了整个照壁的大部分面积,构件分类包括瓦件、脊件、吻及壁心饰件,有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对琉璃照壁通过前期勘查分析  相似文献   

19.
顾强 《居业》2021,(10):52-53
本文对中国古建筑琉璃的应用发展史进行研究,并对琉璃的制作工艺及中国南北方的原料分别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通过对南北方的琉璃胎体原料、工艺与特性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分析出南北方琉璃制作工艺的差异.从而为现代琉璃材料的复原工艺和工艺改良积累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0.
因附近盛产烧造琉璃的主要原料,又交通便利,从元代起,朝廷在此设琉璃局,清乾隆年间北京琉璃厂迁至此地,琉璃窑火700余年相承不衰.没有琉璃渠,就没有紫禁城的金碧辉煌.明清时期,京城宫殿所用的大量琉璃砖瓦、构件主要由京城的琉璃厂和京西的琉璃渠村窑厂烧造.后来的中山陵园、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以及天安门、北京故宫、北海公园、颐和园、雍和宫的维修,仍使用该村生产的琉璃制品,其严格的琉璃烧造技艺已经列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