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吴展光 《有色金属设计》1999,26(4):29-31,59
工业社会的兴起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 而其发展的失当, 又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危害。为保证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 工业建设既可持续发展, 又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笔者认为: 科技人员应建立新型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观念, 在进行工业布局和厂址的选择时, 以资源可持续发展, 注重环保和卫生保健为前提, 使经济的发展真正造福于社会和人类。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利用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社会财富,技术因此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杠杆。与此同时,在技术的异化作用下,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的崩溃、人的生命物化等生态危机,并且愈演愈烈。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设想通过生可持续发展寻找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的良策。环保产业的产生赋予了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新的方式,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尤其是环保企业,更需要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走低碳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轻金属》2015,(4)
2010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简称ISO 26000》。对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ISO 26000有助于推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贯彻国家"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促进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本文首先对ISO 26000制定意义进行阐述,随后着重分析ISO 26000的实施对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应对ISO 26000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贵金属是有色金属大家庭中一类特殊的金属,意喻着美丽、珍贵和永恒。贵金属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定位为"工业维他命"和"第一高技术材料",已成为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材料之一。二是全球资源稀缺。贵金属运用于工业、饰品和投资等三大领域,资源需求很大。中国贵金属资源,尤其是铂族金属资源高度匮乏,仅依靠矿山资源不足以支撑快速发展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已经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的基础工业,特别是有色金属工业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手段,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确保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9年12月8日, "2009山东省铸造年会"在济南召开.十分巧合的是,12月7日,为期两周、万余人到会的联合国"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的哥本哈根拉开了大幕,这乃是一件令全人类普遍关注的大事件,人们翘首期盼此次大会能为人类的环境改善带来福音.本刊也强烈地意识到这是一次推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良好契机,尤其是对中国铸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历史的进程伴生着人类工具不断发展的过程,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其中有色金属在人类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色金属工业镌刻了人类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厚的工业文明,记录着社会的变化与时代的进步。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有色金属工业也得到迅猛发展。株冶作为有色金属工业的一个"共和国之子"和有色金属行业的骨干企业,是随着有  相似文献   

9.
英国铝协会秘书长戴维·哈里斯先生在不久前出版的《今日铝》杂志上著文,谈及铝工业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英国铝工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怎么来衡量和评估这种可持续发展?两年前,英国铝协会制定了铝工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并和其它有色金属企业一起与Warwick大学的Warwick商业学院共同研究、开发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标准,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标准。这些标准能够用  相似文献   

10.
正1提出背景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成立至今长期处理各类一线的腐蚀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我们总结出:腐蚀存在的普遍性、隐蔽性,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的渐进性、突发性和严重性,都直接、间接地引发了安全问题,许多重大安全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设施损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都与腐蚀密切相关,这已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形成了国际社会的初步共识-腐蚀对社会有限资源的破坏所造成的损失每年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