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1)
阐述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背景,提出苏州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地理区位和交通、经济及资源优势。目前苏州地区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包括水果采摘游、农业生态园休闲游、温泉养生休闲游和休闲农家乐游。从产品类型角度,乡村休闲旅游可划分为观光农业型、乡村民俗型、古村镇型和文明生态村型发展模式。该研究可对苏州地区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管理部门的科学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袁琦  陈泳 《建筑学报》2022,(S1):39-44
通过认知衰退老年人的休闲步行出行调研,探析街道环境对步行路径选择的影响,并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辨析相关的街道环境特征。结果显示,街道环境对于认知衰退老年人的步行行为影响方式有别于健康老人,环境变量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街道尺度、街道界面、路网组构、街道功能和街道家具。研究成果有助于当前城市微更新背景下对于街道环境的有效调整,以促进更多的老年人步行出行。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上海市白领阶层游憩行为和休闲空间的选择及分析,探讨了游憩行为与空间选择之间关系的普遍特征,对城市休闲游憩空间进行整合建议,以期完善游憩空间设计及设施配置计划的执行及实施环节,指导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广场作为城市中人们生活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其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本文对人的行为心理与城市广场设计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对城市的广场规划设计提出了合理建议,以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使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行为时态观察法,以沈阳百鸟公园为例,对园内老年人四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进行调查、分类和量化分析,总结出四季气候因素下老年人休闲行为的参与度、持续性、参与人数的平稳程度、活动对场地设施的依赖程度等特征,并依此提出针对北方城市开放性公园的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背景,以天津市为调研区域,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对影响大城市近郊区乡村休闲养老目的地供给的老年人个体特征、目的地环境特征和目的地适老设施特征的三大类17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平均月收入、近郊区乡村的空气质量、其所处位置与自然人文景区的距离、基础服务设施完善度、购物距离和医疗条件等因素,对天津市近郊区乡村作为休闲养老目的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波 《建筑与文化》2015,(3):198-201
<正>乡村旅游是以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农村民俗和自然环境为旅游消费,以城市客源为基本对象,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养生和回归自然等需求。我国有广袤的乡村,田园风光旖旎,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对于生活在都市的居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城市郊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短期休闲、体验耕作、重寻乡愁的乐趣。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经济信息,客观上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  相似文献   

8.
吴岩  薛迪  曹珂 《建筑与文化》2023,(3):170-172
随着介助老人群体的人口占比不断增长和助行工具便携化,更多的介助老人渴望参与到户外休闲、社交等活动中,而现有社区公园绿地建设对介助老人活动特征与需求考虑不足,对介助老人户外活动的支持性不足。文章在对介助老人活动调研的基础上,利用Anylogic软件对介助老人的活动行为进行仿真模拟,探究其活动需求,厘清空间要素对介助老人活动的影响规律,以此提出空间要素配置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乡村地区开始显现出乡村景观的无序化开发和城市化倾向,根据游客行为特征,合理进行规划和建设,才能引导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以汉中市乡村旅游地为例,以马蜂窝UGC数据为数据样本,通过GIS时空分析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处理与表达,继而分析乡村旅游游客行为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乡村游客出游呈现春秋旺、夏冬淡的时间特征,其兴趣点分布呈一核多点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以古村镇、历史遗址与乡村自然风光类景点为导向的空间偏好特征;2)空间分布对于道路的依赖性较强,使得交通不太便利的镇巴等区域游客聚集程度低,而景点距离市区的远近对游客行为影响不大,提升景点吸引力才是关键。基于以上研究基础,为乡村旅游的空间规划及未来的保护利用和建设管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园 《城市建筑》2014,(11):385-385
随着西安城市经济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休闲生活的不断重视,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居民节假日短途旅游休闲的重要内容。都市近郊的乡村也逐渐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并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城市建成环境与个人时空间行为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从职住关系、通勤行为和居民消费休闲出行行为的微观个体行为视角构建城市建成环境的评价框架,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进行城市建成环境的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居民各类活动、出行行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受到用地、交通、区位等建成环境因素影响显著,综合分析得出宝山整体建成环境的发展呈现出南北不同的格局,具有明显的近中心城、新城和近轨道交通轴线的发展特征.最后,简要探讨了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对城市建成环境评价的应用价值,并结合评价结果和区域发展目标,对宝山区的空间调整优化和居民行为引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刊首语     
正乡村与城市截然不同。乡村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而现代城市是由工业文明造就的。然而,农业文明难以避免来自工业文明的冲击。30多年来,延绵了几百上千年的中国乡村发生了巨变。快速的城市化吞噬或蚕食着城市周边的乡村;在乡村地区蔓延的工业破坏了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乡村青壮年向城市迁移,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乡村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传统价值观面临解体;人口的流失使得许多村庄呈现破瓦颓垣、田野荒芜的破败景象,乡村面临着严重的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6)
<正>城市郊区地处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同时具有城市与乡村的特征,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土地利用复杂,用地性质与产业种类相对较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自然环境保护的管理难度。由于湿地生态系统既具有边缘效应,也具有生态多样性,是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郊区湿地公园是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湿地生态功能与特性的,以生态保护与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公园。城市郊区湿地地处在城市与郊区的交  相似文献   

14.
《门窗》2019,(16)
现如今城市生活节奏过快,带给了人们无线的压力,从而促使人们想走出城市环境,回归到自然中,在自然中探寻那怡然自得和返璞归真的真实感觉。因此我国多数城市边缘的农村中,逐渐的兴起了休闲农业和桃源闲居等一些休闲项目,同时在整个的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注。根据我国当前社会对乡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的提升,尤其是其中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和目标,以及美丽中国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乡村新格局。因此本文就针对风景园林背景下乡村振兴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其他群体,青年群体在生存状态上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影响青年群体的住房消费选择。本研究尝试在卢因行为模型理论框架下,基于不确定性视角,运用Logistics计量模型,从城市青年群体本身和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青年群体中存在刚需购房的个体和具备购房经济实力的个体都表现出积极的住房消费选择,主要反映在个体经济条件支持方面。这种经济支持一部分来自青年群体自身的经济支付能力,存在潜在的时间累积效应;另一部分来自家庭或父母支持,受婚姻关系和代际转移支付影响。城市生活环境对青年群体的住房消费选择行为影响体现出一定的城市价值牵引作用,但城市自然环境未体现出对城市青年群体住房选择行为的吸引作用,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城市价值较高的大城市,而不会在意空气污染等自然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伴随我国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乡村休闲体验产业逐渐成为了广大乡村尤其是发达地区乡村产业转型必不可少的发展要素。然而无论是社会学范畴下的休闲旅游学科,还是直面空间规划设计的建筑学科,其理论体系都有太多不完备之处。面对新形势下的休闲体验型乡村问题研究,学科交叉的方法必不可少。文章从产业、社区和旅游地变迁三个方面概括了休闲旅游学科在乡村休闲产业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探索,从耦合性、乡村性和生态景观三个方面概括了建筑与规划学科在休闲旅游型乡村空间营建方面的研究,总结出各自学科已解决的问题与研究缺憾,进而提出今后基于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的可能发展方向与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至今.珠三角区域城市化呈现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之前表现为乡村城市化的特征:90年代中期之后表现为区域大城市的急剧扩张.在此过程中乡村是区域城市化的主要问题。本文深入剖析了区域城市化过程中乡村规划工具的匮乏和城市规划工具的误用所导致乡村发展的三种混乱状态.提出城市化区域的乡村具有经济、生态、休闲和文化的多重价值,建议城市化区域的乡村规划目标是保护乡村.将乡村视为城市的绿色生态空间和城市居民的休闲空间.将城市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遵循乡村保护与转化的原则和小尺度渐进更新的发展模式使乡村逐步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8.
以山东张村为研究对象,以乡村社会中的微观个体为研究视角,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张村乡村城镇化的不同侧面展开研究。首先,以张村村民个人评价的总结为主导,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张村的发展历程,观察不同阶段国家与乡村关系的变化,提炼不同阶段农业和农村生活的关键词;其次,分析张村存在的"上大学"和"打工"两种城镇化方式在影响范围、发生时间、城市选择、城镇化程度以及村民感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概括不同年龄段的乡村人对城镇化意愿的迥异态度;第三,对城镇化引发的乡村社会和空间变化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展望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发展前景和面临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大量城市的老人选择乡村 作为休闲养老目的地,产生了一大批以农家 休闲养老服务为主的特色村庄。该类型村庄 在发展的过程中,生成村庄基础设施新供 需关系,常规基础设施规划思路无法适应。 本文从养老特色村供需特征的分析入手, 反思常规设施配置模式的问题,指导供给 新思路的形成。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引入复 杂适应系统理论(CAS),从系统目标、系统 要素、系统形成机制和系统演化4个方面剖析 适应性系统特征,解析“养老经营者、村庄管 理者、设施供给协调者、设施使用者”4类行 为主体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下产生“使用弹性 调整、供给弹性优化和发展弹性管控”3类 行为群体的过程,形成以主体、群体行为为 核心的适应性发展策略,作为发展与优化特 色村供需结构的弹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吴璟    王璞 《工程管理学报》2017,(1):140-145
房地产开发企业跨区域扩张过程中的城市投资选择,会深刻地影响其经营绩效及未来发展。基于对典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跨区域扩张路径的提炼和比较分析,从理论上归纳了标识企业城市选择行为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离散选择模型,以沪、深两市上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为样本,对其在 2007~2013 年间的城市选择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出各企业城市选择行为的一般性规律及其在不同类型企业中的差异性,并对主要典型企业的个体性特征予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