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4.
化学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中常用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值作为评判化学改良土性能的关键性指标,但是化学改良土的强度增长龄期比较长,有可能7 d时并未达到强度最大值。对比不同掺入量的水泥改良土与生石灰改良土的28 d和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分析表明化学改良剂不同、改良剂掺入量不同对化学改良土的强度增长速度、幅度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二灰黄土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灰黄土是利用石灰、粉煤灰与土料混合作为回填土的一种新型材料,用以代替传统的灰土或素填土。首先,对二灰黄土强度形成机理做了一定的论述,其次,以3种不同的体积比混合石灰、粉煤灰和黄土进行击实试验,并进行了不同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得出二灰黄土的最优体积比为1:2:7,二灰黄土强度受含水率影响显著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7.
对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的过程进行了介绍,着重对比了采用静压法、锤击法制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同尺寸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结果表明:采用锤击法制件得到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偏差系数均大于采用静压法制件得到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偏差系数。对于同一种土样,长柱试件无侧限抗压强度值与短柱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结合工程实例,对原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对不同粗颗粒质量分数及级配情况下的粗粒土进行了击实试验,并对其开展了无侧限抗压强度、CBR及回弹模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粗粒土的级配在泰勒理想级配范围内其压实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9.
强度是土最重要的力学性质指标,是土质加固的控制条件。本文对不同石灰配比下的衰减进行了研究,考虑到规范要求和施工现场试验设备的普遍性,强度测试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试样采用尺寸为50mm×50mm(直径×高)的圆柱体,按照《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几种力学检测指标试验方法的比较,提出了静态变形模量的检测结果较K30和Evd具有明显优点。对试验段几种力学检测指标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合适的检测时间,并提出了降低无侧限抗压强度检测频率的建议,对水泥改良土的现场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采取的代表性弱膨胀土和中等膨胀土试样进行石灰改良前后的室内试验研究,得到膨胀土改良前后的土性变化规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膨胀土填料经石灰改良后,其粘粉粒含量减小、塑性指数降低、胀缩性降低、力学强度提高、压缩性减小、水理性增强,填料的工程性质大大改善,可用于高速铁路路基填筑. 相似文献
12.
13.
对广甘高速公路千枚岩弃料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压实后的千枚岩类土样具有严重的湿陷特性,非遇水情况下属中、高压缩性材料。用于路堤填方的千枚岩石料经碾压作用其颗粒级配会变化,会对工程造成病害。 相似文献
14.
结合广东江门市金汇豪庭工程,分析了该工程中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基础承载力不足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保证了坚硬土下预应力管桩的施工质量,为其他工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前期工作已经研究了含裂隙页岩在单轴循环荷载下的变形及破裂特征,为进一步认清围压与循环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变形及破坏特征,利用MTS815.03岩石刚性压力机展开了对含裂隙页岩的三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三轴循环荷载下,含裂隙页岩的破坏形式主要为混合破坏,呈现出拉剪贯通模式;随围压逐渐增大,页岩的峰值强度呈线性增大,完整页岩经11周加卸载循环后,峰值强度增大9.98%~25.03%;而含裂隙页岩经15周加卸载循环后,峰值强度增大1.47%~6.98%;含裂隙页岩在同一循环内的弹性模量大于变形模量,卸载弹性模量大于加载弹性模量,卸载变形模量大于加载变形模量,并且损伤面积系数F越大,卸载弹性模量与加载弹性模量的差值也越大;随循环加卸载次数逐渐增加,加载变形模量与卸载变形模量呈先增大后单调减小的规律,加载弹性模量与卸载弹性模量表现出先增大,后逐渐呈"波浪式"减小的规律,剧烈波动的弹性模量是内部结构不断发生局部调整的有效证据。该研究为揭示在围压与循环荷载耦合作用下含裂隙页岩破坏形成复杂裂缝网的发展机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石灰改良膨胀土的基本机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实践,选取典型工段,进行了石灰改良膨胀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工程实践中,应重点控制膨胀土的含灰率均匀。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人工冻土边界温度变化迅速的特点展开了变冷端温度的人工冻结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的试验方法可以较好地控制人工冻土冷端边界温度和土样的初始温度场,这为冻土试验的可重复性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9.
20.
对张拉膜结构进行了冲击动力响应试验,采用非接触式激光位移传感器测得膜面各特征点的位移变化,计算出了各工况下膜结构的自振频率,为膜结构的预张力测量和动力特性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