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物质能及其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决当前能源、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开发利用新能源,而生物质能具有清洁、数量大、可再生等突出优点,是常规能源的理想替代能源.文章介绍了生物质及生物质能,对目前生物质能的利用技术现状作了系统介绍,论述了生物质能利用的远大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介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常规能源的有限性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人类需要寻找一些相对比较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由于其数量巨大,对环境影响小,并具有可再生性,成为目前的主要选择之一。文章介绍生物质固化、气化、液化、热解、发酵和直接燃烧等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指出了这些技术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4.
国外生物质能转化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质能,即生物质能源,又称为“绿色能源”,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源。生物质是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长的有机物质,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经及其派生、排泄和代谢的许多有机质,是地球上最广泛存在的物质。它是一种古老的可再生能源。人类自从发明火以来,至今仍在大量消耗薪柴等生物质能源。目前,全球生物质能消费量仅次于煤、油、气,居第4位。  相似文献   

5.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国外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现状与前景随着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改善环境要求的提高,生物质能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估计,目前世界总能源消费中,14%的能源供应来自生物质能,在发展中国家生物质能约占农村用能的90%;在发达国家,如欧共体国家能源消费中2%到25%是由生物质能提供的,一些世界能源组织(IEA)成员国,生物质能在总能耗中所占份额高达15%。在某些地区,生物质能已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生物质能发电功率已大于1200MW。在今后的数年内,利用生物质发电将成为一…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国内外生物质能应用技术现状,包括生物质捆包直燃供热技术、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技术、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生物质气化产碳耦合供热技术、生物质气化耦合大型燃煤锅炉技术,以及生物质气化制氢、NH3及甲醇技术,为生物质能进一步利用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7.
欧洲生物质能利用的研究现状及特点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吴创之  阴秀丽 《新能源》1999,21(3):30-35
以欧洲三国访问为背景材料,从某些侧面介绍了欧洲生物质能利用的现状及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评价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已有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进行技术评价,主要有生物质燃烧技术(包括炉灶燃烧技术、锅炉燃烧发电技术和生物质型煤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包括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和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本文在阐述我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意义的基础上,综述了上述各种技术发展现状与近年来的应用情况,对我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发展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生物质能的现状和可持续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必然性,在不同的国家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情况下,主要介绍了中国发展利用生物质能源的现状和生物质能源在中国的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各种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集总加权评价模型,确定了技术适用性、经济可行性、环境友好性三个评价准则,及资源供给、装备技术、能源利用率、能源品位、生产成本、经济收益、生态影响、环境污染、社会收益等九个评价指标,并对模型进行了实例计算和验证,评价结果对指导未来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可同时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分析了生物质能源的特点及其利用现状,并对国内外生物质能利用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为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不可再生能源濒临枯竭,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今天,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利用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介绍了国内外生物质能的主要转化利用技术,分析了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技术和气化发电技术,提出了符合能量梯级利用原则的生物质能发电方式,将是生物质能利用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3.
对国内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分类,以经济评价为基础,对生物质直接燃烧、户用沼气池、生物质气化发电、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和垃圾发电等生物质能技术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根据地方实际,发展不同生物质能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而带来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生物质能因其特性(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受到广泛关注,各种生物质利用技术应运而生。主要介绍了生物质与煤共燃技术,特别是悬浮燃烧技术和流化床燃烧技术。两种燃烧技术各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考虑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燃烧方式。虽然生物质与煤共燃的优点显而易见,但是同时存在的缺点也不可忽视。我国在大规模利用生物质领域的技术还不成熟,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利用先进技术更好地利用生物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针对广大农村沼气和太阳能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生物质能与太阳能互补综合利用的生态村分布式供能系统。该系统将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转换、生物质气化与常规燃气发电整合,实现生物质能与太阳能的供电、供暖、制冷、供燃气和供热水五联产,可有效缓解新农村含碳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和安全性问题,有效解决生物质利用效率低和太阳能利用不稳定等技术瓶颈问题。以唐山市沙河驿镇唐庄子村为例,优化生态村分布式供能系统方案,其研究结果可为生态村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典型生物质发电项目配套炉前给料系统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技术方案,以拨棍上棒状拨齿有效地拨动生物质物料取代常用的绞龙螺旋对物料的推送作用,可以较好地适应不同的生物质原料,同时大幅降低给料环节的能耗;通过实验室规模试验,获取了该技术的关键技术参数以及设计原则,对于典型15 MW生物质发电机组炉前给料系统进行的估算显示采用该方案完全可以保证机组满负荷的需求,同时,配套驱动功率低于50 kW,可大幅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17.
发展我国生物质能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国内外生物质能的利用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生物质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我国生物质能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进行了设计和测试分析,阐述了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技术可行性,总结出分散式的生物质能利用模式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并且易于操作和管理等优点,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该系统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稳定、可靠的电源供给是高压输电系统在线监测设备有效运行的关键。本文主要从能量收集与存储方面综述了输电线在线监控终端的电源供给技术现状,重点评述了被测系统内部取电、外部取电及多种方式组合取电,以及基于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储能技术在高压输电系统在线监测方面的应用,并梳理了这些技术方案的优势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在线监测系统供电方式的前景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gasification process of different types of biomass residues (cork residues) generated by industries in Spain has been studied. These sub products are classified as black agglomerates (low and high granulate). Samples of several residues obtained through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were collected, following a subsequent quantification of each of the four types obtained. First the sandpaper dust was tested, varying the air flow from 50 to 400 cm3 min?1 an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reaction from 650 to 800°C. A preliminary study of a pilot installation of gasification of 50 kWe using these residues was mad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laboratory. A thermal power of 220 kW was predicted for the installati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nerg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ues for 50 kg h?1 of raw material, with installation efficiency of 22.5%.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