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量与岩土热物性的测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两种地源热泵用岩土热物性测试仪(电加热式热物性测试仪、风冷热泵式热物性测试仪)的原理,分析了测试仪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及测试结果,指出流量、地埋管进水温度等因素对单位孔深换热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严寒及部分寒冷地区的地源热泵系统存在冷热失衡问题,对基于空气源热泵辅热的复合地源热泵系统进行研究。在供暖季,室外温度较高时,运行空气源热泵机组来满足建筑热负荷需求,而室外温度较低时,运行地源热泵机组,以此空气源热泵机组承担部分建筑热负荷,减少地源热泵系统取热量。在过渡季,空气源热泵机组作为辅助热源,通过对土壤进行蓄热,进一步降低地源热泵系统冷热不平衡。以北京某项目为例进行分析,其结果为:相比于单一地源热泵系统,基于空气源热泵辅热的复合地源热泵系统通过空气源热泵机组合理、优化运行,可有效减少地源热泵系统取热量,保证地源热泵系统冷热平衡。基于空气源热泵辅热的复合地源热泵系统的供暖综合能效比为2. 3,相比市政热力供暖仍具有一定节能性。  相似文献   

3.
地层热物性原位测试方法及仪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层热物性参数是影响地源热泵地下热交换管长度的主要因素。对于大型的垂直埋管热泵系统。需进行现场地层热物性原位测试。可以得到较准的钻孔的地层平均导热系数和钻孔的热阻。BTR-4000型地层热物性原位测试仪为准确设计地源热泵地下埋管长度提供了一种手段。经测试应用,对于垂直埋管地下换热器而言。圆柱源模型比线热源模型的分析解更具有清晰的物理意义和更高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地源热泵技术应用案例,分"水源利用"、"土壤源与复合换热系统应用"、"末端系统"与"热泵与应用"等四个方面,分析介绍地源热泵技术与应用创新点,体现通过地源热泵技术灵活应用与创新,彰显地源热泵技术节能优势,提升地源热泵系统能效,提高地源热泵系统可靠性,降低地源热泵系统造价,拓展地源热泵技术应用范围。指出依靠科学创新,驱动地源热泵技术与应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袁建东 《住宅科技》2010,30(7):33-39
地源热泵(GSHPS)是一项高效节能型、环保型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文章介绍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优点和工程设计应用情况,并结合地源热泵工程实例,分析地源热泵系统初投资高的根本原因,然后从地源热泵工程实施的各个具体环节深挖降低初投资的可能性,做到既控制工程成本,又保证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效果,充分进行系统优化,真正实现地源热泵系统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蓄水式地源热泵中央空调应用系统,展示了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的又一全新应用方式。该系统的成功运行,为拓宽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的应用方法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通过对蓄水式地源热泵中央空调应用系统运行情况的总结和分析,可为地源热泵不同应用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替代传统锅炉加制冷机组等供热供冷系统的地源热泵系统技术性能及节能特点,并对地源热泵系统即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与空气源热泵系统以及其他供热供冷系统在经济性能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地源热泵系统性能参数较高,且运行费用比其他系统节省50%左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上海地区学校图书馆地源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初寒期与末寒期的供暖性能测试并进行分析,得出地源热泵系统比空气源热泵系统制热性能系数要高46.21%,而空气源热泵系统耗能却要比地源热泵系统起码高46.17%。地源热泵一次能源利用率为E=1.096,要优于锅炉供暖。对于学校图书馆这种冬季存在寒假不开系统的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在初寒期以及末寒期的供暖优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近年来国际地源热泵领域内的岩土热物性测试、地源热泵系统优化、地源热泵复合系统、地源热泵系统监测、评估、地源热泵系统性能预测及应用示范等方面的部分研究做了简要的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0.
地源热泵供热系统在运行控制方案上的优化,是建筑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以沈阳市ST办公楼地源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获取能源系统运行参数,归纳地源热泵的运行特性,锁定实际建筑中地源热泵系统供热现存问题,利用遗传算法寻求地源热泵系统最优运行控制参数。利用TRNSYS模拟能源系统运行,通过比较系统原有的改变机组负载率的控制方案与优化后最优运行控制参数方案的系统耗电量和性能系数,预测最佳控制方案下地源热泵系统的优化效果。结果表明:在最优运行控制方案下,地源热泵系统性能显著提升,系统耗电量降低14.5%,系统性能系数(COP)提升23.8%,热泵机组耗电量降低15.1%,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更加高效节能。  相似文献   

11.
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供热运行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对其各装置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地下埋管换热器进出口水温及有、无蓄热水箱对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性能的影响。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制热性能系数随地下埋管换热器进口水温的升高呈下降趋势,随其出口水温的升高呈上升趋势。随地下埋管换热器出口水温升高,蒸发器传热量增大。当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中无蓄热水箱时太阳能集热器的瞬时集热效率高于有蓄热水箱时的瞬时集热效率。就总体效果而言,有蓄热水箱要优于无蓄热水箱,这样可使地源热泵运行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2.
以内蒙古自治区某综合办公楼土壤源热泵系统示范项目为依据,着重实测了在冬夏两季运行时地埋管侧和用户侧的进出水温度变化情况以及对各种实测数据的处理,从而证实了土壤源热泵系统在呼和浩特地区应用的可行性,为呼和浩特地区以及全国广泛推广土壤源热泵系统积累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俞强 《福建建筑》2013,(2):92-94,114
开发地源热泵,利用地下水作为地源热泵的冷热源,需要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勘察重点要取得冷热源井的出水量、回灌量、地下水温度、水位、流速、流向和水质资料,选择理想的供水含水层,评估地下水可开采量,初步确定抽灌井比等,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地源热泵水文地质勘察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初步的探讨,说明水文地质勘察在开发地源热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浙北地区某地源热泵工程土壤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显示,浙北地区冬季最冷月地下土壤初始温度稳定在17.0℃左右,远高于室外环境温度;土壤的平均导热系数为1.73W/(m·℃),有较强的地下换热能力,适合做地源热泵系统;对60m深的单U形式地下换热器进行换热性能测试,夏季单根盘管散热量3666W,冬季单根盘管散热量...  相似文献   

15.
宋建中  程海峰 《山西建筑》2012,38(7):125-126
介绍了垂直埋管地下换热器的传热模型,并对常熟市某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垂直地埋管换热系统利用恒温法进行了热响应测试和分析。通过整理和分析试验数据,获得了单孔的换热能力和地层的导热系数等参数,为地源热泵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对成都市某商业建筑地源热泵地下换热器进行动态模拟,解决地下冷热不平衡的问题。采用Design Builder(DB)软件对建筑冷、热逐时负荷进行计算。设计提出两种冷热源方案:空调热泵+热水锅炉、空调热泵+热回收热水机。采用动态数值模拟方法对U形地埋管换热器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方案一地下换热器的累积吸放热量严重不平衡,方案二基本平衡。在冷热源方案二中,对750孔的地下换热器进行连续30年的动态模拟分析,地下温度可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7.
地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系统的核心组件,文中对基于线热源理论的地埋管换热器长度计算中的关键参数计算进行了讨论。将典型气象年数据应用在确定最热月、最冷月和地表面年平均温度上。引入平衡温度的概念,计算建筑物逐时负荷。进而提出由建筑物逐时负荷和水源热泵机组性能拟合曲线,计算地源热泵系统制冷运行系数和制热运行系数的方法。给出热泵机组最高进液温度、最低进液温度、钻孔热阻和土壤热阻等地埋管长度计算关键参数的选取、计算方法。最后提出垂直U形地埋管换热器长度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18.
地源热泵夏季性能测试及传热模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对50m深埋地下换热器地源热泵系统夏季间歇运行时的制冷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了系统运行对地温的影响,提出采用混合系统来解决重庆地区冬夏季土壤中吸热、放热不平衡的问题,引入圆柱源理论建立了垂直U型管传热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充分利用炎热季节和过渡季节的太阳能又确保寒冷季节热水需求量,并避免单独应用土壤源热泵时存在的缺陷,结合广西大学23号研究生宿舍楼热水工程(示范项目),阐述了土壤源/直膨式太阳能双热源热泵系统及自流式供热水系统的创新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双热源热泵系统比土壤源热泵系统每年可节电3 420 kW.h,并减少从地下土壤吸热量106 538 kW;自流式供热水系统比循环式一年可以节电5 475 kW.h。  相似文献   

20.
太阳能耦合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以太阳能为辅助、地源热泵为主,最大化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在满足地板采暖制备的情况下,富裕的热量可以补充到生活用水当中。通过实验验证了太阳能耦合地源热泵供暖系统可以有效恢复土壤温度,提高机组性能系数,实现热泵长期稳定的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