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广杰  刘军  孙东伟 《酿酒》2010,37(2):28-30
以浓香型白酒丢糟为主要原料,通过混合菌种协同发酵生产菌体蛋白,提高白酒丢糟中营养蛋白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发酵时间为60h、发酵起始pH6.5、投料比(麸皮∶酒糟)为1∶1.5、接种量在4%、溶氧条件为60g/500mL、硫酸铵添加量0.5%条件下发酵生产菌体蛋白可以提高丢糟的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2.
固态发酵啤酒糟产木聚糖酶的菌种筛选及其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40株保藏菌种中筛选得到1株能发酵啤酒糟高产木聚糖酶的菌株黑曲霉AN27—2—1。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黑曲霉AN27—2—1固态发酵啤酒糟产木聚糖酶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培养基组分为啤酒糟:玉米芯:麸皮=6:2:2,NH4NO3 2%,吐温800.1%,加水比为1:2,接种量为3.5%,培养温度为30℃,培养周期为2d-3d,产酶活达310.54U/g。  相似文献   

3.
以啤酒糟和苹果为原料,采用液态发酵的方法酿造啤酒糟果醋。分别对酒精发酵阶段和醋酸发酵阶段利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进行工艺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啤酒糟添加量为1.5%、发酵温度为28 ℃、初始表观糖度为16%、酵母接种量0.6%、初始pH为4.0为酒精发酵的最佳工艺,最终可得到酒精度数为6.5%的啤酒糟果酒;pH为5.5、发酵时间为11 d、醋酸菌接种量为1.0%、发酵温度为32 ℃、摇床转速为120 r/min是醋酸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最终可制得酸度为2.35 g/100 mL的啤酒糟果醋。发酵温度和菌种接种量对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均是影响较大的因素,对啤酒糟果醋的制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合理利用精酿啤酒糟和蓝莓果渣的生产废弃物,采用普通高温放线菌、白地霉和植物乳杆菌的混合菌种经过两次不同发酵生产饲料蛋白,探讨发酵时间、菌种比、精酿啤酒糟和蓝莓渣的比值及混合量、麸皮量和菌种接种量对产物真蛋白含量的影响,通过Plackett-Burman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结果确定出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为:精酿啤酒糟和蓝莓渣的质量比为1.42∶1,精酿啤酒糟和蓝莓渣的混合量是87.66%,麸皮量为9.9%,白地霉和植物乳杆菌的质量比为4∶1,最佳接种量为5%时,真蛋白含量可达40.15%;并得到产物真蛋白含量与各因素之间的二次多项式模型,通过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实际值与理论值非常接近,模型可靠性高,可较好预测发酵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5.
啤酒糟产木聚糖酶的菌种筛选及其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40株保藏菌种中筛选得到一株能发酵啤酒糟高产木聚糖酶的菌株黑曲霉An27-2-1。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黑曲霉An27-2-1固态发酵啤酒产木聚糖酶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培养基组分为啤酒糟:玉米芯:麸皮=6:2:2,NH4.NO32%;Tween800.1%,加水比为1:2,接种量3.5%,培养温度为30℃,培养周期为2~3d的培养务件下黑曲霉An27-2-1的产酶活性较高,达310.54IU/g。  相似文献   

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12):115-119
以麸皮和高酸海棠果为原料,利用复合乳酸菌进行发酵,制作麸皮高酸海棠果饮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麸皮乳酸发酵最优条件和饮料调配最优配方,并对发酵前后麸皮汁氨基酸含量、DPPH·清除能力和成品质量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麸皮乳酸发酵最优条件为:复合乳酸菌接种量12%,初始糖度11%,发酵温度37℃,总酸度可达5.1 g/kg;饮料调配最优配方为:V(麸皮汁)∶V(纯净水)=8∶2,海棠果果浆添加量20%,果葡糖浆添加量6%,食盐添加量0.2%;发酵后麸皮汁氨基酸含量增加27.5%,且DPPH·清除能力也提高了,成品中总固形物和膳食纤维含量分别为17.79%和2.1%。制得的麸皮高酸海棠果饮料是一种营养丰富、酸甜适口的健康饮料。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纳豆芽孢杆菌发酵固体麸皮生产绿色保健饲料,实验以纳豆芽孢杆菌为发酵菌株,麸皮为原料,羟自由基清除率为衡量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在250 ml锥形瓶中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 麸皮10 g、初始pH7.0、接种量6%、初始含水量60%、温度32℃、发酵时间48 h,在该优化条件下,纳豆芽孢杆菌发酵麸皮的羟自由基清除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旨在以Plackett-Burman设计和响应面法探讨菌种比例和辅料对发酵麸皮中多糖含量的影响,为麸皮深加工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Plackett-Burman实验结果表明,豆粕粉添加量、玉米粉添加量和酿酒酵母接种量三个因素显著(p<0.05)影响发酵产物中多糖含量;进一步利用响应面法建立二次多项数学模型,曲面回归方程拟合性良好。优化得到菌种比例和辅料添加量为:发酵总体系为100%,双菌总接种量10%(酿酒酵母接种量6.73%,枯草芽孢杆菌接种量3.27%),固态培养基由40.23%麸皮、4.66%豆粕粉和5.11%玉米粉组成,料水比1:1。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麸皮中多糖含量可达55.92 mg/g,与预测值55.15 mg/g相近。  相似文献   

9.
对产耐酸性α-淀粉酶黑曲霉菌株AS-Y的固态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经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影响产耐酸性α-淀粉酶的菌株产酶量的主要因素为含水量〉接种量〉附加氮源〉Ca^2+。固体发酵条件中,水:麸皮为1:1,麸皮量为15g,接种量为4mL,温度为30℃~32℃。发酵培养基中,麸皮:硫酸铵为1:0.05,CaC12为0.01g。在上述最佳的发酵条件下,确定其固体发酵时间为60h~72h,酶活达到286.64U/g。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黑曲霉发酵麸皮产木聚糖酶、阿魏酸酯酶活性与产总阿魏酸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运用Box-Behnken实验及响应面分析,对麸皮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提取黑曲霉发酵麸皮产总阿魏酸,并检测其抑菌效果。实验结果显示,木聚糖酶和阿魏酸酯酶活性与麸皮总阿魏酸释放量呈正相关。黑曲霉发酵麸皮产总阿魏酸工艺参数优化组合为:麸皮10 g,料液比为1:1.4,麦芽糖、尿素、磷酸二氢钾在所加溶液中的浓度分别为6.42 g/L、2.00 g/L、0.11 g/L,黑曲霉种子液接种量为1.0 mL,30℃发酵96 h,麸皮总阿魏酸释放量为2.72 mg/g。以75%乙醇为溶剂,黑曲霉发酵麸皮产总阿魏酸提取量最大,为2.92 mg/g。用80%、75%乙醇提取的总阿魏酸分别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以木聚糖酶活力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克氏原螯虾肠道来源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Z-3产木聚糖酶的固态发酵工艺。结果表明,最优固态发酵工艺为培养时间3 d、培养温度37 ℃、初始pH值5.0、装料量30 g/250 mL,接种量2.5%,碳源为麸皮与玉米芯混合物,麸皮占比60%,氮源为氯化铵。在此最优发酵工艺条件下,木聚糖酶活力为3 459.58 U/g湿基,较未优化前(2 079.1 U/g湿基)提高66.40%。  相似文献   

12.
以冷榨胡萝卜原汁为原料,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为菌种。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方法,最终确定胡萝卜发酵饮料种子扩大液,发酵液及饮料口感稳定性的最佳工艺配方。实验结果显示种子扩大液的最佳配方:3%葡萄糖,8%脱脂乳,3%接种量;发酵液最佳配方为发酵温度43℃,发酵时间24h,接种量5%;发酵饮料调配最佳配方:蔗糖7%,柠檬酸0.03%,稳定剂CMC-Na0.4%、黄原胶0.2%。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红曲霉、米曲霉、黑曲霉为菌种,以米渣、麸皮为原料,进行混合制曲,通过对制曲过程中糖化酶和酸、中性蛋白酶活力的变化分析,确定了混合菌种发酵米渣的最佳菌种配比、接种量及制曲时间,得出:米渣接入红曲霉培养4d后,最佳接种量及菌种配比为5%米曲霉+5%黑曲霉混合菌种,制曲时间为2d。并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方法确定了最佳pH、初始水分含量、原料配比、温度等制曲条件,其结果是:温度为31℃;米渣:麸皮=6:4;初始水分含量为35%及pH为5,在此条件下,糖化酶为4212U/g干曲,酸、中性蛋白酶活力分别为2130U/g干曲及2521U/g干曲。  相似文献   

1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20,(3):131-137
为探讨菌种辅助碳源对糟辣椒发酵品质的影响,在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糟辣椒发酵pH、总酸、脆度及感官指标的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法结合逼近理想解排序(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法筛选最佳处理条件。研究发现:乳酸菌接种量、葡萄糖及乳糖添加量越大,发酵速度越快(P<0.05),而果胶添加量小于0.25%时,发酵速度较空白组快;发酵第30天,接种组、葡萄糖及乳糖处理组在果胶添加量小于0.75%时,脆度值大于空白组;葡萄糖及乳糖处理组在乳酸菌接种量低于3%时,感官评分高于空白组,而果胶处理组感官评分均低于空白组。通过TOPSIS法综合评价及验证实验最终得出,接种体积分数为2%的乳酸菌、添加50 g/L葡萄糖或30 g/L乳糖有利于促进发酵液中乳酸菌的生长及糟辣椒脆度的保持,发酵成品品质最优。模糊数学-TOPSIS法筛选外源物质在糟辣椒发酵中应用的工艺参数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设计不同菌种组合发酵酒精糟实验,选取最佳微生物菌种组合,进一步设计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优菌剂配比及最佳发酵工艺.结果表明:酒精糟饲料的最佳发酵工艺为白地霉、热带假丝酵母、纤维单胞菌X6菌种配比1∶1∶2,菌剂接种量0.5%,发酵时间为3d.在此工艺条件下进行酒精糟固体发酵实验,其产物中真蛋白质质量分数可达30.22%,粗纤维质量分数降至7.27%.与原料糟相比,真蛋白质增长率与粗纤维降解率分别达到40.30%和44.12%;蛋氨酸、赖氨酸、苏氨酸总量提高了28.41%.  相似文献   

16.
通过微生物发酵降解、转化和利用小麦麸皮中的纤维素、蛋白质和淀粉等,可以制备高品质膳食纤维(DF)。以可溶性膳食纤维(SDF)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分别采用米根霉、黑曲霉及里氏木霉发酵小麦麸皮制备DF,考察单一菌种及混菌发酵后麸皮DF主要组分的变化,并对混菌发酵条件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混菌发酵效果优于单一菌种发酵效果;当发酵条件为料液比1:10、里氏木霉和黑曲霉(1:1)混菌接种量10%、发酵温度32℃时,SDF含量达到了11.74%,提高了86.94%,所得产品持水力及溶胀性分别为9.34g/g和12.46mL/g,符合高品质膳食纤维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7.
葡萄果醋发酵饮料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麸皮为主要原料,经酒精发酵后加入葡萄皮渣进行醋酸发酵制得葡萄果醋,再经调配,制成风味独特的葡萄果醋饮料.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优化了工艺条件和配方.结果表明,以玉米、麸皮汁为发酵基料(基料糖含量为12°Bx,pH4.5)的酒精发酵条件为:酵母接种量10%、发酵温度30℃,经酒精发酵3d,酒精体积分数达到6%时进入醋酸发酵;醋酸发酵条件为:葡萄皮渣与玉米和麸皮的质量比为1∶2、糖含量3°Bx、醋酸菌接种量10%、发酵温度30℃、发酵5d.葡萄果醋发酵饮料配方为:葡萄果醋12%、柠檬酸0.2%、蔗糖10%.  相似文献   

18.
响应面试验优化青稞麸皮薏仁红曲霉发酵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青稞麸皮薏仁红曲霉发酵工艺,提高发酵产物中降脂活性物质的含量,以青稞麸皮和薏仁(质量比1∶1)为发酵底物,以紫色红曲霉菌(CICC.5046)为发酵菌种,以Monacolin K产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固态发酵工艺技术,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设计,探究红曲霉固态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主要生理活性物质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发酵温度、接种量和装料量为影响Monacolin K产量的主要因素,响应面优化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29℃、接种量8%、装料量40 g(250 m L烧杯为发酵容器)、初始含水量60%、发酵时间12 d,此时Monacolin K产量为110.556 mg/kg。在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多糖、总黄酮和β-葡聚糖含量减少,Monacolin K、色素和可溶性多酚含量增加,总体上降脂活性物质增加更多。  相似文献   

19.
董基  刘钊 《食品工程》2012,(1):34-37
以桔粉为原料,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发酵菌株,采用液体发酵法生产纤维素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查了麸皮和蛋白胨的比例(C/N)、装液量及接种量3个因素对产酶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发酵产酶的工艺条件为:添加桔粉80 g/L,麸皮和蛋白胨质量比为1∶2、250 mL三角瓶装30 mL Mandels氏营养液、接种量3 mL,于30℃下培养72 h,纤维素酶产量达到1885.71 U/g。  相似文献   

20.
葡萄果醋饮料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麸皮为主要原料,经酒精发酵后加入葡萄皮渣进行醋酸发酵而制得葡萄果醋,再经调配,制成风味独特的葡萄果醋饮料。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优化了工艺条件和配方。结果表明,以玉米、麸皮汁为发酵基料,基料的糖含量为16°Brix,pH 3.5,酵母接种量为10%,发酵温度30℃,经酒精发酵6 d,酒精体积分数达到6%~7%时进入醋酸发酵,糖含量4°Bx,醋酸菌接种量10%,发酵温度30℃,醋酸发酵6 d。风味配方为:葡萄果醋10%,柠檬酸0.1%,蔗糖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