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绕声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自然的声音从来就是包围着我们人类的。当然大自然发出的声音也没有单声道的,但是如果某个人的双耳有一只失去昕觉,那么此人感受的世界就是单声道(亦称单耳声)的了,如果两只耳朵都不能听的话。那么对于他来说,这个世界是没有声音的。所以,所谓单声道、立体声和环绕声是对有两只耳朵及其听觉系统的人类而言的。  相似文献   

2.
立体声的形成聆听立体声音乐,使人觉得有一种乐队的展开感和宽度感,听音的空间感和一定程度乐音(主要是混响声和反射声)的包围感。在听音条件比较好的音乐厅或比较好的、传统的录音棚里,用少量传声器或重合(立体声)的传声器)拾音比较容易得到上述效果。一个管弦乐队,如果乐器间有0.3米左右的距离,那这些乐器发出来的声音到达传声器就有差不多1ms的时差。如果声音到达传声器有27ms左右的延迟时间,就能创造出一种深度效果。同样,声像的左右浮现变化也取决于传声器之间的距离。当然,还包括声压差和相位差。随着多声轨录音的掀起,强吸声的录音  相似文献   

3.
仝欣  齐娜  孟子厚 《电声技术》2016,40(10):36-42
对比分析了双耳录音重放与现场真实听音之间的差别,推断出除当前已知的方向定位线索(双耳效应、耳廓频谱因素等)外,还存在一些尚未被发现和证实的方向定位信息,且这部分未知定位信息在双耳录音重放时被弱化或丢失了。并通过特别设计的现场听音实验和个性化的双耳录音听音实验证明了上述推断。  相似文献   

4.
双耳技术的基本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叙述了双耳技术的基本方法,主要讨论了录音点的选取、传输通道的均衡和个人差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录音点可选择外耳道入口至鼓膜之间的任一点,而堵塞的外耳道入口是作为录音点的最佳选择,因为该点的声音信号包含有最少的个人信息。听音实验表明,上述方法实现的双耳系统能较好地重现声音的方位感,听音者聆听个人录音时具有与聆听真实声源时相似的听觉定位能力。  相似文献   

5.
杨伟  杨刚  赖丽花 《电声技术》2017,41(6):63-67
随着视听技术的发展,对声音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化。本文以实践为基础,结合传统的声学理论,对人工头仿真与传统立体声录音听感差异做一次较为细致的实验性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利用延迟声提高声音的丰满度是广大录音工作者熟悉而爱用的一项调音技术。然而,近年来研究时差特别短的延迟声时发现,这种早期到达的延迟声对听感起的作用不一定好,甚至还有坏作用.特别是它对立体声录音的监听音色空间感和声象方位真实感关系很大。本文综述了近十多年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国外对早期延迟声的探索结果。  相似文献   

7.
杜比立体声和AC-3编码方式李正本(中国唱片公司)1立体声的重放方式立体声简单的说就是立体的声音重放的总称,现在~般所说的立体声多是觐2通道主体声。这种方式的立体声系统只需在、右Zth声音通道,重放设备比较简单,房间面积不大、听音人不多时可以获得较好...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录音技术由早期的单声道逐渐升级到杜比全景声,并顺利完成了模拟录音重放到数字录音重放的过渡。以录音技术、重放设备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现有录音技术和运用要点,涉及单声道、双声道、杜比立体声和多声道等方面,总结重放设备的选购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普通双声道立体声放音系统虽然是由两路放大器和两组扬声器组成的,但要获得最佳立体声效果,还要考虑到听众与录音机之间的距离。听众只有处于立体声效果听音区域内,才能感觉到立体声效果。当人离开录音机较远时,立体声效果就会消失,就象听单声放音一样。为了使盒式录音机的立体声有较满意的效果,不少新型立体声收录机采用了扩展电路。面板上设有展宽(Wide)或双耳声(Biphonic)等开关。所谓立体声效果听音区域,是指立体声效果表现得相当充分的听音范围,就象图1中的阴影部分,即离基线 B(两只扬声器的连线)的最远距离 A_2和最近距  相似文献   

10.
立体声广播是把左和右两个声道的信号,通过广播电台的发射机进行编码,然后用调频方式,向空间发射,接收机接收到这个电波后经过解调和解码,还原成左右两个声道的信号,供扬声器还原成立体声,重现声舞台。立体声广播与彩色电视广播一样,需要采用兼容制来传送,即用单声道接收机也能够接收立体声广播的信号,只不过听到的是单声道效果,声音没有立体  相似文献   

11.
用一般立体声录音机录制外语、报告、讲课等内容时,左右两个声道效果基本相同,立体声在这里没有什么意义。双声道立体声录音机是把磁带分成四路录音和放音的,每面分为左右两道声路。如果在录制语音节目时,每次只用一道声路,就可以使磁带利用率提高一倍,一盒磁带当两盒用。具体方法如下: 1.在外录声音时,一般立体声录音是左右声道各一支话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论述在河南电视台1500平方米演播室直播戏曲晚会《梨园春》时。根据录音工作实践和经验,在拾取戏曲乐队声时采用A/B制立体声拾音技术,拾取舞台表演区效果声时采用DECCA TREE制立体声拾音技术,拾取观众区效果声时采用ABCDE制立体声拾音技术等。并通过掌握1500平方米演播室的声学特性和戏曲节目的艺术特性,在现场主扩声达到较好的音色质量,观众在任何位置都能获得良好的听音效果的情况下,使播出录制质量达到较好的立体声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关于音乐载体,尤其是环绕声音乐载体,其发展是一波三折,十分艰难,但是回顾—下却也十分有趣。一场只有少数人能参加的音乐会是不可能满足人们要求的,记录和复制出版技术就应运而生。上百年来的单声道录音方式和60年代兴起的双声道立体声录音方式,把回响在我们周围的美妙音乐,以更加自然的形式记录和回放出来。人们聆听自然界的声音时,无论是自然声还是人为声,无论乐声还是噪声,都是以环绕声形式被人耳接收的。但是由于科技水平的局限,还原出来的声音都走了样。其实大家就是凑合听,反正比没有好。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于声音方向的印象,可以通过声源到达人耳的强度差和时间差来获得。在实际录音中经过比较,发现强度差立体声录音更易于体现精确的方向定位感,而时间差立体声录音则较易表现更为完整的空间感。这样,通常就将这两种制式配合起来运用。当然,二者在单声兼容上又存在差异。纯强度差立体声录音没有单声兼容问题,而时间差立体声录音,则由于其产生的疏状滤波器效应而在单声兼容上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5.
杨天琪  齐娜 《电声技术》2013,37(1):70-72
对比分析了仿真头模录音与简化声学头模录音的听感效果。选择水平面以45°为间隔的8个方向进行录音,通过听感实验判断双耳录音的方向定位正确率以及头中定位的情况。结果表明,声学头模与仿真头模在听感定位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别,在双耳录音及一些其他场合可采用简化声学头模来代替仿真头模。  相似文献   

16.
【摘 要】在广播电视事业大发展的今天,电视节目极大丰富类型众多。观众对节目试听感受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声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节目实例探讨了电视节目中演播室节目的声音细节,声画场景匹配与声音空间感塑造,录音工艺细节,拾音技巧与音质把控,观众的听感,声音的动态处理与响度控制。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1引言 计算机声音效果可分为简单立体声和三维立体声这两种。与普通的家用高保真的音响的立体声相似,计算机立体声也使用两个声道。在个人微机的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应用程序,可以利用多媒体控制接口(即MCI)或Direct Sound技术回放预先录制的双声道声音。但听众在声场中与声源之间是相对固定的,由录音时传声器的位置决定。应用程序也可以通过分别改变左右两个声道的音量,模拟声源位置在三维空间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声源在声场中应用的效果。立体声效可以让使用者判断左、右和前方3个声源位置。三维声效果比立…  相似文献   

18.
自有声电影以来,电影声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影从无声变成有声,声音的记录媒体已从光学录音到模拟磁性录音,又到今天的数字化录音,而且,声音的记录方式也已从单声道到多声道立体声.这些革命性变化被公认为是20世纪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变革.在论述电影声音的发展进程中,主要探讨了数字化录音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当代电影的影响,以期望人们特别是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更多地关注和研究数字化录音技术,从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电影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9.
湖州电视台400m^2演播室音频系统改造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系统从模拟到数字、从单声道到立体声并逐步到5.1声道的技术进步和发展:适应节目形态的不断发展,实现从原来演播室录音扩声兼顾的音频系统到录音扩声完全独立的音频系统。音频系统设计的总体要求是:能够完成纯音乐演唱类节目的独立扩声控制.独立立体声录制、实时多轨记录到缩混:  相似文献   

20.
吴静  齐娜 《电声技术》2014,(1):56-61
现有的试听室大多在中心倾听位置附近设有多个座位,但是多人同时听音,由于人体散射的影响,对试听环境的最佳听音位置必然造成影响。在不同的座列方式下不同座位听音效果与最佳听音位置有何差异,这些问题都没有定量的分析和研究。分析了试听室不同听音位置处与中心倾听位置双耳房间脉冲响应的相关系数,以及1/3倍频程频谱幅度差异,发现不同的座位布放方式、不同声源方向均会引起不同位置处双耳房间脉冲响应函数的相关系数以及频谱发生明显改变,而这些数值的变化范围达到多大才能引起主观听感上的明显变化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