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无线监测管控系统制备高温大曲,全程跟踪大曲发酵和贮存过程的理化指标和微生物区系,与传统高温大曲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种大曲在培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符合高温大曲培曲工艺特点;在大曲发酵和贮存阶段,两者各项理化指标的变化趋势相似,影响新型高温大曲的主要理化指标为酸度、还原糖含量、糖化酶活力和酸性蛋白酶活力,影响传统高温大曲的主要理化指标为淀粉含量、液化酶活力、中性蛋白酶活力、发酵力和酯化力;新型高温大曲中的微生物数量基本上总是高于传统高温大曲,尤其以细菌与产酸菌含量偏高。  相似文献   

2.
酱香型大曲是典型的高温大曲,本文主要对酱香型大曲的理化指标以及水解酶系的种类和酶活力进行测定。研究发现,酱香型大曲的理化指标符合地方标准DB 52/T 871的规定;酱香型大曲中水解酶系主要为蛋白酶、淀粉酶和果胶酶。结合酱香大曲的水解酶系实验结果和原料小麦的成分,对已从酱香型大曲分离鉴定的19株细菌和17株霉菌进行产酶实验,测定其产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糖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脂肪酶的能力。研究发现,水解酶系能够部分反映出曲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黄曲霉和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对酱香型大曲水解酶系贡献比较突出。将功能微生物制作成酶制剂,可用于提高酱香大曲的品质,为优化制曲工艺和强化大曲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特香型大曲断面分层现象,以特香型大曲为材料,在整个制曲期内分别对大曲的表层、火圈层和曲心的理化指标及主要水解酶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曲内部含水量由外向内增大,随制曲时间的延长,各部位含水量均逐渐下降,入房大曲含水量约45%,6月、10月出房大曲曲外层、火圈层、曲心含水量分别下降了35.97%、27.87%、25.27%,34%、23.4%、20.7%。大曲酸度总体趋势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火圈层的酸度在制曲中后期明显高于曲表层与曲心,6月、10月大曲火圈层酸度较曲外层、曲心分别高2.8 mmol/10 g、2.51 mmol/10 g,1.44 mmol/10 g、1.49 mmol/10 g。6月和10月大曲淀粉利用率最大,分别为39.88%、36.70%。大曲不同层面的酸性蛋白酶、糖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活力各不相同,总趋势是大曲外层高于火圈层和曲心,10月份高于6月份大曲。  相似文献   

4.
多菌种制曲在原池浇淋酱油制曲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原池浇淋工艺,添加糖化增香曲(HQ)、曲精(QJ)与米曲霉沪酿3.042进行混合制曲,以沪酿3.042米曲霉、曲精分别单独制曲进行对照实验,对制曲过程中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及理化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曲精和糖化增香曲混合制曲,成曲的酸性蛋白酶活力比曲精单独制曲提高42.6%,但是多菌株组合混合制曲较单菌株制曲,成曲的中性蛋白酶酶活力没有增加,淀粉酶酶活力均不高,未检测到纤维素酶活。  相似文献   

5.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通用大曲理化指标检测手段,在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大曲车间,对常规培曲工艺和新培曲工艺的曲坯微生物多样性及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新培曲工艺中曲温变化呈现前期升温慢、后期降温缓的特点,出房时新培曲工艺大曲的纤维素酶、酸性蛋白酶、糖化力、液化力以及生物量碳、氮均高于常规培曲工艺.高通量测序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分析了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在储存过程中(0~150 d)的理化特性和微生物的变化过程,以期了解大曲的老化成熟规律。方法:该研究基于传统可培养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曲在储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结合相关性分析理化因子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结果:储存过程中的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温度和糖化力指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分、酸度随着存储时间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储存过程中的主要优势细菌属为Kroppenstedtia、Lactobacillus、Staphylococcus、Enterobacter;主要优势真菌属为Thermomyces、Trichomonascus、Byssochlamys。微生物群落与理化指标间存在复杂的作用关系,Bacillus、Kroppenstedtia、Aspergillus、Trichomonascus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Byssochlamys、Dipodascus与温度、水分、酸度、液化力呈正相关关系;Thermomyces与温度、水分、酸度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酱香型高温大曲在储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情况...  相似文献   

7.
该实验研究了山西老陈醋大曲制备过程中理化因子、微生物群落变化及风味物质形成的规律。结果表明,在大曲制备过程中,微生物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固形物、氨基酸态氮、酯化力、糖化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呈上升趋势,而水分、淀粉、总酸和还原糖呈下降趋势。草酸和乙酸为大曲制备过程中的主体有机酸,二者约占有机酸总量的58%,随着大曲制备过程的进行,有机酸总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后火期达到峰值为1.01 g/100 g。大曲制备过程中共检测出53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包括酯类22种、醇类8种、酸类5种、酮类5种、醛类6种、吡嗪1种和6种其他类组分,大部分香气物质在大曲制备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2,3,5,6-四甲基吡嗪(川芎嗪)和乙酸乙酯皆在后火期达到峰值,分别为0.06 mg/100 g和0.40 mg/100 g。  相似文献   

8.
不同温度大曲制曲过程理化指标变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踪测定了3种不同温度大曲制曲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包括温度、水分、淀粉、酸度、糖化力、液化力、酯化力、发酵力、微生物等。结果表明,3种大曲的理化指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大曲的发酵温度和制作工艺不同,造成了3种大曲之间糖化力、液化力、酯化力、发酵力4个理化指标相差很大。其中,中温大曲最大,低温大曲居中,高温大曲最小。而样品大曲之间的水分、淀粉、酸度、微生物理化指标相差不大。大曲的这些动态理化数据,可为"大曲质量统一标准"的制订,以及制曲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中高温大曲不同部位及其发酵过程中的生化指标,研究曲块部位间的差异性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曲心酯化力最高,曲皮微生物数量与其他酶活最高,火圈水分与酸度最大,其他性能居中;主发酵期,发酵力速升,曲心糖化力速降、酸度快速增加,曲皮水分快速散失;潮火期,发酵力速降,酯化力和酸性蛋白酶活力上升,酸度平缓,曲皮水分进一步降低;大火期,酶活和微生物数量都低,曲心的水分和酸度开始降低;落火后,酯化力、酸性蛋白酶活力和曲心糖化力有所回升;养曲期,糖化力继续上升,酯化力与酸性蛋白酶活力缓降,曲心水分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0.
制曲是潼川豆豉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制曲结果的好坏对最终产品的品质影响显著,长期以来,因缺乏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严重阻碍了潼川豆豉产业化的开发。基于此,文章主要对潼川传统毛霉型豆豉制曲过程中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制曲过程中,豆豉曲样中的水分、pH、亮度L*、红度a*、黄度b*、总糖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然而豆豉曲样的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等含量随着制曲过程的进行呈现上升的趋势。另外,豆豉曲样的还原糖含量、总蛋白酶活力先上升后下降,同时制曲过程中的优势蛋白酶为酸性蛋白酶,其次是中性蛋白酶,最少的是碱性蛋白酶。该研究结果可为潼川豆豉产业化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偏高温包包曲制作工艺为基础,在传统小麦制曲原料中,分别按小麦重量的0%,5%,10%,15%,20%添加含冠突散囊菌的黑茶培养物制曲坯,研究培菌管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类群、酶活力和常规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培菌管理的28 d内,与传统大曲对照组相比,各黑茶菌添加组的微生物类群数量(霉菌、酵母、细菌和冠突散囊菌)、常规理化指标(培菌温度、酒曲水分、酸度和淀粉含量)和酶活力(发酵力、液化酶活力和糖化酶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各黑茶菌添加组之间也呈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传统偏高温包包曲中,采用含冠突散囊菌的黑茶菌培养物进行强化,在培菌管理结束的第28天入库时,15%和20%的黑茶菌添加组的霉菌、细菌和酵母数量均与传统大曲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添加黑茶菌能显著促进大曲中霉菌的生长繁殖、抑制大曲中细菌和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同时,15%和20%的黑茶菌添加组的液化酶活力和糖化酶活力均与传统大曲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添加黑茶菌能显著提高大曲的液化酶活力和糖化酶活力。  相似文献   

12.
珍珠贝肉制曲过程中物质代谢与酶活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马氏珍珠贝肉为原料固态发酵制备成曲,通过监测发酵过程各营养底物及中间代谢产物变化趋势,探究了制曲过程中物质代谢与酶活力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制曲过程中,曲质量和水分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曲中的干物质大体也是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曲温则是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营养底物的代谢变化分为4个阶段,24 h是物质变化突变点,此后,柠檬酸循环是糖代谢的主要途径。24~36 h,小分子糖和游离氨基酸吸收利用量达到最高值,而40~46 h为蛋白酶活力最高值,酶系分泌滞后于代谢中产物的消耗。糖代谢对蛋白酶活力影响最显著,与中性蛋白酶活力呈显著负相关性(皮尔逊指数P依次为:-0.943);发酵前期提高淀粉酶活力,成曲蛋白酶活力提高了26.81%。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白酒生产上非常强调使用陈曲,但在大曲贮存过程中会受到曲虫危害,曲库成本会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本实验以成品曲库中贮存的白云边高温大曲为研究对象,对部分理化指标及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揭示了高温大曲在贮存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规律与微生物生长情况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大曲水分变化不大,维持在11%左右;糖化力和酶活先增加后降低,糖化力和酶活与大曲中霉菌含量呈正相关性;在大曲中难以检测到酵母菌;细菌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4.
制曲温度对酱香型大曲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各种技术措施适当提高制曲品温,将品温由传统的60℃~65℃提高为65℃~70℃,制备超高温大曲.通过对超高温大曲的红外分析、理化指标测定、感官质晕和酿造酒酒质的评定,探讨制曲温度对大曲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超高温大曲的感官质量优于普通高温大曲,糖化力和酯化力明显低于普通高温大曲,理化指标变化不大.该成品曲含有丰富的蛋白酶和微生物代谢产物,酿造的酱香型白酒酒质醇厚、酱香突出,香气幽雅,回味悠长.  相似文献   

15.
泸型酯化曲在制曲过程中生化性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泸型酯化曲在制曲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和酶活指标变化趋势的研究,揭示其微生物菌群变化与酯化曲酶活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泸型酯化曲和中高温曲酶活指标的对比,结果表明,泸型酯化曲的糖化力、酯化力和液化力均优于中高温曲,这为改进泸型大曲生产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泸型酯化曲在制曲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和酶活指标变化趋势的研究,揭示其微生物菌群变化与酯化曲酶活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泸型酯化曲和中高温曲酶活指标的对比,结果表明,泸型酯化曲的糖化力、酯化力和液化力均优于中高温曲,这为改进泸型大曲生产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对糟醅样本中的8种酶酶活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蛋白酶、脂肪酶、单宁酶和酯化酶影响白酒的口感和品质,α-淀粉酶、糖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主要影响原料利用率和白酒产酒率,而白酒的理化成分的整体反映了不同香型酒风味差异。结果显示,总酸在各轮次酒中呈现上下浮动,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酒精度、总酯和固形物含量随轮次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并趋向稳定,可能与各种中间物质在微生物及酶的作用下产生及消耗有关。其中,第三、第四、第五轮次酒的酒质最优。研究酱香型白酒酶系对酒质的影响,为优化制曲工艺和制备强化大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温大曲能使酒气浓郁,形成酱香,后味悠长,但其有利有弊,不能片面追求。制曲温度直接支配着曲坯上菌的生长与菌群的变化及酶的生成。高温大曲在品温上升的同时,酸度及酸性蛋白酶亦随品温上升而增长,淀粉酶随品温升高而下降。高温曲的不足之处是随制曲温度升高,导致成品曲淀粉酶低,酸度及酸性蛋白酶升高,而酵母菌严重不足,影响出酒率及质量,故制曲不宜一味追求高温。  相似文献   

19.
糯小麦制曲过程中微生物与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的比例混合糯小麦与普通小麦为原料制作大曲,并研究了大曲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与各种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含有糯小麦的大曲在发酵期温度上升较慢、维持高温时间长、下降缓慢,微生物数量增加得快,水分下降得快;相同条件下糯小麦大曲的酸度、糖化力、酸性蛋白酶活性都比普通小麦曲大。从感官特征上分析,100%糯小麦组和75%糯小麦组大曲比其他几组大曲质量要好一些。  相似文献   

20.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3):139-141
通过比较分析成曲中的蛋白酶、氨肽酶、α-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等4种关键酶活力,以及高盐稀态发酵酱油成品的理化指标和感官评鉴,研究不同炒小麦粒度对酱油制曲和酱油质量的影响。实验表明,小麦粒度的优化处理对酱油成曲的酶活力增强及成品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佳小麦粒度为40目,在此条件下,成曲中酶活力均较高,酱油成品的理化指标和口感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