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对于中国人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民族,中国人有着特别浓厚的土地情结.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依附于土地和自然,顺天时、就地利,辛勤耕耘,生生不息,在此过程中催生了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灿烂文明,形成了一大批既有天人合一自然格局,又有和谐井然社会秩序的传统乡村.所以说,蕴含着深厚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正乡村不仅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居地,还兼具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功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费老笔下差序格局的传统乡土中国正在嬗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流带来了乡村空心化,乡村普遍面临着公共服务短缺、人口老龄化和乡土文化消失等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建设提到了战略高度,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建设总体要求。近期,  相似文献   

3.
《风景园林》2022,29(S1):86-88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苏州市出台《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希望立足苏州乡村实际状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设计团队借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以及吴江区盛泽镇沈家村2个特色田园乡村的改造提升工程,探索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特色田园乡村.  相似文献   

4.
文章聚焦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的实践经验,梳理和提炼蒋巷村的成功建设模式;依据现状实施瓶颈,提出规划实践的现实问题,并挖潜问题产生的内生逻辑,最终从发展途径、协同治理、运营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为后续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解决三农问题重要的抓手。农旅融合发展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发展乡村振兴新模式、新业态。文章对花籽山项目在乡村振兴政策下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将业态布局置入相应的空间结构中,以达到农业产业升级和共享旅游共融互生的迭代发展,从而进一步探索农业产业的多样性以及农业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周宏轩  葛彪  孙婧  吴岳  陈欢 《华中建筑》2021,39(6):94-98
江苏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方案,其中,特色是要体现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田园是要展现山水之美的意境,是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是呈现宜居宜业的活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该文以江苏省徐州市岳庄新村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规划为例,从功能结构布局规划、乡村景观规划和深化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三个层面对接...  相似文献   

7.
丁蕾 《城乡建设》2021,(1):55-58
本文以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各试点村庄的区域分布、村庄规模、经济基础等现状特征的基础上,紧扣"特色"关键词,将试点村庄分为"产业发展型""自然环境型""文化传承型",从多种维度总结归纳不同类型村庄在规划建设、组织运营等方面的途径.同时,针对下一阶段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面上创建工作,文章在...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在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传统风貌保护以及规划编制方面下大力气推进工作,从规划引领入手,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有效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政策的落实,需要更切实有效的公众参与技术支持。众包模式已在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亦可被引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践。众包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以乡村资源禀赋和社会文化为基础,设置项目发包平台,将各类主体链接起来,实现地方政府、外来资本、本地精英和普通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众包平台将乡村治理任务纳入其中,重视对接包者动机与行为进行过程管理,优化乡村创业政策环境,最终提升接包主体经营能力与项目实施绩效。众包模式不仅是一种市场服务平台,也是一个优化乡村治理的手段,其成功运行有赖于对乡村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和民情样态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乡村与城市同样具有建设需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为乡村复兴的重要措施。文章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邳州铁富镇姚庄村为例,探索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设计与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1.
2017年江苏全省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探索乡村振兴的江苏路径。本文从内涵、背景及特点三个角度提出对于特色田园乡村的理解,认为特色田园乡村是江苏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顺应时代背景及城乡发展规律、回应乡村发展实际需求的必然举措,并在先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案例阐述特色田园乡村的做法和特点,以期增强各界对于特色田园乡村的认知,更好地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周岚 《小城镇建设》2014,(12):22-23
<正>乡村是中国人的心灵家园,乡村独有的田园景观、生存方式和文化意境,是中国新型城镇化不可或缺的互补型魅力空间、差别化人居环境。"十二五"以来,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江苏实施了"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我们的行动从农民意愿调查做起。2011年,我们在全省13个省辖市选择了283个各种类型的村庄、每个村庄再选择20户不同家庭,开展了"江苏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意愿调查",调查形成了非常详实的一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解决三农问题重要的抓手。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是科学把握乡村发展规律,一体化考虑农业、农村、农民的产业发展和生活富裕问题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大丰田园综合体为例,探讨田园综合体主要建设方法、规划路径以及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14.
目前,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各地纷纷先行先试,探索乡村振兴的地方路径。"特色田园乡村"即是江苏省根据自身情况提出的乡村振兴创新举措。本文以苏州市首批特色田园乡村——树山村为例,结合持续五年的规划编制与在地实践,针对乡村规划建设的痛点问题,提出规划引领、双创引进、文化引擎、要素引入、活动引流五大"博引策略",探索"陪伴式"的乡村规划路径,以期对特色田园乡村的创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南京:连线连片整治村庄环境 南京紧密结合土地综合整治、新市镇新社区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农村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城乡一体、区域融合的连线连片综合整治.以交通干道沿线、城镇集中居住区、开发园区、风景名胜区等窗口地区为重点,大力推进村庄河道沟塘、生活垃圾及工业污染源治理.同时,注重有序、适度拆并小型零散村庄,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提升小城镇、中心村的承载力和吸引力;结合生态村创建,推进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公共空间的绿化美化,塑造高品质都市乡村形态;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切入点,集中开展田水路林村的连片整治,并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相似文献   

16.
秦方 《工业建筑》2020,(7):228-229
<正>1.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地形上,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领土总面积的55.7%、26.6%、17.7%,是中国农业起源和兴盛的区域。八里张村位于河南新乡长垣县东部,为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人口约620多人,村内耕地1200亩,在农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中国的城乡空间进入了加速重构阶段,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以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为例,探索在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寻求乡村规划建设的新思路。寻求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的方法,为国内类似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田园社区、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点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形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生产、生态、生活画卷,创造理想乡村生活模型……虽然目前国内真正成熟的田园综合体案例还在建模培育阶段,但目标已经很明确:田园综合体是盛世乡愁的存放地、农业文明的复兴地、传统文化的弘扬地、诗意栖居的理想地。这在国  相似文献   

19.
水文化是苏南的灵魂,水文化传承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升品质和丰富内涵的必要途径。近年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各乡村为突显自身地域特色,以水文化作为苏南地区的规划与品牌营造的重要内容是较优选。文章以苏南地区典型水乡村——苏州东山镇吴巷村为例,探寻承载其水乡文化特色内涵,为苏南地区特色田园乡村品牌营造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董玮 《城市住宅》2024,31(1):98-99
产业是乡村建设的核心动力与物质基础,特别是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应深刻分析村庄资源,结合当地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加强基础产业建设,并做好产业衍生,促进三产融合.研究明确特色田园村庄建设的着力点,调研相关理论与实践,分析产业发展现存问题,结合西山塘特色田园乡村规划案例,探索乡村物质形态、产业融合、特色品牌打造、生态基底延续等方面的发展路径,提高村民满意度,赋能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