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段娜 《西部皮革》2022,(19):81-84
国家职业教育“体质培优”“职教本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应对产业升级进行科学优化专业内涵及创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文章以国家“双高”院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皮具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在全面调研粤港澳大湾区皮具产业及企业人才需求和分析现有皮具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以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参照点,以工作情境为载体组织专业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和环节实施“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及实施方案,提升皮具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近年鞋靴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对于鞋靴设计师岗位群提出的岗位新需求,文章以高职院校皮具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鞋靴设计与企业实践”中的教学实践为例,对课程思政的综合育人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分析岗课融通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内涵,以“中国梦、强国梦”为思政主线,有机融入课程任务,构建了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体系。同时,引用企业项目,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创新了教学策略。此外,还通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校企共建课程思政案例库和开发数字化教材等五个方面,深化了“岗课”融合课程思政的综合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皮具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思路,探索"中职→高职→本科"的职业教育人才系统培养模式,服务珠三角皮具产业。本模式明确了皮具行业岗位层级及中、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了"中职→高职→本科"协同培养的皮具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促进了"中职→高职→本科"协同培养皮具设计专业的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有了巨大发展,但是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这课程的重复设置,较为陈旧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模式,不能体系现代职业技能等问题。基于现代职业标准,重新对公共课程、专业课程进行设计,优化科目课程设置,加强质量教学,构建基于职业标准的现代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如今的"0和1",出版印刷行业经过数次技术进步的洗礼,迈入数字化时代,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跟上行业转型发展的步伐,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围绕行业需求,进一步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程标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英国三个月访问学习和交流,以英国知山大学动画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为例,深入探讨了英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科学性、主动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并从学习指导手册、专业选修基础课程教学、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教学、企业兼职老师课程教学、课后专业辅导五个主要方面分析和探讨英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特色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推广并应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指标存在不完整、评价标准不明确等问题。为了提高艺术人才的素质,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评价体系,以促进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因此,以结果导向理论为指导,从行业发展、艺术拓展和社会需求三个方面构建艺术设计专业评价指标。混合评价体系分为两个模块,探索理论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优化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8.
介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品设计专业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的三类能力层次划分,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融入职业标准能力要求的特色自编教材,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侧重学生实际能力评价。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字图文信息技术专业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升专业服务印刷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为印刷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保障,我们在充分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了数字图文信息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10.
张金威 《辽宁丝绸》2024,(1):115-117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介绍》与相关专业建筑室内设计《教学标准》,结合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项目化、项目课程化策略,研究课程设置“共平台与特色课”相结合,项目设置遵循“项目牵引,梯度布局,多专业联动”的课程与项目设置范式。  相似文献   

11.
张慕超 《广西轻工业》2008,24(12):233-23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网络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人们对网络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不同学科的网络课程,也越来越重视其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性。“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性”这一点在艺术设计专业的网络课程开发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本文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角度出发论述网络课程的理念,并分析其开发的整个过程。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对网络课程开发过程的影响,从思想和技术表现两个方面阐述了主题。  相似文献   

12.
金属材料焊接工艺作为智能焊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根据特种焊接技术1+X证书体系的相关要求,文章着重探讨了智能焊接技术专业课程中X技能证书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开展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课程,课程标准依据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确定,形成“组合、层次、梯度”的项目教学内容,开展课程考核评价,确保1+X证书课程模式得到落实,切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以高职皮具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结构与制版》专业基础课程为例,探索混合教学模式在理实一体课程中的实践应用.从混合教学模式发展、混合教学在高职理实一体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基础结构与制版》课程混合教学实践应用(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后续课程改革提...  相似文献   

14.
艺术设计专业相比较其他社科类专业,是一种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在基础课程开设与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例如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以及教学模式方法的不同,会导致二者之间的课程衔接出现相关问题。通过对传统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究与比较,分析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创新模式,正确理解艺术设计教学中美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更好的提升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以三螺旋理论及其衍变出发,探讨这一理论的内涵、当代价值及其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耦合与融通问题。从三螺旋理论视域出发,揭示当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所面临的螺旋链衔接性不足、课程思政效果不均衡和顶层机制不完善等困境,尝试从育人主题、育人途径和顶层规划等多维角度探究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分别以加强制度优化、拓展产业渠道、鼓励创新创业、搭建育人平台为落脚点,探索艺术设计专业“三寓三式”课程思政融汇模式在三螺旋结构中的运用,并结合实案开展实践和验证。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成为众多高等院校的重点专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也虽然有所改进,但大多数的课堂仍停留在教师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学的阶段,现今这种授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高速发展信息化的要求。而翻转课堂作为课程教学的革新,也成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新方向。1翻转课堂在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1. 1翻转课堂在《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发展为印刷工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电子媒体等成为新的图文信息传播方式。在新形势下,应根据互联网+思维模式培养印刷工程专业人才,了解印刷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改进专业教学体系,为行业培养优秀高级应用型人才。在"互联网+"背景下,分析印刷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印刷工程专业课程资源整合优化,按照行业需求选出专业核心课程,将现代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融入专业教学中,以专业核心骨干课程为引导形成相关数字资源课程,满足学生在线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18.
正一、背景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版印刷行业工艺技术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印刷行业工艺技术由"光与电"进入了"0和1"的数字化时代,需要更多掌握新工艺、新技术,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而目前的印刷专业课程教学情况是,课程结构体系没有完全与生产过程相对应,一部分课程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的工艺技术上,教师习惯于按传统工艺讲授。如评判印刷质量,现在企业  相似文献   

19.
职业标准是对岗位能力提出的合格性要求,教学标准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当前高职大数据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存在培养规格与社会、行业需求对接存在错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存在偏差,考核评价方式与职业能力评价联系不紧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内容模块衔接,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实施路径,培养企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0.
《广西轻工业》2018,(5):182-183
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通过企业调研,分析模具企业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确立职业核心能力,进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系统化设计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体系,通过教学实施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掌握与岗位相对应的实践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