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火成岩风化壳储层常规测井难于识剐缝洞系统。展示了风化壳储层XRMI优质清晰的图像,在原始费料质量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风化壳储层的成像测井解释方法。以JZ25-X井为例,重点介绍了裂缝、孔洞识别及参数定量计算方法,从缝洞分带性及成因机理的角度研究了风化壳储层油气产量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火成岩风化壳储层常规测井难于识别缝洞系统。展示了风化壳储层XRM I优质清晰的图像,在原始资料质量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风化壳储层的成像测井解释方法。以JZ25-X井为例,重点介绍了裂缝、孔洞识别及参数定量计算方法,从缝洞分带性及成因机理的角度研究了风化壳储层油气产量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观察、岩心描述等手段,对研究区火山岩储层裂缝特征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应用双侧向电阻率差异法判别储层裂缝状态,同时应用成像测井资料确定火山岩储层裂缝宽度、长度、密度及孔隙度等参数。将成像测井与双侧向电阻率差异法判别的裂缝状态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成像测井判别裂缝与岩心描述裂缝比较一致,精度较高,能够满足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4.
潜山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裂缝性潜的油藏测井评价中存在的难题,利用常规测井资料与成像、核磁共振、偶极子声波等特殊测井资料相结合,研究山油藏的裂缝评价、储层量的计算、地应力确定等技术,形成潜力裂缝性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方法,用于指导该类油藏的勘探与开发。  相似文献   

5.
测井方法是目前识别和探测致密储层裂缝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常规资料中的双侧向测井可以对裂缝的张开度、孔隙度、渗透率进行定量估算。应用FMI成像测井资料可以确定裂缝层,定量计算裂缝走向和倾角,判断天然有效裂缝发育状况及诱导缝的产生程度。常规资料与成像等新测井技术结合,能够更直观准确的指示裂缝,使裂缝性致密储集层的解释精度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松辽盆地断陷层的火山岩中发现了大量的天然气藏,为了探索火山岩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天然气藏的有利区位预测,作者选取了松南长岭地区火山岩发育的营城组为研究目的层,以常规测井资料为基础建立火山岩测井相;利用成像测井资料分析火山岩裂缝发育带,进行单井裂缝评价;以地震资料的三瞬反演技术为手段,通过多种地震属性参数的计算和选取,建立了火山岩储层及天然气识别模式。应用测井资料与地震反演资料结合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火山岩及天然气预测的难题,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成像测井在沉积相、储层评价方面,利用其在车66砂砾岩体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为今后该类油气藏的评价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火山岩地层地质情况的复杂性,以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储层为目标,利用HTI介质模型,分析三维P波属性规律检测火山岩裂缝。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测井解释结果吻合度较高,能够指导气田的勘探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测井新技术(FM I、NMR、DSI)的发展和运用,成像测井已成为较为成熟的测井系统。本文分别应用FM I、NMR、DSI三种方法进行裂缝性储集层参数计算,对裂缝储层进行精细评价,获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简要说明核磁共振测井测量原理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重点研究了不同性质的流体对横向错误!链接无效。时间T2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煤层气储层的测井评价方法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人员关注的一个重点。总结了煤层气测井技术发展现状、煤储层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测井响应、储层参数的测井评价方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12.
文中主要介绍了钆中子寿命测井测量原理、施工工艺及其测井资料的解释方法,并将其运用于低孔隙度、高含水的X井。经实践证明,钆中子寿命测井能准确地反映低孔隙储层的水淹级别、确定剩余油分布状况,为油田改善开发措施、提高开发水平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3.
彭科翔  李少明  钟成旭  张颖 《当代化工》2016,(11):2520-2523
页岩遇水容易膨胀以及实际生产时页岩气并不含水,液测导流能力并不能真实反映页岩气在地层裂缝中的渗透能力。压裂用支撑剂多是以钢板夹持支撑剂、蒸馏水为驱替流体完成测试,由于钢板表面平滑、刚性不可嵌入,无法反映页岩储层裂缝壁面不规整、支撑剂在页岩壁面特性,蒸馏水属于液相介质,无法反映天然气气相流动,因此需要改进实验方法。通过对API标准的导流室改进后,采用露头页岩岩心加工成的岩板模拟储层人工裂缝,氮气模拟天然气在页岩岩板夹持下的气相流动,测试其导流能力,优化铺砂浓度。理论分析认为,支撑裂缝只要有一定的宽度,其渗透率仍远高于页岩基质的渗透率。气测裂缝导流能力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地层情况,为铺砂浓度优选和页岩气藏压裂设计施工等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测井方法是目前识别和探测致密储层裂缝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川东石炭系气藏的老井区,均未测FMI电阻率成像、地层倾角和声波变密度等现代测井资料,只能利用声波、双侧向等常规测井曲线来识别裂缝储集层、判断裂缝的发育模式。本文通过对川东某石炭系气藏中部分取心井岩心裂缝观察描述和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总结出三种不同的裂缝发育模式和对应的测井响应特征,并应用多元统计技术建立了裂缝发育模式识别模型,通过在其它取芯井段上的模型检验和对比,获得了较高的回判率,在对研究区所有未取心井石炭系井段上进行了裂缝发育模式识别和分析,揭示了基于常规测井的复杂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模式判别的一种有效方法,为研究区储层裂缝平面展布预测和裂缝性储层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An invasive 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ic sensor was proposed for production logging in vertical oil well.The sensor consists of 24 electrodes that are fixed to the logging tool,which can move in the pipeline to acquire data on the conductivity distribution of oil/water mixture flow at different depths.A sensitivity-based algorithm was introduced to reconstruct the cross-sectional images.Analysis on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ensor to the distribution of oil/water mixture flow was carried out to optimize the position of the imaging cross-section.The imaging results obtained using various boundary conditions at the pipe wall and the logging tool were compared.Eight typical models with various conductivity distributions were created and the measurement data were obtained by solving the forward problem of the sensor system.Image reconstruction was then implemented by using the simulation data for each model.Comparisons between the models and the reconstructed images show that the number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oil bubbles can be clearly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先进适用性测井技术评价方法的地质优势,介绍了中原油田储层的地质特征,展示了测井新技术地质应用效果:准确对裂缝性储层参数进行定量解释,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有效性评价,对地层构造沉积相进行分析,有效地划分水淹程度,直观地识别孔隙中流体性质,有效地识别油干层界限。  相似文献   

17.
赵茜  韩冰  谭云龙 《辽宁化工》2014,(3):340-342,345
致密砂岩裂缝储层形成的复杂油气藏,已经成为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的焦点,常规勘探理论和方法在裂缝型油气藏评价中面临许多挑战,本文从砂泥岩裂缝型油气藏储层评价出发,分析各种常规预测裂缝有利发育带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针对砂泥岩裂缝性储层识别这一难点,提出利用测井方法综合预测裂缝发育带的方法,指出储层裂缝预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测井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火山岩地层中所蕴含的能源不断的被开发。新能源被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国家不断加大对测井技术的研究力度,使火山岩储层的评价技术有了一些突破性的发展与进步,在测井技术中影响最大的是火山碎屑沉积岩中的凝灰质,由于凝灰质的密度与含量给测井评价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于火山碎屑沉积岩组成评价方法国内外均有研究成果,而对于解决火山碎屑沉积岩储层中的成分含量问题,我国科学家提出了许多非常有效的办法。我国科学家侧重利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而国外的科学家们则利用物理方法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