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水解厌氧消化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污泥处理新的发展应用方向。选取小红门污泥处理中心项目的运行数据,比较热水解厌氧消化与常规厌氧消化的运行操作、进泥泥质、消化效果、产气量、沼气成分、附属系统等的差异,分析项目运行中存在的负荷、余热利用问题,总结热水解厌氧消化的运行特点,提出建议及进一步优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因产酸相和产甲烷相的分离而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和优势.针对该工艺的理论依据和运行机理进行了阐述,讨论了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相分离以及相分离的实现对整个工艺的影响,着重剖析了两相厌氧消化工艺的影响因素,并对该工艺的应用范围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表明了工艺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李军  史骏 《给水排水》2001,27(11):31-34
大中型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是一种具有较高利用价值 ,同时运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能源。污水处理厂对沼气进行回收利用 ,可以达到节约能耗、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以典型的污泥厌氧消化沼气安全利用系统为例 ,着重从系统角度介绍了工艺流程的设计、安全装置的设置以及系统压力的设定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城市垃圾厌氧消化技术研究硕士生:张光明导师:俞珂(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100084)本文分别采用间歇试验和连续试验两种方式,进行了高固体厌氧消化工艺处理城市垃圾的工艺和机理研究,得到了城市生活垃圾经过厌氧消化后的处理效果数据、反应动力学参数、反应器的处...  相似文献   

5.
多级污泥厌氧消化工艺的开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凯军  王晓惠  吴冰 《给水排水》2001,27(10):34-38
传统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复杂、费用较高 ,而延时曝气的低负荷工艺投资高、能耗高。介绍了多级污泥厌氧消化工艺的开发过程 ,该工艺由水解酸化、固液分离及UASB三段构成 ,经过试验研究和工程验证 ,表明该工艺可使污泥在较短的总停留时间 (t=7d)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6.
三氯化铁混凝污泥的厌氧消化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FeCl3混凝污泥的厌氧消化情况 ,结果表明FeCl3混凝污泥 (14 88mgFe3 /L)厌氧处理的效果优于原污泥及PAC(75 4mgAl3 /L)混凝污泥 ,其甲烷回收率可达 4 8 4 % ,出水中Fe2 浓度为 99mg/L。在厌氧消化过程中 ,Fe3 被还原为Fe2 ,Fe2 溶出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城市生活垃圾的来源、成分及现有的一些处理方法,并着重介绍城市生活垃圾的厌氧消化处理技术的原理、基本过程,以及影响厌氧消化的因素。最后介绍厌氧消化技术在国内国外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8.
搅拌是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控制因素,在消化池池型和搅拌方式方面,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试验主要针对沼气射流搅拌进行研究,选择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搅拌工况.本论文的试验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对搅拌频率进行研究,第二阶段对搅拌量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个较佳的搅拌运行工况.试验中与沼气射流搅拌并行泵循环搅拌的试验,同时对不同搅拌方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沼气射流搅拌比污泥循环搅拌的效果要好,在这种搅拌方式中,每4h进行一次适量的搅  相似文献   

9.
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同污泥厌氧消化的产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初沉污泥和混合污泥作为研究对象,在中温(35℃)条件下,进行污泥产气速率和产气量的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剩余污泥、初沉污泥和混合污泥的日平均产气量分别为218.8 mL/(d·L泥)、339.2 mL/(d·L泥)和419.4 mL/(d·L泥),总产气量分别为3.5 m3/m3泥、5.43 m3/m3泥和6.71 m3/m3泥,分别达到理论产气量的44.02%、72.79%和78.39%;剩余污泥、初沉污泥和混合污泥产气中CH4和CO2等主要组分含量的差异并不显著;从污泥的产气速率、产气量和消化性能分析,不同污泥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混合污泥>初沉污泥>剩余污泥,可见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初沉污泥(或混合污泥)比单独的剩余污泥更适宜于采用厌氧消化工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采用污泥稳定化处理的不到20%,在污泥稳定化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厌氧消化技术可以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同时可利用沼气资源。结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的编写,介绍了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厌氧消化技术、能源消耗和厌氧消化排放的污染物,为决策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内建立了污水初沉+初沉污泥厌氧消化的新工艺中试装置:通过溶气气浮技术产生有机质更为丰富的初沉污泥,然后用初沉污泥进行中温厌氧消化。经试验研究发现,初沉污泥的TS和VS去除效率均高于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所获得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42%和50%。此外,由于沼气产率受到消化系统中VFA浓度变化的影响,呈现出先逐渐升高,再逐渐减低,并最终稳定的变化趋势,平均沼气产率达到866mL/gVS。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有关畜禽粪便厌氧消化处理工艺方面的研究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取得许多工程应用的成功经验。经过厌氧消化反应,将畜禽粪便降解为甲烷和二氧化碳两种主要气体,其中甲烷可以作为能源加以利用;剩余的固体经堆肥后,可以制成优质的有机肥料;剩余的液体结合农田灌溉喷洒返田,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本文探讨了高浓度氨氮条件对牛粪厌氧消化反应的影响,主要探究了高浓度氨氮对产气率,气体组份,COD、TS以及VS去除率的影响,同时,也对厌氧细菌的形态和数量变化进行了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普通厌氧消化和基于热水解的高级厌氧消化沼液性质特征。结果表明,在厌氧消化过程中,沼液pH和碱度均升高,沼液中溶解态总氮含量显著提高,且总氮的存在形式主要为氨氮;厌氧消化过程中总磷含量变化不大,脱水过程中采用的石灰、三氯化铁等无机金属盐调理剂会极大降低滤液中总磷含量,沼液处理关键在于高浓度氨氮的去除。与普通厌氧消化相比,高级厌氧消化沼液总氮和氨氮浓度更高,而溶解态有机物可生化性能较差,沼液生物处理需重点关注难降解有机物和高浓度氨氮对出水稳定达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别从微观及宏观角度分析了合成有机物对厌氧消化的抑制机理,得到了合成有机物抑制机理与其分子结构的相关关系,以及合成有机物抑制诱发有机酸积累和氢分压升高引起抑制放大的结论,并提出了合成有机物厌氧抑制放大图式。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工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市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后总规模为200万m3/d,其污泥处理工程规模1020t/d(以含水率80%计),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污泥处理项目。白龙港污泥处理工程在对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采用了浓缩—中温厌氧消化—脱水—干化的处理工艺,介绍了该工程的工艺选择和具体设计情况。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国内沼气利用的情况,特别是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发展前景及产生沼气的各种利用方式。对污泥厌氧消化本体及四种常见的沼气综合利用方式的成本进行了比较及综合分析,所有的数据都来源于运行实践,对其他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经济运行和沼气综合利用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高温+中温两级厌氧消化工艺处理酒精生产高浓度有机废水,两级厌氧处理对原水中COD、SS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0%和80%,厌氧消化产气指标达0.5Nm3沼气/kgCOD,可产生30万~35万Nm3/d的沼气用于外售,且为后续好氧处理的达标排放提供了保障,在达到较好处理效果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清河第二再生水厂工程设计规模为50万m~3/d,设计出水满足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11/890-2012)中B标准的要求。污泥处理采用预脱水+热水解+厌氧消化+板框深度脱水工艺。介绍了项目背景、污泥处理工艺流程以及平面布置,着重分析了钢制消化罐工艺设计的技术特点,并提出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克服硫酸盐还原作用对厌氧消化影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滨弘  章非娟  史平 《给水排水》2000,26(12):12-15
以间歇式厌氧反应器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进水COD/SO2 - 4、SO2 - 4浓度、投加Fe(Ⅱ )以及污泥培养方法等因素在厌氧法处理硫酸盐有机废水中的影响规律 ;得出克服硫酸盐还原作用的主要因素 :①培养、驯化产甲烷菌占优势的厌氧污泥 ;②COD/SO2 - 4大于 2∶1;③合适的进水SO2 - 4浓度(本试验条件下 ,进水SO2 - 4浓度小于 4 0 0 0mg/L)。  相似文献   

20.
热水解厌氧消化工艺可提高污泥的水解效果和有机物降解率,增加沼气产量;杀灭污泥中病菌;缩短厌氧消化的停留时间、提高消化池内的污泥浓度,节省占地面积和土建工程投资;同时使消化后的污泥易于脱水,污泥体积减少。与传统的厌氧消化工艺比较,热水解厌氧消化工艺强化了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理目标,当与后续热干化工艺结合时,可降低运行成本。从热水解技术的原理和形式出发,结合实际工程方案,对热水解厌氧消化工艺的可行性和应用中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