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温度日变化的计算模拟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应用多孔介质中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对夏天和冬天,环境风速分别为4m/s和1m/s以及环境相对湿度分别为35%和85%这3种情况下高为500mm,半径为250mm的圆柱土壤床中温度的日变化进行了比较。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绘出土壤中不同深度处温度的日变化曲线表明:(1)土壤中各点的温度随气温和土壤表面获得的辐射能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2)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受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影内变小,温度变化的滞后效应越来越明显;(3)在夏天,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土壤表层的温度高于深层的温度,冬天则恰恰相反;(4)风速对土壤表层的温度影内较大。风速越大,土壤温度降低得越多;(5)干燥气候下,由于土壤水分的蒸发制冷作用,一天中土壤各点的温度低于湿润气候下相应各点的温度,土壤表层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土壤源热泵制冷间歇工况土壤温度响应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夏热冬暖的广州地区搭建了两种换热器向土壤放热的实验台,换热器埋地深度为30m,实验元件有单U和双U两种型式.连续制冷工况下,通过对两口井内土壤温度变化的研究,结果发现,开机12h后,土壤温度趋于稳定;停机12h后两个埋地换热管处的土壤温度就可恢复约95%,但土壤温度基本得以恢复需要停机81h.在停机12h后地温恢复得极其缓慢,已没有工程应用价值.可见合理选择运行与停机时间有助于提升系统的整体换热能力和地热的综合利用率.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间歇工况下双U井单位井深换热量较之连续运行提高了25.6%,单U井单位井深换热量提高了21.8%.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资源评估是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针对我国现行的太阳能资源评估标准以长期观测数据为稳定性分析对象,无法满足电力行业对太阳能资源变化特性的实际要求,提出一种太阳能资源日变化分析方法,并以北京地区为例,首先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太阳能资源变化特征,再结合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相关规定,利用太阳辐射日变化分析参数K′分析了晴天、多云、阴雨等典型天气条件和连续30d的太阳能总辐射日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太阳能资源日变化分析方法能够反映1d中太阳能资源的稳定程度,对光伏发电的规划和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7.
8.
利用位于藏北高原典型湿地的MS3478站1a的实测辐射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地面辐射平衡各分量的季节平均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总辐射和反射辐射的春季日变化明显大于其它季节,年变化均呈双峰型,但相位不一致。地面长波辐射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均呈不对称变化。地面有效辐射的年变化呈双峰型,两个峰值分别对应于冻土消融的3、4月份和冻结的10月份。净辐射量主要集中在5~7月份,占年总量的40.14%,表明该地区春末夏初地表获得的净能量最多,对地面热源的形成及其对大气的加热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室温到400℃范围内的恒温和变温条件下,对S25C低碳钢的塑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薄壁管式试样施加轴向载荷和扭转载荷,进行了混合载荷试验,材料的寝 始屈服状态遵循端斯卡定律,但屈服后的应力--应变关系既不遵循端斯卡定律,也不遵循迈兹定律,扭转上的包辛格曲线有别于轴向载荷条件下的包辛格曲线。在不同温度下获得由拉伸预应变所产生的应力-应变关系式。将实验结果与等温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0.
11.
12.
太阳能蓄热系统提高温室地温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太阳能代替煤炭对温室内地温进行增温,在加热方式上提出地下蓄热、加热系统,并与传统的煤炉地上加热方式进行比较。经过一个黄瓜生长季节的实验得出:太阳能地下蓄热、加热系统温室与煤炉地上加热系统温室相比,地温平均提高4.4℃,产量提高21%以上。由此可见,利用太阳能地下蓄热、加热系统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温室内地温以提高作物产量,还能替代化石燃料的使用而减少CO、CO2、SO2、NOx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环境因子对土壤水分蒸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有作物生长的条件下,土壤散失到大气中的水分主要通过土壤表面蒸发和作物叶面蒸腾两种方式进行,二者之和称为土壤水分蒸散。由于作物冠层的遮荫作用,作物覆盖下土壤水分的蒸发强度与裸土情况下显然不同。本文建立了土壤水分蒸散率的计算公式,并对几个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了讨论。计算结果表明,冠层净辐射强度和空气饱和差对蒸散率影响较大,而气温和风速的影响相对较小。当冠层净辐射强度和空气饱和差增大时,蒸散率和日蒸散总量的增加均较为明显。另外,作物的叶面积指数对蒸散也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它对蒸发和蒸腾在蒸散中所占的比重影响很大,叶面积指数增大时,叶面蒸腾所占的份额增大,而蒸发所占的份额相应地减小。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