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盐浴炉对硅-锰系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钢进行了Q&P工艺处理,研究了分配时间对热处理后试验钢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残余奥氏体含量及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板条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以两种形态分布在不同位置,一种是以薄膜状分布在马氏体板条间,另一种是以块状分布在原奥氏体晶界处;在300℃的分配温度下进行较长时间保温能取得较好的强塑积,随着分配时间的延长,试验Q&P钢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及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均不断增加,分配时间为1 200 s时所得试验钢的强塑积最高,可达37 300 MPa.%以上。  相似文献   

2.
3.
3.5Ni钢的热成形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国产,进口两种牌号的3.5Ni钢板进行了模拟热成形加热试验以及热成形后的正火加回火热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热成形过程会大大削弱钢板的低温韧性,正火加回火热处理是恢复钢板低温韧性的一个非常有效而又十分必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5.
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试验机等研究了轧后冷却工艺对热轧TRIP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弛豫时间对热轧TRIP钢组织影响较大,随弛豫时间增加,带状组织等级越来越高,铁素体组织也略显粗大;模拟卷取制备的热轧TRIP钢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含量和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均较高;贝氏体区停留时间延长,则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增...  相似文献   

6.
研究热处理对新型贝氏体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冷却介质冷却,新型贝氏体钢具有较高的淬透性,正火后300℃回火具有良好的强韧性.500℃回火出现回火脆性,其原因与组织中的贝氏体、铁素体及残余奥氏体分解形成碳化物有关.提出适合新型贝氏体钢的最佳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7.
对60Si2Mn弹簧钢进行了不同淬火温度(140,160,180℃)的淬火分配(Q&P)处理,研究Q&P处理后该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并与传统淬火+回火(Q&T)工艺处理后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Q&P处理后,60Si2Mn弹簧钢的显微组织均为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均大于12%,而经Q&T处理后的显...  相似文献   

8.
对Cr-Mo-V钢进行回火工艺试验,研究不同回火温度和回火时间对Cr-Mo-V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回火工艺直接影响微观组织中析出碳化物的数量、大小、形状、分布及马氏体形态。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试验钢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先减小、后增加、最后再减小,冲击功先增加、然后减少,在回火温时间120 min时,强度与韧性达到最佳匹配;随着回火温度的增加,试验钢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冲击功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再增加,在回火温度为665℃时,强度达到最大值。综合考虑试验钢的要求,得出回火温度665℃+回火时间120 min为最佳回火工艺。  相似文献   

9.
主要通过绘制CCT曲线、热轧试验以及直接淬火试验,研究了加入钛元素对含硼热冲压成形用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质量分数为0.015%的钛,可以提高试验钢的淬透性,在10℃.s-1的冷速下即能得到完全马氏体组织,而且可以提高热轧板淬火后的强度和硬度,并可使马氏体板条间距从0.35~0.54μm细化到0.12~0.25μm。  相似文献   

10.
800MPa级冷轧相变诱发塑性钢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全自动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新开发的800 MPa级相变诱发塑性钢的CCT曲线,据此制定了12种工艺对试验钢进行退火处理;通过拉伸试验测定了经不同工艺退火处理试验钢的力学性能,确定出了最优热处理工艺;对经最优工艺退火处理钢的显微组织和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工艺处理钢均获得了800 MPa以上的抗拉强度,获得最佳综合力学性能(强塑积最大)的热处理工艺为830℃退火120 s后,先以20℃.s-1的速率缓冷至700℃,再以40℃.s-1的速率冷至400℃,并在400℃等温处理400 s,最后以20℃.s-1的速率冷至室温;经最优工艺退火处理后钢的显微组织为50%铁素体+38%贝氏体+12%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主要分布在铁素体晶界处,或铁素体与贝氏体的晶界处,还有小部分存在于大的铁素体晶粒内;在拉伸过程中试验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相变大部分发生变形量为10%~20%阶段。  相似文献   

11.
对20CrMo钢在双相区淬火后回火得到的组织与常规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目的是要找到使20CrMo钢的各种性能配合最好的适当的淬火温度。试验结果表明:20CrMo钢在820℃淬火后回火,强韧性匹配很好,认为20CrMo钢临界淬火加热温度选为820℃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热处理工艺对20GrNi2MoA钢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力  陈卉珍  郑从伟 《轴承》2001,(10):19-20
对20CrNi2MoA钢制轴承零件渗碳后的热处理工艺进行试验,通过调整热处理工艺参数,实现了对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定量控制.附图2幅,表1个.  相似文献   

13.
以实际科研项目为基础,结合生产现场的实际条件,在预先设定某些热处理工艺参数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其它工艺参数,实现780 MPa冷轧TRIP钢的研究开发.试验利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确定了Fe-C-Si-Mn试验钢的最优热处理工艺,最终获得了良好的强度和塑性匹配.在此基础上,对优化试样的微观组织,特别是残余奥氏体的微区分布规律作了比较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拉伸试验机等研究了淬火加热速率对980 MPa双相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150℃·s-1加热速率范围内加热后淬火时,随加热速率的增大,铁素体晶粒有细化的趋势,马氏体尺寸更加均匀,抗拉强度增加到1 300MPa后基本保持不变,其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先增加后减小,当加热速率为100℃...  相似文献   

15.
对工程机械用1 000MPa级高强钢进行不同温度的淬火和回火热处理,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其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并得到了试验钢较佳的淬火和回火温度。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升高,试验钢的强度先增大后降低,并在900℃时达到最大;830℃以下淬火后,组织中存在未溶铁素体,组织为铁素体和板条马氏体;900℃以上淬火后,组织为板条马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强度下降,塑、韧性提高,当回火温度达到450℃以上时,组织转变为回火索氏体,冲击韧性大幅提高;较优的热处理工艺为900℃淬火后在500℃回火。  相似文献   

16.
17.
几种国产新型热作模具钢的力学性能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小云 《机械工程材料》1997,21(5):49-51,56
分析了热作模具的工作条件、失效形式与性能要求,介绍了几种国产新型热作模具钢的力学性能和应用,并与常用热作模具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如何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已经成为每一个汽车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要想不被淘汰,就要在产品中不断使用新工艺、新技术,高强钢热成形技术就是其中之一。高强钢热成形技术在实现整车轻量化的同时又保证了整车的安全性能,即在不降低车身结构稳定性的同时减轻了车身重量。本文结合国外汽车行业高强钢热成形技术的发展和热成形零件在江淮汽车上的应用,分析了高强钢热成形技术的工艺流程及高强度钢板热成形零  相似文献   

19.
针对15CrMo钢热成形封头的焊接接头抗拉强度不足的问题,通过焊接试验,完成了厚度为90mm钢板的焊接,经过一系列热处理,并对试板进行拉伸、冲击及弯曲试验,均为合格。为今后15CrMo钢热成形封头的焊接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热输入对1 000 MPa级工程机械用钢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三种热输入进行1 000 MPa级控轧控冷(Thermo mechanical control process, TMCP)高强钢的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热输入对焊接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热输入焊缝金属组织主要由板条马氏体和板条贝氏体为主、并含有少量残余奥氏体和粒状贝氏体;焊接热影响区粗晶区组织以板条马氏体和贝氏体为主,并含有少量粒状贝氏体。随着热输入的增加,焊缝组织中贝氏体板条粗化,马氏体板条减少,而粒状贝氏体逐渐增多,部分膜状残余奥氏体向块状转变;焊缝金属冲击韧度和硬度、接头强度逐渐降低,而接头热影响区冲击韧度先增后降;当热输入为15 kJ/cm时焊接接头强韧性匹配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