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概述了聚氨酯自由体积与结构的关系和自由体积对气体渗透性、力学性能、导电性能的影响,主要介绍了线性与交联、辐射效应、共混及聚合物互穿网络(IPN)、纳米复合等方面的自由体积与结构的关系,并着重讨论了气体渗透性、力学性能、导电性等与自由体积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刘丹丹  芦艾 《塑料科技》2006,34(4):90-94
介绍了聚合物共混体系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聚合物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的必要性,并讨论了影响聚合物共混体系的流变行为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3.
杜仕国  施冬梅  邓辉 《化学世界》2000,41(3):115-120
简要介绍了聚合物共混相容性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增容反应的特点与类型,着重论述了反应性高聚物的制备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对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卞觉新 《国外塑料》1991,9(1):54-57
1 概述近年来,以通用工程塑料为主,通过聚合物共混开发聚合物合金的工作相当活跃。聚合物合金可广泛用于汽车、电气、电子零件等方面。据预测,将有50%以上的工程塑料成为聚合物合金。共混聚合物可分为相容性共混和非相容性共混两大类。目前,从技术角度来看,共混聚合物的关键是使非相容性体系如何接近相容性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混合焓法预测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表征了PVC/PSf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表明二者为部分相容体系。以Flory-Huggins的高分子溶液理论为基础,通过Wood方程,计算出了不同共混比的PVC/PSf共混体系两相中二组分的表观体积分率,进而计算出体系的聚合物-聚合物相互作用参数X1.2对PVC/PSf共混体系的相容性进行了校验。通过对不同共混比的膜结构和性能的考察,结果表明:共混膜中聚合物的共混比影响PVC/PSf的相容性,进而影响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能;当聚合物浓度为17%,PVC/PSf共混比为4:1时,所制得的PVC/PSf共混中空纤维膜具有较高的水通量和截留率。  相似文献   

6.
聚合物体系对注塑制品熔接痕形态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材料的性质将常见的聚合物材料分为单一聚合物体系、聚合物与助剂共混体系、聚合物共混体系、聚合物混合物与助剂共混体系和相容性聚合物混合物与助剂的共混体系。在不同的材料体系中,研究熔接痕区域材料的形态结构及其对制品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加基体的柔顺性和结晶能力,增大分散相的粘度和增容剂的含量,减小助剂的含量和长径比能减小熔接痕区域拉伸相的长度,增加基体在熔体流动方向相互缠结的能力,可提高制品的力学性能。最后,从材料性质方面提出了在工业生产中材料的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乙酸丁酸纤维素(CAB)/等规聚丙烯(iPP)体系在双螺杆共混挤出机中的相态发展过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螺杆不同位置取出样品的分散相进行观察,并结合其界面特性、粘弹特性和松弛特性,对分散相的相态演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共混体系的界面张力、粘弹性和松弛特性对聚合物共混加工过程中特别是共混初期熔融段的相态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分散相颗粒的破裂方式也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发现,共混初期熔融段的相态结构对于分散相最终的尺寸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多种聚合物共混体系中,研究两种聚合物共混有限相溶性,已导致一些有价值的性能。未增塑的聚氯乙烯与各种类型的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进行了熔融共混试验,并用DSC,密度测量,应力一应变行为,相差干涉显微镜等技术,进行了分析评定。另外,测量了各种组成聚合物的粘度。这些分析技术,可以预告出聚合物之间的有限相溶性。对于含有聚已酸内酯软嵌段的聚氨酯共混物,则特别适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转矩流变仪研究了液晶聚合物(LCP)/尼龙(PA)共混体系的转矩流变特性.使用正交试验分析了LCP质量分数、增容剂质量分数、共混温度及转子转速等4个因素对共混体系转矩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容剂质量分数对共混体系转矩流变特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转子转速和LcP质量分数,共混温度的影响最小.共混体系的平衡转矩随LCP质量分数、增容剂质量分数和转子转速的增加而增加,随共混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当LCP质量分数为5%、增容剂质量分数为3%、共混温度为300℃、转子转速为50 r/min时,共混体系的平衡转矩最小.  相似文献   

10.
前言聚合物通过共混,可获得单—聚合物所无法得到的特性的尝试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到目前为止,有关单纯聚合物的共混及改性聚合物共混的特性研究已不乏其例。通过引起化学反应的共混而获得功能多,性能好的聚合物的混合物,是当今最为盛行的聚合物的合金理论。此外,最近对弹性体功能化的研究十分活跃,其性能及用途见表1所示。  相似文献   

11.
研究动态硫化EPDM/PP热塑性弹性体相态结构及其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动态硫化EPDM/PP共混物相态是EPDM橡胶以颗粒状分布在PP连续相中,这种相态结构一般不随橡塑比的变化而改变,但EPDM橡胶颗粒的形态变化显著。动态硫化EPDM/PP共混物,在橡塑比小于25/75,共混物具有类似橡胶应力-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2.
橡塑共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赵光贤 《弹性体》2001,11(2):48-52
用共混理论对对共混目的、共混材料及工艺实施作了较全面的叙述,并讨论了橡塑共混领域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谢其昌 《弹性体》1993,3(3):30-35
橡胶彩色电视显微镜(RCTVLM)新技术由橡胶、高聚物及共混材料形态快速检测技术和新型彩色电视显微镜(CTVLM)组成。快速检测技术包括:与橡胶(橡塑)制品性能、工艺密切相关的胶料炭黑分散度;高聚物共混物(橡/橡、橡/塑、塑/橡)形态;浅色胶料填料分散度的快速检测以及硫化胶磨耗指纹(磨纹图)的快速分析。新近开发的带有摄象机、闭路电视系统的彩色电视显微镜(CTVLM)是研究高聚物共混的理想仪器。新方法和新仪器已在实际科研生产中获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橡塑共混的新方法。该方法从橡塑共混中橡胶相形态调控的理论研究结果出发,研制出的粒径及其分布可控的纳米级全硫化粉末橡胶,它极易在塑料中分散,与不同塑料共混后可制成橡胶相形态可控的各种增韧塑料和全硫化热塑性弹性体。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型橡塑填料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储量丰富,质量优异的白云岩为原料,运用粉体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制备白云岩橡塑填料系列新产品,该产品具有质优,价廉,分散性好等特点,并通过在三角带底胶,普通橡胶圈及输水全胶管等橡胶罅品中的应用实例及性能测试,在聚丙烯和热塑性弹性体等塑料制品的实例及性能测试,表明白云岩橡塑填料系列产品是完全以代替轻质碳酸钙产品的一种新型填料。  相似文献   

16.
Z.F. Wang  N. Qi  L.Q. Zhang 《Polymer》2005,46(3):719-724
The measurements of free-volume hole property by positron annihilation lifetime spectroscopy (PAL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or polymer-clay nanocomposite materials that consist of styrene-butadiene rubber (SBR) and layered silicate clay of rectorite and conventional composite materials N326 (carbon black) /SBR. The PALS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DSC) results show layered rectorite has a stronger effect on restraining polymer chain mobility which results in the decrease of fraction free volume and gas permeation than carbon black. The dispersion of nanoscale rectorite clay in SBR largely enhances gas barrier property in contrast to results obtained in N326/SBR system.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 that gas permeability in rectorite/SBR nanocomposite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fractional free volume and tortuous diffusional path effects attributed to the clay plateletlike morphology.  相似文献   

17.
聚丙烯共混增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塑料增韧聚丙烯(PP)体系,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增韧PP体系、PP/弹性体/塑料三元共混体系以及无机刚性粒子增韧PP体系4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国内外PP共混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采用塑料类作为改性剂增专心PP,虽可增韧,但是由于体系的不相容性,往往要大量使用改性剂或添加相容剂。使用橡胶或者热塑性弹性体与PP共混增韧效果最为明显,但由于随着弹性体用量的增加,体系在冲击强度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刚性等性能的损失。PP弹性体/塑料三元共混体系可均衡改善力学性能及降低成本。此外,还就近年发展起来的无机刚性粒子增韧PP的研究工作进展和机理研究情况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用熔融共混法制得了聚烯烃类弹性体(POE)/PP共混体系,研究了不同橡塑比对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考察了不同填料(CaCO3,滑石粉.炭黑)对POE/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共混比为60/40-70/30时,体系的综合性能较佳。加入的填料均使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下降,硬度上升。  相似文献   

19.
核壳粒子增韧工程塑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具有橡胶核-硬塑料壳的核壳型冲击改性剂对工程塑料的增韧作用。应用多种橡胶增韧机理解释核壳粒子增韧工程塑料的原理,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采用核壳粒子增韧各类工程塑料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分离科学与技术》2012,47(1):190-202
Abstract

Tribo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of PVC and rubber from covering plastics in communication cable scrap has been performed. In this work, particles charged as positive (+) and negative (?)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work function of each material after tribo-charging can be separated through an opposite electric field. In charger material selection tests using a vertical-reciprocation charger, PVC and rubber particles in the covering plastics were charged with the opposite polarity in the charger material made of PP, HDPE, or PET. The difference of charge density (charge to mass ratio, nC/g) of the PVC and rubber was higher in the tribo-charger made of HDPE. Furthermore, in lab-scale triboelectrostatic experiments for separating the PVC and rubber, the charging efficiency of the mixed PVC and rubber increased when the air velocity was adjusted to over 8.2 m/s. The charge density, the electrode potential, and splitter position needed for the separation of the PVC were determined to be 25 nC/g, 30 kV and +2 cm, respectively. In the optimum conditions, we developed a separation technique that can separate up to 99.8% PVC grade with 95.0% of recovery from the covering plas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