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分析项目背景的基础上,阐述沈阳124中学改扩建设计理念,解读改扩建体现继承与创新的途径,从功能布局、历史态度、场景及公共环境等设计要素切入,探讨在历史环境中创作新建筑的方法,引发对文脉主义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2.
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由于历经风雨,老化和损伤现象较为普遍,大多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因此,在其修缮或改扩建过程中,对原有建筑结构的安全保障将是重中之重。依托上海复旦大学相辉堂改扩建工程,结合既有建筑的沉降监测和模拟数据,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考察既有建筑在各个工况下的结构响应,以为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和改扩建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以武汉市"风华天城"居住小区为例,探讨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指出居住区户外空间设计要求理解居住行为,为居民提供户外活动场所,顺应并引导活动的发生,营造鲜活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4.
城市更新进程中,改善城市基础物质环境的同时,也需要重视营造日常交往和具有情感空间与城市文化历史空间的场所。为了深入研究历史街区的再生性对于城市设计的意义,本文尝试将场所治愈的相关理论引入城市的历史街区设计中,为历史街区设计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从而凸显城市空间特色,弘扬地域文化,构建融合历史体验、文化延续以及生活休闲于一体的历史街区综合体。  相似文献   

5.
借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改扩建项目,深入探索以动物为主题的城市游憩空间设计过程,研究以保护动物自然行为为核心、以提升游憩体验度为目标的设计原则,旨在从规划设计层面形成可参考的同类动物主题公园的设计依据。从现有的游憩空间理论入手,将设计内容解构为空间基底、观赏方式、馆舍布局及游线设计4个层面,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场景构建等方法,以游憩空间理论为基础,基于动物的自然生境和行为需求,以拟达到的游憩体验为目标,构建符合动物生境和游客需求的主题游览场景。经过项目实践,改扩建后的大熊猫基地不仅尊重了动物的自然行为,而且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得到了动物保护专家和公园运营部门的认可。基于研究成果,形成理论研究框架,以期为同类动物主题公园及其他类型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轨道交通站点的场所营造设计不仅影响到轨道交通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更直接地反映出该城市的形象、文化和品质。在场景理论视角下,轨道交通尤其是散落在城市各个区域的站点,是城市"场景"中至关重要的载体和媒介。本文结合宁波轨道交通站点的场所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设计问题,最后以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为例,提出场所营造设计的策略,以期为全国各城市的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和改造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林海 《山西建筑》2007,33(19):59-60
介绍了以可持续的理念设计中学校园的改扩建项目,以提供开放的校园环境;营造完整的教学环境;创造学习和生活互动的场所;构建良好的校园空间形式,从而达到延续和再创造校园空间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历史遗址本是纪念性场所设计的根源。文章基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建造与改扩建,通过研读设计改造的理念与序列,并基于作者多次实地踏勘的体验,研究纪念性场所设计中元素与人情感变化的关联,探讨历史遗址与人造物两类元素影响祭奠人群情感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城镇特色消逝、千城一面等问题的突显,使得现代城市越发地沦为一个没有意义的纯粹空间,产生诸多"无场所"现象。在今后的城市设计实践中,如何凸显城市特色、提升公共环境品质、延续地域文脉,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场所理论与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从注重"空间创造"转化为强调"场所营造",在城市设计中体现场所感。文章以贵州省金沙县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实践为例,从空间到场所,从宏观到微观,对体现场所感的城市设计方法和策略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都铭  张云 《华中建筑》2008,26(2):43-47
基于对城市纪念性历史场所改扩建的思考,该文提出并讨论了相关的5个问题.同时通过对墨尔本战争纪念堂地段2003年加建部分的深度分析,评价设计者的设计策略.以期对当代中国的纪念性历史场所加建项目提供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11.
孙炜玮  戴晓玲 《新建筑》2016,(4):110-113
香港沙田城门河滨水空间的形态看似平淡,却承载了丰富的生活场景。从使用者的角度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揭示了形态背后隐含的营建逻辑:"分层多元,边界清晰""无缝连接,方便可达""连点成线,协调互补""以人为本,活出场所"。这些逻辑引导设计回归生活与地域场所,从而赋予公共空间持久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2.
重庆解放碑若瑟堂片区改造升级的设计从"亲近历史"的角度出发,使新建筑承担起若瑟堂及新华日报旧址两个文物建筑之间的链接作用,整合、加强传统场所的空间形态和意象,同时挖掘场地地形的潜力,利用山地地形巧妙地将庞大的商业体量消解,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法,创造出一组在空间、尺度、意象、色彩和气质上具有山城传统聚落形态,符合"此时此地"特色的独特空间形象。  相似文献   

13.
李娜 《中外建筑》2010,(7):112-113
针对改扩建项目建筑设计应在满足新的功能要求与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建筑整体形象的锐变。本文结合项目实例,从总平面设计、建筑单体设计、结构加固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长沙市金帝大酒店改扩建项目建筑内部空间布局和风格特色,从而使改扩建项目建筑达到改"旧"换"新",且节约能源和投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集镇公共空间是承载镇民日常生产生活的核心空间,也是展现新时代乡镇风貌与共同富裕成果的重要窗口。现从场景营造视角出发,在场地、场所与场景三个维度参照下探索乡镇公共空间更新改造场地价值发掘、人本场所建构、场景活力塑造策略。并结合新昌县儒岙镇共富风貌驿设计,系统阐明了更具特色、更有温度的集镇公共空间更新路径,可为当代集镇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辨析了纪念场所设计中历史与记忆、记忆与纪念的相承关系,并基于空间叙事理论,从“线索”“结构”“情节”“语汇”等维度解析中共诸暨县“一大”纪念馆的空间建构逻辑,设计强调“源于纪念,归于日常”的理念,以开放性、参与性空间情境将事件精神融于市民生活,实现场所纪念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生。  相似文献   

16.
以乌海市青少年创意产业园的改扩建设计为例,介绍了设计中关于历史意识、平面设计策略、时间性的融入、景观的表达等理性的方法和过程,着重反映了在空间设计中内外的手法变化和情感化经验的场所意识,为相关建筑设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建筑师》2017,(2)
建筑类型学设计方法始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自"二战"后又重新被建筑界所重视,其与历史、文化、场所有着紧密联系。本文通过对莫内欧理论著述与实践作品的研究,探讨类型学设计过程类型抽象和场所化两个阶段的设计方法,以实现建筑设计对历史记忆的延续与发展,对场所环境的整体协调以及对社会民众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结合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区与生活区改扩建规划 的实践,从设计过程和方法上,对我国传统空间中的"院落"形 态演变与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承载城镇记忆的历史文化游憩地已成为人们进行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营建能够提升消费活力的高效能游憩地成为城镇休闲空间建设的关键课题。文章以游客停驻行为为切入点,选取杭州清河坊历史文化游憩地为实证对象,以"消费活力"和"空间优势度"建立系统空间效能评价系统并解析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消费活力与功能业态维度中店铺数量和店铺可达面积两个要素呈明显相关性,与环境氛围维度中文化景观面积呈较强相关性,与区位形态维度中要素呈弱相关性。文章为提出历史文化游憩地的空间更新设计方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校园改扩建设计的创作中,乡镇中学不同与一般城市中学,前者有着较为特殊的外部经济、地域环境,以及无法抹去的校园文脉和场所记忆。文章以广东省海丰县小漠中学改扩建项目为例,探讨乡镇中学改扩建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分析乡镇中学校园改扩建项目中可行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