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青锋 《世界建筑》2014,(3):82-91
大舍建筑事务所用"即境即物,即物即境"来描述近期作品中涉及策略的变化。以此为契机,本文讨论了大舍建筑自2001年成立以来3个阶段中不同的设计策略以及背后的思想动机。最后,本文以龙美术馆为核心,分析了大舍对"物"的强调以何种方式体现,以及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境物之间     
正"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这是大舍为他们在北京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中心举办的X-微展所起的名字。"即"意为接近,境是指"一个空间及其氛围的存在",而物是指"建筑的实体"。~([1])从题目中不难读出,大舍将自己的建筑历程定义为对"境"与"物"这两个建筑本体主要构成元素的探寻。它像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却因为目标与路径的迷惑而产生曲折与跌宕。这种情节也暗藏在这个命名中:"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词序的转换在这里有着特别的含义,它用一种简单而分明的方式体现出大舍在"境物"之间的权衡与选择。  相似文献   

3.
境物之间     
“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这是大舍为他们在北京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中心举办的X-微展所起的名字.“即”意为接近,境是指“一个空间及其氛围的存在”,而物是指“建筑的实体”.[1]从题目中不难读出,大含将自己的建筑历程定义为对“境”与“物”这两个建筑本体主要构成元素的探寻.它像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却因为目标与路径的迷惑而产生曲折与跌宕.这种情节也暗藏在这个命名中:“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词序的转换在这里有着特别的含义,它用一种简单而分明的方式体现出大舍在“境物”之间的权衡与选择.如果说,大舍早先的设计策略更倾向于“境”的营造,那么,他们近期作品中的一个新动向是“物”的构筑开始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这种变化戏剧性地体现在龙美术馆与大舍之前作品的强烈差异之上,在设计策略与建筑语汇背后,所隐含的是建筑师对于建筑本源价值与实现手段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视像转译的可视化信息传递,即物"像"通过"视"觉化进行转译的角度分析并解读在视像时代背景下,当代西方建筑空间形态创作的图解生成,结构转换以及程序编码的视像转译,以期为当代西方建筑复杂空间所表现出的新的视觉属性提供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张延  周海军 《南方建筑》2006,(11):44-47
永乐宫三清殿为元代遗构.元代建筑具有大胆创新、勇于突破的特点,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古代匠人力求使古代宗教建筑建筑形式与室内主要功能即围绕殿内主要崇拜物--神像的供奉与礼拜等展开的活动分区相一致的探索.因此,像设就与古代建筑的结构空间之间建立直接而密切的显性联系.本文就是以永乐宫三清殿为例,探索三清殿内的结构框架形成的室内空间与像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将感知与人性维度融入到结构设计中,由结构与身体的对比作为出发点,通过引入认知神经科学近年来对具身感知的研究成果,以大舍建筑为例,从神经科学的视角重新解读其基于身体的结构思考,意图将神经科学中具身感知的原理与结构设计结合起来,进而梳理出一种可以连接结构、空间和身体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7.
刘东洋 《时代建筑》2012,(1):120-127
文章是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在嘉定新城沿河地带设计的螺旋艺廊的观游散记。这个小建筑因其开放的主题,反而较为纯粹地承托着建筑师的建筑之梦。文章通过对建成建筑的现场体验,试图浅析该作品身上一些建筑的本体性话题。  相似文献   

8.
城市夜间亮化工程包括一般基础功能性照明.即汽车道路照明、街道照明交通指示照明等.但真正给予城市建筑夜间生命的则是建筑物整体景观照明设计,利用不同的照明设计手法去表现出建筑物结构与外观气质美,散发出现代建筑结构力学的美.亦可将古建筑物表现得古色古香.韵味十足。  相似文献   

9.
即物即境     
柳:2013年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做了一次大舍建筑作品展,当时把展览名称定为“即物即境”,结合这次展览,青锋写了一篇题为《境物之间》的评论,为大舍的设计做了一次小总结.两年后,青锋先生的建筑评论结集出版,分别让我俩给他当时的评论写点感想,我看到你的回应里对“物”与“境”有了新的看法,能再说说吗?  相似文献   

10.
即物即境     
正柳:2013年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做了一次大舍建筑作品展,当时把展览名称定为"即物即境",结合这次展览,青锋写了一篇题为《境物之间》的评论,为大舍的设计做了一次小总结。两年后,青锋先生的建筑评论结集出版,分别让我俩给他当时的评论写点感想,我看到你的回应里对"物"与"境"有了新的看法,能再说说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建筑仿生学的初步探讨,对已建成的大型交通建筑实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归纳和总结了大型交通建筑仿生设计的方法,即仿生物形式美的设计,仿生物功能的设计,仿生物结构的设计,为今后大型交通建筑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结构的意义——对卡拉特拉瓦建筑结构形态的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伟 《建筑师》2008,(3):81-89
论文在探讨建筑结构与建筑形态关系的基础上。对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建筑结构形态进行深入解析.并提出了其建筑作品在结构形态构成上的三个特点,即:浪漫的设计思想——非物质性结构:科学的力学分析——优化结构.理性的仿生演绎——生命结构.逻辑的运动形态——可动结构。  相似文献   

13.
陈悦  李亮聪 《时代建筑》2015,(2):95-99,94
文章探讨了在中国兴建现代独户住宅的特殊性,以及建筑师、开发商和终端用户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并通过回溯"聚舍"的兴建背景及香港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之前的作品,思考如果中国建筑师被剥夺了在独户住宅实验其建筑概念的机会,中国建筑的未来要建基何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作为基点对九江地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鹤舍村进行全方位的抽象和剖析。主要从村落整体布局到单体建筑和局部的建筑构件等全方位的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文化,深刻认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所传递的社会思潮以及对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技派建筑美学不是纯粹意义上技术美学的炫耀,而是一种对技术美学理性地展示.文章从高技派建筑的技术核心--结构技术出发,探讨了结构技术给高技派建筑带来的美,即结构技术美学.  相似文献   

16.
广义的空间即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是无限宽广的。狭义的空间即由人工围合而成的有限虚空,也就是天地之间的能容受之处。当一个人处在这个虚空的能容受之处以内时,他所得到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个空间,而如果他处身其外,则这个人工围合物对他来说,只是一种构成形态而已(地下空间不存在外部形态)。建筑空间是狭义的空间,是人工的具有三维围合特征的容积,是建筑空间环境的结构构架。从外部看,它是一种构成形态。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本身要  相似文献   

17.
正对谈序言在2013年底的"大舍微展:即物即境"中,大舍以物与境的探讨表达了对建筑与设计的看法和立场。此次"材料与建造"专题,本期客座主编章明特邀袁烽、柳亦春在原作space对谈,共同深入探讨和解密龙美术馆西岸馆背后的建造故事。即物即境章明:在你们的设计中,从夏雨幼儿园、嘉定新城幼儿园、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到龙美术馆,有一种一而惯之的对材料的偏好与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通过对建筑现象透明性的概念的解析,对现象透明性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结合点的分析,提取现象透明性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意义和应用的契合方式.  相似文献   

19.
张斌 《时代建筑》2004,(6):96-103
文章在当代建筑的矛盾语境和东莞理工学院的建造背景中,从多个视角展开对大舍建筑工作室设计的三栋教学楼的解读,试图建构个有关它们的紧密拼图。  相似文献   

20.
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在他的建筑作品中将空间、形式、结构及理念完美地统一起来,因此建筑作品能够充分揭示柯布西耶的建筑理念、建筑形式与建筑结构等之间的联系.本文分析1910~1929年间柯布西耶早期的住宅作品,从结构方面剖析新建筑五项原则形成的历程及背景,透视柯布西耶不为人熟悉的一面,即自始至终对结构关注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