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福亭 《化肥设计》2020,58(1):57-59
阐述了煤制天然气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天然气中水分的来源;介绍了三甘醇的脱水原理、干燥装置工艺流程以及天然气中水露点超标对后续输气管道的影响,探讨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天然气水露点超标、出干燥装置天然气温度较高等问题的原因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伊犁新天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0×10~8m~3/a煤制天然气(SNG)项目中,SNG干燥装置采用三甘醇脱水技术。简介三甘醇干燥剂的脱水原理及系统工艺流程,对2017年6月发生的一起SNG干燥后水露点高事故的经过进行介绍,就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可能造成产品气水露点高的常见原因逐一提出应对措施,并总结SNG干燥系统开车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煤制天然气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析出的液态水对SNG管道的危害,在SNG出厂前必须进行深度脱水,使其露点低于输气管道的最低环境温度。三甘醇脱水技术具有脱水效率高、脱水后露点温度低、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国内煤制天然气生产中。本文介绍了三甘醇脱水原理、工艺流程,并详细研究了三甘醇重沸温度、吸收塔运行压力、三甘醇循环量、汽提汽用量等影响因素对脱水效果的影响,对煤制天然气干燥装置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某海上天然气处理综合平台天然气脱水采用的是三甘醇脱水工艺,平台投产工艺系统调试过程中,三甘醇系统出现因再沸器供液不足引起的循环泵入口三甘醇温度高和泵空转的运行故障,同时天然气水露点不合格。本文通过采取现场试验的方法找出故障原因,实施循环泵出口和入口流程之间增加回流管线及对再沸器内汽提柱顶部液体分配器过液孔进行扩径两项优化改造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三甘醇系统设备运行故障,增加了三甘醇循环量调节范围,提升装置的天然气脱水能力;通过工艺系统参数优化,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处理效果,同时降低小气量生产时脱水装置的能耗。  相似文献   

5.
水露点是天然气处理工艺中至关重要的参数,通过向天然气处理工艺流程中加人抑制剂三甘醇,可有效防止含有饱和水的天然气随温度降低形成水化物。三甘醇脱水再生效果的好坏关系着水露点的高低。本文针对现有三甘醇系统的不足,通过优化系统参数,节约了生产运行成本,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某储气库三甘醇脱水系统运行时,消耗了大量能量,这既增加了企业负担,又浪费了社会能源,鉴于此,本文用HYSYS软件建立了脱水稳态模型,选取与脱水装置能耗有关的重要参数入塔贫甘醇流量、重沸器温度和汽提气用量,建立有约束条件的最优化能耗目标函数,利用软件自带的优化器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参数在满足产品天然气水露点要求的同时,又大大降低了三甘醇脱水装置的能耗,单位能耗可减低19.5%。  相似文献   

7.
天然气脱水装置在可有效脱出天然气中的大部分水份,并实现吸水后的三甘醇富液的再生,是集气站天然气生产中的关键设备。其中脱水过滤系统是脱水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情况直接影响到三甘醇的品质、关系到天然气的脱水效果以及天然气输送。本文着重对天然气脱水装置的过滤系统进行了分析,对其运行中存在问题的技术改造和优化运行效果进行了阐述总结,为提高脱水装置的运行效率,减少三甘醇溶液消耗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李超帅  李秀鹏  张世锋 《山东化工》2014,(2):110-111,113
分析了适合煤制天然气项目的脱水干燥工艺,比对了三甘醇脱水技术在煤制天然气脱水与在常规天然气脱水中的差异,并对干燥装置在工艺系统中的位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朱瑞春 《洁净煤技术》2012,(3):59-62,70
为了降低煤制天然气(SNG)管道输送过程中析出的液态水对SNG管道的危害,提出SNG出厂前必须进行深度脱水,使其露点低于输气管道的环境温度的方案。三甘醇脱水技术因脱水效率高、脱水后露点温度低、投资小、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国内煤制天然气项目中。介绍了三甘醇脱水原理、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和设备防腐措施,并详细分析了进吸收塔湿气温度、三甘醇质量分数、吸收塔操作压力、三甘醇循环量等对脱水效率的影响。最后,概述了三甘醇脱水撬在国内在建煤制天然气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并分析了压缩后脱水工艺与压缩前脱水工艺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3.0×10~5 m~3·d~(-1)进口天然气三甘醇脱水装置的自主检修、主要附件机能恢复过程。对天然气三甘醇脱水装置中的关键设备维修要点、优化情况、关键控制点以及工作原理与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天然气三甘醇脱水装置存在的问题、自主检修的积极意义。在天然气三甘醇脱水装置自主检修过程中,尝试使用部分国产配件,节约了维修费用,单套装置为企业节约资金达70万元以上,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选取国内3个高含汞气田的天然气处理装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VMGSim软件对烃水露点控制装置、三甘醇脱水装置以及活化MDEA脱碳装置进行了汞分布模拟。研究表明,醇类对汞元素有一定的吸收作用,且不同的醇类吸收效果不同。乙二醇对汞有一定的富集作用,三甘醇对含汞天然气中的汞吸收效果很弱,MDEA醇胺溶液对汞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天然气处理厂进行汞污染控制的根本措施是设置脱汞单元,当天然气中汞含量较高(50μg/m~3)时,通常对不同天然气处理装置采取湿气脱汞方案。  相似文献   

12.
松南气田是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最大的天然气开发生产整装气田,随着运行年限的增加,气田开发生产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集输系统逐渐暴露出多方面的问题。由于湿净化气来气温度过高,影响三甘醇脱水系统的处理效果,造成外输气水露点难以保证。通过开展脱水系统工艺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找出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模拟优化不同工况条件下的运行参数,保证外输气水露点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3.
对LNG原料气脱水、脱硫方法进行了研究,对三甘醇脱水、固体干燥剂脱水、分子筛脱水进行了比较,阐述了物理脱硫法的优缺点。目标是避免低温下水与烃类冻结而堵塞设备和管道,提高天然气的热值,满足气体质量标准;保证天然气在生冷条件下液化装置能增产运行:避免腐蚀性杂质腐蚀管道及设备。  相似文献   

14.
在天然气三甘醇脱水工艺中,以超重力装置代替吸收塔进行脱水,可以大幅度提高脱水效率,有效降低成本。利用自制的转子结构超重力装置,模拟研究了超重力场下天然气脱水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气体水露点随贫三甘醇温度的增加而升高,随转速的增加而下降;当贫三甘醇温度和转速同时变化时,温度变化对脱水效果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实验条件下,贫甘醇液量20 L/min、湿气量1. 2~1. 5 m~3/h、脱水温度为40℃、转速为700 r/min时,具有最佳脱水效果。  相似文献   

15.
某海上油田是油田群的集输中心,装有三甘醇超重力机和三甘醇接触塔两套天然气脱水设备以及一套三甘醇再生系统。当处理气量达到设计处理量时,两套脱水设备单独运转时,外输气水露点及三甘醇损耗量均不达标;二者并联运转后,三甘醇损耗量降至46L/d(达标值50L/d),但外输气露点仍高达5.5℃(达标值-5℃)。通过对三甘醇再生系统能力校核,发现再生系统能力已不满足处理需求,后续需进行扩容改造。  相似文献   

16.
在油田开发或是集输过程中,天然气脱水是一个关键环节,由于在井口开采的天然气中含有水蒸气以及一些液滴,其会影响天然气运输。如果天然气中含水量超过一定标准,天然气与水分在一定温度与压力下就会形成混合物,会将天然气三甘醇脱水系统的设备堵塞,造成能源浪费。因此,应加强对天然气三甘醇脱水系统工艺的探讨,将天然气水分清除。本文是针对三甘醇贫液浓度的脱水效率在天然气三甘醇脱水系统运行中的影响、天然气三甘醇脱水系统工艺的相关流程、以及笔者针对天然气三甘醇脱水系统工艺提出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龚兵  诸林  谭龙华 《化工时刊》2004,18(10):59-60
设计工况下开工锅炉不能停运,开工过程中燃料消耗和放空损失大是造成川西北甲醇装置天然气和锅炉水消耗上升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蒸气系统操作参数,更换换热设备和甲醇合成触媒,改造转化炉燃料气流程,缩短合成触媒倒入合成新鲜气时间的整改措施,解决了运行和开工过程中天然气和锅炉水消耗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采取气田群开采模式下,作为区域油气水处理的中心平台,需要满足外输介质质量标准,特别是海上石油生产平台,上下游之间采取海底管道输送介质方式,对于外输天然气水露点有着更为苛刻的要求.通过现场实际运行情况,对三甘醇再生系统的故障处理进行有效分析,不仅发现甘醇再生系统中内在影响因素,提高了运行效率,而且为后续平台疑难问题处理...  相似文献   

19.
阿拉新集气站在投产三甘醇脱水装置后,外输天然气水露点降低,安全外输温度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冬季站内合理的进站加热温度发生变化。本文对阿拉新集气站从天然气进站到外输整个过程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结合水化物的生成条件,确定出合理进站加热温度,使其既能保证天然气安全平稳外输,又使能耗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20.
目前,天然气脱水的方法主要有溶液吸收法、固体干燥剂吸附法、直接冷却法以及化学反应法,其中,溶剂吸收法和固体干燥吸附法最为常用,对于溶剂吸收法来说,通常使用的都是甘醇化合物,就像乙二醇、二甘醇以及三甘醇等等.三甘醇溶液的稳定性比较好,并且易于再生,加上其吸湿性高、蒸气压低、携带的损失量小、浓溶液不会固化等优点,而被广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