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丽  陈灵  王森 《广东化工》2022,(1):226-227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是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涉及的学科较多,如材料学、高分子物理学、药物制剂等,基于该学科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和抽象性,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且教师教学难度较大。为提高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该课程教学设计时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该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主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具有一定难度和广度的知识。本文拟对PBL教学在药用高分子材料学中的应用后心得进行分享。  相似文献   

2.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是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具有教学内容多、范围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笔者将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本课程中,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等角度出发,总结了药用高分子材料自主学习在几种模式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自主学习更加积极、发展批判性思维,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达到课程的培养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朱雨婷  曹悦德  顾浦中 《安徽化工》2021,47(3):165-166,169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是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药学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旨在研究药用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制备、物理化学特征及其功能和应用.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复合型化学化工人才,提出角色互换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多专业同课堂与多师同课堂教学法、科研文献与专业英语结合教学法、微课程等新型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高聚物合成工艺学是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一门核心的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在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方案修订与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下,通过翻转课堂的现代教学方法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高聚物合成工艺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教学设计及多个教学轮次应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打造坚实的专业基础。  相似文献   

5.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是高校药物制剂专业以及其它药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传统的课堂讲授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被引入到教学环节之中。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对药用高分子材料教学的要求,引入了微实验的教学模式,对教学中微实验的设计和应用进行了初探。微实验的应用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普通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解决该课程传统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文章介绍了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普通化学课程的模块化教学设计,并以“化学反应方向”的教学为例,详细阐述了基于 BOPPPS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实践表明,应用 BOPPPS教学模式,结合多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教学中的难点,切实有效地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不仅有助于教师有效地组织及掌控课堂教学,而且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7.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是药剂学的主干课程,是一门集理论基础、应用并重的交叉学科,其囊括物理学、化学、材料学与药学几大主流学科,目前已进入药学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针对目前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及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改善课程教学模式入手,激发学生对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成果导向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效果,强化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实质性培养作用,将成果导向理念引入药用高分子材料课程对教学效果有明显优化作用。从药用高分子材料课程的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从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建设、授课方式的改革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分层次、分步骤详细介绍了成果导向理念在药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未来战略产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新工科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功能高分子材料因具有学科交叉性强、理论知识体系覆盖面广、应用性强等特点,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因缺乏工程教育环节已难于培养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因此,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构建产业、课堂、科研、竞赛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融入了工程教育环节,达到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的能力,为大湾区能源高分子、高端药用高分子、智能高分子等新兴产业输送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0.
廖梦垠 《江西化工》2020,(2):172-173
当前全国高校依托在线教学平台进行工程化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实现课前课堂课后学生全程参与的混合式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线上教学探求了多种课程教学和考核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以达到“停课不停学”,以及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高分子材料成型工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的知识体系综合性较强,开展《高分子材料成型工程》课程的交叉教学和课堂教学实践化,将加快实现教学过程实施的最优化,从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综合设计,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高分子材料成型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探索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专业课程的在线教学具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特征。根据“高分子进展”课程的教学特点及在线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在教育资源丰富的背景下,“高分子进展”课程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建设内涵。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融入课程思政”和“以创新为动力,融入教师科研”的教学理念,达到了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探索了培养具有高素质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人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需求和挑战。本文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高分子材料生产工艺学》为例,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多角度深入开展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操,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专业教育的目的,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4.
“高分子化学”作为化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挖掘“高分子化学”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本文以高分子化学课程中的“自由基聚合”一课作为教学设计案例,采用多种学习方式(雨课堂平台学习、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将思政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强化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学为本”是肯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将“以学为本”融入精细化工专业课程建设是一项极具意义的探索。以此理念为指导,将工程理论与应用实践相联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专业素养。本文结合精细化工单元反应课程特点,讨论当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探索专业课程建设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生物化学糖代谢一章中“糖酵解”为例,采用帮学课程模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技巧与策略,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从自学和帮学等环节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复合材料课程特点,将传统教学范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范式,提高学的质量,重新设计课程,构建教学活动,以更主动的学习代替讲授。结果表明,通过对课程的改革,教师引导学生把预习、讨论、展示、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复合材料课程给学生带来有意义的变化,让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外,能够综合应用在他们生活中,并在人文维度和继续学习能力方面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构建高分子物理与化学课程的网络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并用于高分子物理与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探索并设计高分子物理与化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为实施对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实践表明,高分子物理与化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有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药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是药剂学的基础课之一,其具有内容多、范围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特点。笔者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到本课程中,通过雨课堂及翻转课堂的使用以提高学习效率及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一些经验与思考,可为药用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康萌萌  刘旭坡  吴呈珂  陈野  刘洋  高书燕 《广州化工》2022,(24):183-185+191
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提高育人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高分子物理与化学》作为材料专业的必修课程或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对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基础知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挖掘高分子材料实际应用或相关名人轶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建立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并结合河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际情况,旨在实现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匠人精神的培养,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