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世纪末出现的剖面建筑现象,其外部形态的剖面性强调了空间和建筑形态生成的思考方式。从"功能"(program)和"身体"(body)的感知出发是其两种典型的空间思考方式。这类建筑强调建筑生成的"过程"(process);剖面成为一种思考方式;它重新挖掘了建筑的"概念"(idea),强调建筑图纸和建造的密切关联,对当代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俞泳 《城市建筑》2011,(5):18-20
本文介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材料研究方面的一系列教学实践和思考,旨在探讨"材料"对于建筑形态的影响,思考材料与建筑地域性、时代性的关系;基于对材料意义的解构与重构,探讨从"抽象材料"到"具象材料"、从"形态构成"到"形态生成"、从"纸面绘图"到"建造体验"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3.
当代建筑师在经历了"实验建筑"后,逐渐呈现出对乡村乡土营建实践的关注。一方面逐渐深入对建筑空间、材料、建构、场地、建筑形式等建筑本体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在思考如何通过建筑的介入和公共空间的组织,促进村民的公共交往并提升乡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凝聚力,或是通过城乡互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1]。文章以云南坝美村的"桃源书院"①节点设计实践为例,思考如何在现代建筑语境下让书院不仅延续传统书院的特质,而且满足当下村民和游客的日常公共活动,笔者从场地的隐藏秩序生成到单体的形式和空间操作进行解析,期望建筑成为改变乡村社会的触媒,激活乡村活力,重构村民集体无意识的记忆和日常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4.
针对数字时代下的建筑可能呈现的复杂形态,文章从形态学研究的两个层面——形态与逻辑进行深入解剖。首先在形态层面,当代复杂建筑形态的相应探索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归纳和研究;其次在逻辑层面,对复杂建筑形态的生成机制进行分类和总结;最后在这些探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平衡政府公务建筑的形态,与城市发展以及精神诉求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传统官式建筑的反思,结合当下政府职能的转变,新的社会观念与设计方法,研究政府公务建筑的空间特点和组织方式。同时,以常德市鼎城区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为例,实践如何通过形体与空间的转"形"演绎,表现转型期政府公务建筑的时代特质,处理建筑与城市、民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乔景顺  刘华伟 《安徽建筑》2012,19(6):21-23,41
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提出对旧工业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想,并从旧工业建筑自身特征,以及城市更新、生态节能和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进行适应性再利用的根本原因和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功能置换"、"新旧建筑融合"、"内部空间整合"和"低能耗改造"等适应性再利用的设计研究,以期对旧工业建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设计     
<正>在设计中,UNStudio不会先入为主地选择设计手法或风格,而是将"组织结构"作为核心问题,围绕其进行研究,最终生成建筑。在有了清晰明确的项目设计概念之后,再运用计算机生成建筑图像与三维模型,并对程序数据进行调试。建筑交通、基础设施和功能密度等要素可以在计算机模型中不断被检验和调整。这些分析研究帮助我们得到空间和结构相协调的建筑组织逻辑,最终形成建筑的物理形态。  相似文献   

8.
哲学意义上的"生成(Becoming)",是世界的运行机制(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也是世界的价值观(万物是生命之流中不断生成的瞬时存在)。"生成"在艺术领域被进一步定义为有形物对无形物的创造;在建筑理论中则被描述为人类与他们此时此地的存在进行结域(Territorialization)并进行标记的一种方法,并释放了"建筑实践内在的哲学性的欲望"。文章从哲学到艺术再到建筑学,层层构建一个"生成"的视阈以考察建筑创作,揭示在实践和理论、行为和价值长期分离的两极之间的一座小桥——建筑学本身就是一种思考方式。~((1))  相似文献   

9.
结合耒阳市财政局办公大楼的建筑创作,对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进行了实践性的重新思考通过对特定基地环境条件的分析,将建筑的使用功能与空间形态进行了理性整合,使建筑因地制宜地融入到环境之中,并恰当地表达出"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0.
建筑造型是构成建筑外部形态的美学形式,是被人直观感知的建筑空间的物化形式。形态构成,着重培养学生建筑形态创作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是学生正式接触建筑设计的一项前置性工作,在整个建筑学专业教育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针对当前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课程的现状,结合建筑形态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提出一条"从构成到生成"的建筑形态演变思想,并结合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更新与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刘琳 《城乡建设》2012,(4):74-75
古村落不仅有固化的有形建筑,而目传承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传统,许多古村落还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并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古村落居住建筑形态生成和发展的进程,从被动地适应自然到主动地适应和利用自然,以致巧妙地与自然有机相融的过程。居住建筑作为古村落的主体建筑,在特定的自然因素影响下,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了稳定的建筑形态,这些形态对我们今天研究乡土建筑具有实践意义。建筑形态指建筑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古村落居住建筑形态的产生完全是自发自在的过程,有形的形态往往伴随着一种无形的控制因素,而表现出对整体环境的某种协调与礼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与形态是构成建筑空间的一组基本问题,二者在空间的生成过程中往往形成复杂的交互关系,相互影响与制约。建构本就是诗意的建造,这种诗意建造的结果必然呈现出优美的建筑形态。在这种关系中,合理的细部构造设计才能对形态给予支持,达成预期的空间构想。该文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综合研发楼的设计为例,对建构与形态问题进行实验性思考,探究二者复杂的交互关系对建筑空间生成所产生的影响,以此找寻建筑技术与艺术表现性的完美平衡点。  相似文献   

13.
"光的场所"理念融合了斯堪的纳维亚传统与现代主义建筑精神,突出地域环境特质"光"的表达。其对光的运用体现在对建筑形体比例与材料的表现把握和人们生活情感的表达,同时对可持续和自然资源利用方面也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从建筑师亨宁·拉尔森个人背景、社会人文和时代因素等角度,探讨"光的场所"设计理念成因,从形态特征、场所体验、地域价值三个层面,对亨宁·拉尔森及其事务所这一设计理念的实践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以期激发对当代建筑地域性设计表达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4.
品鉴·手记     
<正>建筑品鉴:1、通过对原有场地环境的分析,转译成限制建筑生成的设计参数,结合"广场上雕塑"的设计概念,"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设计策略相互融合、影响,共同生成了建筑最终的形态。通俗易懂的概念以及逻辑的清晰性值得借鉴,是当代建筑生成策略的典型案例。2、建筑空间形态的处理上,并没有做多余的修饰,简洁的设计理念从室外贯彻到室内,是基于建筑自身的功能以及对场地环境的适应共同得出结果。面对当今浮躁的建筑环境,这种建筑本质化的设计策略,是值得尊重的。3、面对特殊的场地环境,尤其是面对新老建筑的衔接、景观资源的引入,建筑首先应  相似文献   

15.
办公模式的研究是本次设计的出发点,并以此推进到形态的生成.这是一种由"内"及"外"的设计思考方式.通过对内在行为、使用需求的研究,尽可能地形成对外部形态的理性控制.通过这样的建筑个例研究,努力探讨一种带有方法特质的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余熙文 《山西建筑》2008,34(4):31-32
通过运用社会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地域建筑文化,寻找社会组织结构与建筑形态、社会文化与建筑生成、社会变迁与建筑更新发展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地域建筑的发展规律,从而把握地域建筑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王滔  周闽 《四川建筑》2010,30(1):40-41,44
随着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紧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弊病与城市生活要求的矛盾日益加重,如何在城市建设中解决好这些矛盾就成为设计师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以成都百货大楼重建项目的设计实践为基础,从城市空间形态、多功能组织、交通与流线组织和形象诉求四个方面对城市核心区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展开研究,期望能成功解决各种矛盾并争取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吴丹 《建筑技艺》2012,(3):122-125
介绍了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机械工程学院从建筑概念构思、空间形态演变再到具体施工建成的整个过程。设计从学科特色进行概念的提炼,用切片化的建筑手法对建筑的空间形态进行演绎,并将其贯穿到整个建筑的立面设计及室内装修中。在某一特定语言和在建筑的统一运用上,进行了理论性思考和探讨,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罗乐  刘磊 《建筑与文化》2020,(7):191-193
文章通过中国人寿陕西省分公司综合楼的设计案例,阐述了一座现代办公建筑在特定环境中设计构思的生成与演化,探讨了设计作品从形态到功能、从平面到立面、从确立标识性到创造开放的城市界面等一系列设计思考过程。随着对设计条件的深入梳理,从场所中提取"树形"作为设计概念融入到立面肌理设计、室内空间组织、绿色设计等具体设计环节,确立了以"树"为设计立意和与环境对话的建筑语言。  相似文献   

20.
材料与建构是建筑的基本问题之一,而重组竹作为一种轻质高强的新型复合材料,可以拓展当代建构视野和寻求材料—空间—结构的整体性解决。该文基于建构语境下材料属性与"本性”"真实性”的探讨,论述了重组竹、空间与结构之间的关联,包含材料与空间、结构与建筑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最后结合当代建构思想,梳理重组竹的建筑类型,挖掘新材料自身的特性所带来的结构与空间潜力,并通过多种建构方式组织到建筑中。重组竹的建构思考以及材料—空间—结构的整体性解决对当下重组竹建筑实践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