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任务,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本文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工程实践创新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充分掌握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对专业必修课程《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进行了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前期和后续课程的设置、精品课程的建设、开设教师设计的实验以及探究性教学方法的使用.结果显示,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教学效果良好,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新建工科专业。通过调研广西区内高分子相关企业现状并预见未来几年的企业发展趋势与高分子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并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改革广西民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型优秀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进行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改革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方法,把高分子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成能够提升高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示范性基地。  相似文献   

5.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材料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分子材料成型工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具有综合性、多学科交叉、工程实践性较强等特征。根据新工科背景下对工科学生的培养要求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及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的综合型材料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目前国内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及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可以看出无论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还是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达到高分子材料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要求;根据高分子材料企业对质量管理人才的要求,确定了"工、质管融合"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究了在建设新工科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简称专业认证)的背景下,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如调整实验课程中设计性实验的占比;以合作项目为媒介,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等。深挖潜力、全方位提升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培养高质量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张蕤  徐鹏  方明锋 《广州化工》2012,(5):157-159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围绕我校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目标及国家对林业科技的战略挑战,我们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提出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建构"宽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重实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几年来,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完善实践教学平台、营造创新氛围等措施,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9.
<正>东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材料工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经济建设对各类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人才需求,以化学纤维为特色方向而拓宽发展起来的工科专业,于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并于2022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中期审核。作为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新工科专业,企业实习在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培养高分子科学及工程领域的创新性复合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与优化工程实践教学创新平台,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材料物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本文通过分析国内高校材料物理专业现状,明确我校材料物理专业坚持工学特色,立足于新能源材料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指出材料物理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依托光伏和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动态调整培养方案促进材料物理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从而实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2.
《广州化工》2021,49(6)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桥梁。本文主要阐述了此课程从本专业自身特点出发,结合2020年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前提下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制定具体教学方案,坚持长期发展目标持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优秀的高分子材料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根据应用化学专业自身的性质和目前社会发展对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探讨了我校应用化学专业重新定位和培养目标的改革方向,结合我校化学和工程学的学科优势,指出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应以培养既有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有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应用化学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并提出了构建"一个化学基础平台课程+三个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课程设置方案及其相应的改革措施。经过三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在化学基础理论教育和分析技术与电化学,化工基础与精细化学品以及高分子与新能源材料等专业方向形成专业特色,学生考研升学率和专业就业率逐年提高,改革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4.
周菊英  黄钦  张金彦 《广东化工》2016,(19):216-217
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将3D打印做为专业前沿课引入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中。通过知识介绍,并引入新概念、新成果、开设专题讲座进行基础知识的教授,同时通过3D打印平台进行实验、产学研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性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未来战略产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新工科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功能高分子材料因具有学科交叉性强、理论知识体系覆盖面广、应用性强等特点,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因缺乏工程教育环节已难于培养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因此,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构建产业、课堂、科研、竞赛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融入了工程教育环节,达到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的能力,为大湾区能源高分子、高端药用高分子、智能高分子等新兴产业输送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6.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建设与教学改革做法。我们针对专业技术课的特点,围绕培养学生具有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设计、生产和研究的科学思维以及创新研究素质的要求,在教材建设、课程结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邸明伟  韦双颖 《广东化工》2016,(14):261-262
文章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探讨了具有学科优势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与探索,提出了以学校现有资源为基础,着重加强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建立高校与企业间人才培养互动模式、整合林业院校现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等措施,实施特色化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专业生产实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通过调研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发展的基本概况,根据专业建设和培养所面向的化学纤维行业背景,重点分析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过程中参与者企业、学校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校企合作通过协同创新教育,对一起承担学生的实习教学有着共同的目的和愿望,通过校企协同教育和实习教学组织模式的改革和有效实践,加强实习教学组织管理,改革考核和评价方法,切实提高实习效果,真正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针对《高分子成型加工》课程的专业特点,近几年通过在教材建设、课程结构设计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达到培养学生具有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配方设计、工艺研究的工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工程教育认证是我国大学工科教育的一件大事,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为了提升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积极的引入并接受了工程认证的理念和做法。本文分析了工程教育认证对工科专业的必要性。以本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探索了在进行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方法,并详细的分析了工程认证对本专业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