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洋 《建筑师》2014,(5):32-43
本文着力于对爱德华·塞克勒的《结构,建造,建构》一文进行详细地分析解读,在此基础上,尝试就"结构"、"建造"、"建构"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做出新的阐发,进而通过对该文中与中国古代建筑相关的内容展开讨论,将中国古而有之的对于"营造"的认识引入到上述三个概念组成的关系链条中,以期实现"建构"概念与中国本土观念"营造"之间的有效对接与互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建筑学科内部,建筑技术史研究长期未获足够重视,这应与该学科初创阶段之布扎渊源有密切关联。基于作者开设技术史与技术观课程的契机,文章从学科自主的立场出发,梳理与检讨了建筑技术史研究的有关理论问题:一、明确的技术史观是开展技术史研究的前提;二、建筑技术史研究应该也必须面向建筑学基本问题;三、技术史研究与学科史研究之协同是学科自主立场的支点。  相似文献   

3.
国内建筑市场的持续繁荣,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建筑行业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相关的问题也比比皆是,其中较为突出的如建筑设计与实际建造之间的差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众多,本文试图从各方沟通,施工管理及建材选用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建筑行业中存在的一些不当之处,并以此为鉴,为该行业更加规范地发展提出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下结构理性主义之于建构文化的局限,提出从结构理性到建造理性的建构理论拓展,指出这一拓展一方面符合当代建构的综合性视野,另一方面推动了当代建构的感知-智性评判.基于结构理性主义之于建构的局限性,再次解读建构的视野与评判,回应当下的建造条件,以此激发建构话语和实践的延伸与新机.  相似文献   

5.
该文论述了建构学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内容,即重力及其相关的物理学、建造材料的结构以及将材料装配在一起的方式,同时探讨了建构与形式构图的关系,并分析引用了多个路易.康作品案例。  相似文献   

6.
7.
高亦超 《华中建筑》2021,39(9):21-25
现有的建构轮廓在回应技术的革新、实践的矛盾时略显无力.建构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学术话语,需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该文试图直面建筑生产技艺的革新,审视建构在新的技艺条件中观念的延伸,把握建构实践的新机.  相似文献   

8.
王凯 《建筑师》2022,(4):70-78
“建造”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建筑研究和建筑评论中不可或缺的主题。本文尝试从话语史的角度做一个历史性 的回顾,追溯当代中国建筑学中“建造”观念在“言说”中出现的时刻。以当代中国建筑的经典作品、冯纪忠先生设计 的上海松江方塔园和何陋轩为例,本文通过系统分析40多年来中文文献中对这一作品谈论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建构” 话语的引入所带来关键性的改变,讨论并揭示“建构”话语在当代中国建筑学科和观念史中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娴 《浙江建筑》2012,29(2):46-48,51
从建筑的地域性和全球化冲击入手,阐述了中国传统建造材料及建造术的现状和困境;通过对国内不同材质运用的建筑实例的列举分析,总结了传统建造材料和低技术建造术现代应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德国大学"建筑设计与建造"方面的教授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两次工作坊式教学交流活动,意在探讨建筑基本问题和建造的意义--地点、类型、建构如何相互影响而导致建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数字建造教研室对数字建造技术下材料、工具和设计三者关系的思考。同时,文章简要介绍了该教研室自2005年以来的6组教研实验项目。  相似文献   

12.
对建造教学的理论背景进行了梳理,阐述了建造教学在建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建造教学开展的多个关键因素,指出基于建构理论的建造教学已成为国内建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作为"建造诗学:建构理论的翻译与扩展讨论"会议的开场发言,文章从建筑史学的角度阐述了建构的话语与建造的诗学的关系,并呼吁建立一种面向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遗产和当代实践的中国建筑的建构话语。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设计分析的方法入手,剖析了布雷根兹美术馆的表皮建造方法,探讨了建构与品质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5.
"数字建造"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中国也涌现了一大批从事数字建造的工厂。文章选取了三家工厂,通过对其工程项目的介绍和采访,力图呈现建筑业"中国数控制造"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20世纪末建筑的数字化与建构性的对立为切入点,剖析了早期数字建构研究在尝试消解两者隔阂时"重形式生成过程、轻形式体验分析"的问题,进而针对数字建造催生出的建构形式本体展开具体研究。文章首先基于对建构文化中身体媒介的分析,讨论后人文主义身体认知对传统建构形式的挑战;然后进一步通过剖析人机共生下的后人文主义技术观,对后人类生产和后人类栖居语境下的建构形式意义展开思辨。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最终提出了将建构视为一种动态变化体而非一种静态形式语言的认知方式,并对数字化与建构性的对立本质展开发问。  相似文献   

17.
赵斌 《砖瓦》2022,(12):42-44
为实现装配式住宅建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以某装配式住宅建设项目为例,开展对其基于绿色建造理念下的装配式住宅施工技术研究。通过装配式构件结构优化、基于绿色建造理念的叠合墙板施工、预制飘窗与楼梯板安装,提出一种新的施工技术。通过对施工效果分析得出,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下,施工消耗的土方量得到有效控制,且能够达到良好的节水等资源节约效果,能够促进装配式住宅建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MoMA轻的建造展为切入点,指出这次展览所谓轻的建造本质上只是轻的效果,而非轻的建造,进而在与轻的效果进行比较的思辨中揭示新芽轻钢复合体系以建造作为核心的建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袁烽 《时代建筑》2012,(2):74-79
文章认为,运用数字化方法设计并将传统材料进行手工建造的方式更近于在设计方法层面对传统建构思想的批判性延伸。随着建造操作主体从手工向机械、数控机械的转化,以及操作对象从传统材料向多维材料、复合材料的发展,新范式的转化已经不可避免地到来。数字化建造方法正是使传统建构思想走向未来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彭怒  王飞 《时代建筑》2012,(2):32-36
作者以建造诗学:建构理论的翻译与扩展讨论国际研讨会学术策划人的身份,对会议的论文和现场讨论的内容进行了综述和批评,强调了这些观点和讨论对中国建筑界理解建构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