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阐述三元复合剂在砾岩亲水油藏中驱油机理,利用砾岩亲水微观孔隙刻蚀模型,对新疆油田某砾岩油藏三元复合剂驱替剩余油的微观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在砾岩亲水微观模型中的驱替机理主要为小油滴启动、大油滴变形重新运移、剥蚀及乳化现象,同时存在桥接和拉丝现象。三元复合驱在砾岩油藏中能够提高洗油效率和增大波及体积,是砾岩油藏继续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真实砂岩模型一般具有原始储层岩石本身的孔隙结构特征、岩石表面物理性质,因此这种研究结果比仿真模型测出的结果更加精确,效果也更真实,而且通过显微镜和图像采集系统可以实现流体在孔隙空间中渗流动态过程的可视化,应用比较广泛。因次,探究砂岩模型水驱油规律对于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上疏松砂岩储层具有高孔、高渗、流体性质较为复杂的特点,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堵塞是一个普遍面临的问题,对于油田开发极为不利。选取模拟储层渗透率的玻璃微观刻蚀模型,开展单脉冲、单酸化、先脉冲后酸化、先酸化后脉冲和脉冲酸化五种工艺对玻璃微观刻蚀模型改善效果的评价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单脉冲工艺驱替和波及面积占比为2%,单酸化工艺驱替和波及面积占比为3%,先脉冲后酸化工艺驱替和波及面积占比为5%,先酸化后脉冲工艺驱替和波及面积占比为9%,脉冲酸化工艺驱替和波及面积占比为11%。脉冲酸化工艺波及面积最佳。研究成果为海上油田深部解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孙楠  卢志强 《当代化工》2014,(3):383-386
为给新区开发提供充分的地质依据,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压汞等资料对金山气田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微观孔喉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层岩性复杂、岩石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砂岩储层主要为含砾不等粒砂岩、中砂质细砂岩和砂质砾岩,砾岩储层以细砾岩和中砾岩为主,储层的母岩类型多,以变质岩为主,填隙物和重矿物含量较高;孔隙类型主要发育原生孔隙,孔喉组合关系以特低孔-细喉为主,孔喉分选差;储层物性纵向上变化大,属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影响金山气田储层物性的因素主要是岩石相和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自助设计研制的微观可视化规则模型,利用微观驱替装置对水驱过程中剩余油形态及流动特征进行显微观察和分析,并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定量考察水驱驱油效果,研究配位数对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和对采收率的影响规律,并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微观剩余油规律数值模拟配位数为4的水驱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剩余油分布形态为柱状剩余油和膜状剩余油两种形态,配位数越大,驱替效果越好,剩余油所占孔隙比例越小,且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剩余油分布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通过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试验,对鄂尔多斯盆地薛岔地区长6储层水驱油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储层具较强的非均质性,较差的物性,实验模型有均匀、指状、网状三种主要驱替类型。储层水驱动用程度差,通过油膜、卡断和绕流形成残余油。良好的孔喉分选性,形成了发育较好的孔隙,减少了残余油的形成机会。驱油机理和剩余油分布特征因为岩石颗粒表面润湿性的不同而有差别。  相似文献   

7.
针对文昌X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的问题,设计并开展了多尺度水驱油实验,研究不同尺度剩余油赋存状态。研究表明靶区以中孔细喉-中渗储层和大孔中喉-高渗储层为主,开发后期剩余油微观尺度主要分布在中孔细喉中,岩心尺度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弱渗流区,是油田高含水期的重点挖潜对象,可通过改变压力场分布进一步提高油藏高含水阶段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陈莹莹 《辽宁化工》2020,49(7):810-811
濮城油田沙三中1-5油藏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由于储层物性差异,造成注采状况与开发不匹配,水驱动用程度低;剩余油认识已不能满足目前开发的需要。通过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现场实施,并对油藏整体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后,认为一、二类流动单元的储层性质好,渗流能力强,水淹强度高;三、四类流动单元储层性质差,单元内液体渗流能力弱,动用程度低。  相似文献   

9.
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渗流规律与常规砂岩储层明显不同,此类储层开发过程中,存在生产井压力和产量下降快、采收率低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两相驱替实验分析了Sar油田储层岩心渗流规律、洗油效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当致密碳酸盐岩储层不存在裂缝时,储层水驱采收率仅有30%,而当存在一定裂缝时,由于储层平均渗透率增加,且存在基质和裂缝之间的渗吸作用,相比无裂缝油藏采收率可提高3%~10%,这表明,碳酸盐岩油藏在进行水驱开发时,存在一定裂缝的储层的水驱开发效果要优于不存在裂缝的碳酸盐岩储层。  相似文献   

10.
扎尔则油田F4油藏地质状况复杂,本文从岩石学,微观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储层岩石特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F4储层以灰褐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见少量中粗砂岩、含砾砂岩、细砾岩以及杂色泥砾岩,F4—Ⅳ砂组的物性最好。储层变形构造类型多、形态全。储层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含量达95%以上,对注水开发有利。不同的砂组成岩作用的效果不一样,在F4—Ⅳ和F4-Ⅱ2交代作用强,而在F4-Ⅴ和F4-Ⅰ砂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1.
经过多年的强化开采,濮城油田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微观结构随注水开发发生剧烈变化,这种变化影响着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本文旨在研究濮城油田储层的微观结构变化规律,明确其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胜利油田自主研发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冷采洗油剂经多年现场应用,取得了实际增产效果,但对剩余油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不足。基于储层岩石润湿性不均一的情况下,利用微观可视化装置,在润湿性不同的模型中,对冷采洗油剂驱油的微观渗流机理进行研究,探究其在不同条件下对微观剩余油的驱替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在孔隙介质特定的条件下,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理是对降低油水间界面张力、增大油水流度比和乳化剥离相结合的作用,以及驱替过程中波及范围的扩大。  相似文献   

13.
我国砂砾岩油藏比例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对砂砾岩油藏采收率的预测,不能任意选择常规砂岩油藏指标预测方法,而要充分考虑砂砾岩的渗流特征、储层特征和开发特征等,准确地标定砂砾岩油藏的可采储量,为砂砾岩油藏的开发和评价提供可靠依据。目前对砂砾岩油藏特殊储层与渗流特征、采收率预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尚少,使得采收率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有着很大的偏差。本文主要以典型区块砂砾岩油藏为例,研究砂砾岩油藏采收率影响因素与预测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低渗砂岩储层开发的主体开发技术,注水工艺运用频率越来越多。低渗砂岩储层的物性差、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严重、天然能量不足以及压敏性强等特点,这些决定了注水工艺与中高渗油田不同,技术要求更高。为了高效开发低渗砂岩油藏,本文着重研究了注水时机和超前注水倍数,并利用容积法建立了超前注水倍数与地层压力升值之间的关系模型。然后结合低渗储层两相渗流特征,分析了超前注水倍数对两相渗流的影响;另外从岩石力学模型出发,研究了超前注水对地层应力和地层破裂压力的影响。最后,通过低渗砂岩油藏实例注水开发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设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资料分析石场子长8储层岩石学特征,同时应用矿场资料计算法,分析其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石场子油区长8储层砂岩碎屑成分以浅灰色、灰色的细粒、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其次为绿泥石、高岭石和铁方解石;储层物性较差,为一套低孔一特低渗储层;长8储层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到储层非均质性、沉积微相、注采井网和生产压差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文章在对砂岩储层孔隙结构与渗流特征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主要发展趋势。分析认为孔隙结构与渗流特征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多学科、多领域有效、紧密结合,研究手段、方法更加先进、逼真,模型建立更加精细、准确,从定性描述到半定量、定量描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薛宝庆  邹剑  吕鹏  李彦阅  宋鑫 《当代化工》2022,51(3):571-575
利用微观仿真模型驱油装置,通过直井和水平井两类层内非均质仿真模型,开展关于泡沫/凝胶堵水可视化微观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堵剂类型相较于井型对采收率增幅的影响更大,泡沫堵水较凝胶堵水具有更强的增油效果;层内非均质油藏泡沫/凝胶堵水过程中,连片状剩余油主要出现在一次采油阶段,分散型剩余油主要出现在二三次采油阶段;各开发阶段剩余油的主要形成机理包括:毛管力作用、黏滞力作用、惯性力作用、剪切力作用、微观指进和绕流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在不同井区、不同井段的条件下,总结油水运动的方式、油水运动的通道以及非均质性对渗透率和驱油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对研究区的水驱油机理及影响水驱油效率的因素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逼真、直观地模拟了水驱油过程中流体的渗流特征及残余油分布规律。结果:注入水在一定的注入压力下首先进入连通较好的大孔隙并逐步形成渗流通道,随着注入压力的不断升高,注入水由大孔隙逐渐进入连通较好的大孔隙周围的小孔隙。结论:白豹油田储集层属低渗透储集层,驱替效率主要受到储层的非均质性.物性、裂缝、躯体压力和注入水的倍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仝泽 《山东化工》2022,(3):134-136,138
边水砂岩油藏多层合采井各层的产量与产液剖面是认识油藏各储层开发状况的重要参数,对认识剩余油分布和后期的增产挖潜措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常规砂岩油藏渗流机理出发,考虑相对渗透率变化,以含水率为衔接点联立产水劈分公式和分流公式建立方程组,并进一步求解方程,得到砂岩油藏多层合采井各层的劈分系数.通过具体的实例应用证明该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油井的试油结果、初期产能、单井生产状况、见效见水特征、注采对应关系、水驱油运动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影响侯市区东部动态特征的地质因素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当注采井分布在有利相带时,往往试油产量高、油井见效快见水也快,否则较慢;储层地质特征是影响水驱油运动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注入水往往在平行于古水流方向、河道的主体带推进速度较快,研究区目前孔隙渗流区水淹井的来水方位几乎均平行于古水流方向;垂直或斜交于古水流方位、非有利相带将是剩余油的富集区域;储层裂缝的存在也严重地控制了注入水流向,注入水沿裂缝方位窜进,其他方位将是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