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对于大斜度井的悬空尾管估计作业,固井质量难以保证。本文针对悬空尾管固井的技术难点,通过调整浆柱结构,优化前置液及水泥浆性能,采用旋转尾管固井技术提高顶替效率,软件模拟固井施工等技术工艺措施,保证了尾管的顺利坐挂、脱手及固井作业施工安全,取得了良好的固井质量。  相似文献   

2.
井下套管摩阻大,大斜度井段易形成岩屑床,加之要求127mm套管下至大斜度井段,井段有两处缩颈,将尾管下到位的难度大;蹩压坐挂、碰压困难。大斜度井段井径不规则,套管在大斜度井段的居中度低,顶替效率差;水泥浆自由水极易聚集在井壁上侧形成连续的水槽或水带或低边水泥颗粒的沉降窜槽,不能有效封固;钻井液中混气的比例高,影响水泥浆的胶结质量。通过白56H井的尾管封固大斜度井段的固井施工难点分析,从井眼准备、管串结构、水泥浆体系设计等方面提出该井尾管固井技术措施。在实际固井施工后,测固井质量一般,通过总结分析后,提出了该井尾管固井技术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本文罗列了影响大斜度井固井质量的几种原因,探讨提高大斜度固井质量的措施,即固井前钻井液性能的调整,合适的前置液设计,提高套管居中度以及提高顶替效率等,指出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有效控制,能有效提高大斜度井固井质量,使油井使用寿命延长。  相似文献   

4.
针对浅部气层大斜度定向井固井技术问题,本次研究首先对浅部气层大斜度定向井固井技术难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浅部气层大斜度定向井固井技术对策研究,为保障浅部气层大斜度定向井固井作业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尽管我国在定向井固井作业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对于浅部气层大斜度定向井固井作业而言,仍然存在井壁稳定性差、固井质量难以保障、井控风险较高、固井材料选择难度高等问题。因此,需要从优化水泥浆体系、引入套管外封隔器固井技术、引入固井配套技术、强化地质勘探质量、优选固井材料以及强化质量监测等角度入手,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全面提高浅部气层大斜度定向井固井作业质量。  相似文献   

5.
2009年至今,随着中石化在巴麦地区勘探步伐的加快,油气储集情况日渐明朗。由于受深部井眼套管环空小间隙、高地温因素的限制,深部尾管固井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后续采油、采气的需要。因此,固井质量的优劣就显得尤为重要。旋转尾管固井新工艺就能很好地解决深部尾管固井质量欠佳的问题。BT9井旋转尾管固井的成功实施,给固井质量要求苛刻的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QKD井井壁稳定性差、掉块现象严重、井眼不规则等固井难题,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固井技术措施,精心设计,优选新型水泥浆体系,克服了尾管固井过程中水泥浆憋堵、中心管拔不出等诸多风险,顺利完成了固井施工,固井质量合格。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解决尾管固井作业中时常出现的胶塞失效问题,本文介绍了尾管固井作业中主要遇到的胶塞失效形式,分析了尾管固井作业中胶塞失效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尾管固井作业中胶塞失效的措施,以期通过应用这些措施能有效解决尾管固井作业中的胶塞失效问题,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大尺寸尾管固井难点,提出了固井水泥浆体系外加剂的优选原则和方案,从而适合大尺寸尾管的固井施工要求,为提高大尺寸尾管固井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水平井尾管固井的技术难点,结合了NP12平61井成功的固井经验,对水平井尾管固井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和经验进行了介绍,同时该井也是海洋钻井公司在海上完成的第一口水平井尾管固井,对以后类似井的固井施工起到了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苏北探区首口小井眼小间隙水平预探井尾管固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H1井是浙江油田公司在苏北探区第一口重要侧钻水平预探井,属于苏北盆地东台坳陷海安凹陷曲塘次凹马家庄南岩性圈闭。本文根据吉H1井的工程概况,在Ф114.3mm小间隙尾管固井过程中,通过分析固井难点、采取有效的固井技术措施、集成现场应用,经电测显示水平段固井质量良好,形成相应的小间隙水平预探井尾管固井技术。  相似文献   

11.
埕北6FB-7井先后经历了漂浮固井施工技术、7×41/2″尾管补救性固井施工和挤水泥作业施工,完井后套管仍然试不住压,不能满足现场试采要求。针对该问题,经海洋采油厂领导研究决定采用短回接尾管固井技术,即固井时将套管回接插头插入下部尾管回接筒内,进行套管回接固井,套管不回接至井口的一种固井工艺技术[1-3]。该技术在埕北6FB-7井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固井效果,这也是胜利海上油田首次成功应用的短回接尾管固井技术。该固井技术的成功应用,满足了现场套管试压和后期注采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固井效果,而且短回接尾管固井技术比套管回接到井口成本要低的多,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2.
川东北普光气田存在着多压力层系、压稳防气窜和防漏矛盾突出,高压气层的气窜、封固段长,混浆严重,顶替效率低的固井难点,严重影响了固井质量,制约了气田的开发建设。普光D-1井首次采用了旋转尾管固井技术,由于固井过程中可旋转尾管,提高顶替效率。因此极大的提高了固井质量,为气田的固井作业打开了新的思路,积累了旋转尾管的固井经验,为该区块气层固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油田塔中一号气田所辖井主要分布在塔中Ⅰ号、Ⅱ号沙漠公路两侧,大部分井井内温差大,使本属于常规固井作业尾管固井在塔中地区作业时面临很大的问题和挑战。相关技术人员充分汲取经验教训针对塔中地区直井尾管固井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井眼准备、泥浆性能调整、到工具改造、固井设计优化等方面入手制定方案,从现场看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将阐述该地区直井尾管固井主要存在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大斜度井、水平井固井普遍存在的技术难点,并详细介绍了大牛地气田大斜度井、水平井的固井中采取的一些针对性工艺技术措施及其效果,如为确保套管的顺利下入,强化井眼准备、在斜井段及水平段内加塑料微珠、调整钻井液性能加强润滑性,为提高顶替效率、确保套管居中,选用螺旋刚性扶正器及采用套管漂浮技术、优选了水泥浆体系,为现场顺利施工取得了保证。  相似文献   

15.
尾管悬挂、回接固井在固井施工中出现的异常工况将直接影响固井后续施工作业质量和延长施工周期。因此如何避免尾管悬挂和回接固井在施工中异常复杂工况的产生,保证固井施工正常有序的完成,是尾管固完井施工成败的关键之一。对尾管悬挂、回接固井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几种异常工况进行了分析和研讨,找出产生异常工况的原因,从而提出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固井施工中出现的异常工况。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油田迪北区块三开地质条件复杂,井漏与井控风险矛盾突出,且该区块三开固井合格率低。既要将地层压稳又要防止井漏发生,保障尾管固井质量,成为该区块固井施工的关键。本文重点阐述了迪北105X井三开尾管固井的主要技术难点,通过对该区块的固井质量分析,有针对性的在井眼准备、浆柱结构的优选调整、施工参数的合理优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形成了一套适合该区块的固井技术,为迪北区块后期三开尾管固井提供借鉴,为油田的高效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中原油田经过三十多年的开发,地面、地下条件日趋复杂,老区调整井越来越多,特殊工艺井如大斜度井、定向井在钻井中的比例逐步增大,深井、超深井及地质状况比较复杂的井也逐步增多,对固井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固井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为保证和提高固井质量,中原油田从工艺技术引进,水泥浆体系优选和固井技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固井质量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完井管柱的不断发展,尾管完井已走向相对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运用尾管完井可以大大节省套管费用,节约钻并成本,但尾管完井管柱及附件的复杂性及对新式完井工具的可靠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挂尾管和尾管固井的成功率,只有完善的尾管完井技术才能保证后期完井作业的顺利.为了更进一步说明尾管完井技术的重要性,选一口具有代表性的高难度深井义178井作为研究对象,来展开分析,论证尾管完井的配套技术和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文92-平2井是部署在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中部文留构造东翼文110块东部的一口重点水平井。该井设计井深3616米,完钻井深3584米,水平段长308米。在固井施工中,克服斜井段注水泥顶替效率差、尾管悬挂工具及附件要求高、水泥浆析水控制难度大、套管不易居中等一系列困难,通过采取尾管悬挂、套管回接、优化水泥浆体系等多种技术措施,确保了顺利固井。  相似文献   

20.
窄地层压力窗口气井,具有地质结构复杂,地层承压能力低,漏失严重,而气层活跃,气侵上窜速度快的特点。井内液柱压力略低,发生气侵溢流;动液柱压力略高,井下便发生漏失。井漏严重或处理不当时,有导致井涌,甚至井喷的危险,容易形成又喷又漏的复杂井下状况。这类窄地层压力窗口气井的尾管固井施工作业,风险大、难度高,受井下条件制约,施工排量低,替净、压稳、防窜、防漏及保证封固质量的技术措施受到限制,固井施工中的井下漏失,水泥浆不仅污染油气层,还易引发严重气窜、井喷事故;候凝期间的水泥浆胶凝失重,当量密度降低,压力失衡,地层气体会大量侵入环空,运移上窜,形成油气通道,固井失败。固井在缅甸窄地层压力窗口气井中,采用封隔式尾管悬挂器,结合膨胀型、防漏、防窜、双凝水泥浆体系,及超缓凝先导隔离水泥浆,较好的解决了窄地层压力窗口高压气井尾管固井的防漏、防窜、压稳、替净的固井技术难题,取得了较好固井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