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注聚区块后期普遍存在着注入压力高、地层压力高、油井受效变差等矛盾。为了更好地改善注聚状况、提高驱油效率,本着节能与增效兼顾原则,按照四最要求,以聚驱示范区提效率为引领,在北一区断东东块二类油层含水回升后期,矛盾相对突出的中216-2站实施了隔排异步周期注入。该站实施8个周期后,压力系统得到较好的调整,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控制,剖面动用状况得到改善,扩大了聚驱波及体积,取得了较好的阶段开发效果。此文总结了一些经验和认识,为其它注聚区块后期调整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A块聚驱区块,于2015年6月开始注聚,截至2020年7月,已连续注聚61个月,目前已进行注聚末期,在注入方面呈现出注入困难、注入剖面变差等特点,采出方面呈现出高含水、高见聚、低存聚率等特点,通过量化注聚末期的开发特点,加深对注聚末期区块开发规律的认识,对其他注聚初期或中期区块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二类油层已成为聚驱挖潜的主要对象,聚驱过程中油层动用厚度比例整体上可达到70%以上,但受油层非均质性强影响,薄差油层厚度比例仅45%左右,并随着注聚深入动用状况进一步变差。数值模拟表明,截至含水回升阶段,主体砂及以下油层采出程度不足50%,仍具有较大潜力,本文即在立足现场试验基础上,研究周期注聚动态变化规律、搞清周期注聚适应油层条件及相应的配套跟踪调整技术,探索注聚后期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A区块油层于2009年底投产,2013年7月注聚,2017年底全面停聚,经历了长达八年的开采,采出程度相对较高。针对二类油层高含水、无效开采严重的现状,为缓解开发矛盾,弥补产量递减,实现油田高含水后期接替高产、稳产的目标,同时对该区块一类油层停聚时剩余油潜力的分析论证,最终确定A区块一类油层封存后再挖潜方案。2018年开始实施,方案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增油效果,平均单井增油1.2t,为今后其他二类油层区块下返及一类油层聚驱后剩余油再挖潜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A区块油层从注聚前动、静态资料来看,油层各沉积单元平、层间、层内动用差异较突出,采出井含水级别较高,低效无效循环严重,部分注入压力低,存在严重的单层突进现象。为保证A区块聚驱开发效果,在注聚初期对18口注入井实施深度调剖。深度调剖可以有效地解决厚油层的垂向和平面矛盾,改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A区块位于XX鼻状构造上,属于构造岩性油藏。据86口已完钻井的数据资料,研究了区块的构造、断裂、储层、油水分布以及流体性质。利用该地区探井资料拟合了邻近区块渗透率、孔隙度及含油饱和度的公式。由于该区块存在局部气大井区,对出气层位及出气的现象作了初步解释,并对控制出气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A区块目前的能耗情况出发,针对影响能耗的主要因素,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调整作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继续做好节能降耗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它同类区块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A区块位于xx,含油面积Bkm~2,油层发育为纯油区,划分为4座注入站,2018年5月开始前置段塞阶段,2018年11月进入主段塞阶段,目前正处于全区见效阶段。针对见效效果把见效井分为三类(A类井:累积增油量≥4000t;B类井:累积增油量2000-4000t;C类井:累积增油量2000t),研究见效井沉积环境、井网完善程度、注聚前油井含油饱和度、油层砂体沉积特征和连通情况等多个静态因素以及注聚过程中流压控制、采聚浓度变化等多个动态因素来分析见效形成差异的原因,以及下步提质增效做法,为以后注三元区块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9.
A区块由于储层物性差异大,储层动用不均匀,造成部分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低效油井所占比例较大,部分水井注水状况差,影响区块的开发效果。为改善这一现状,2011年通过精细地质认识和精细水驱调整,有效地改善了储层动用情况,初步实现了"控递减,控含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X区块注聚前存在的主要矛盾,注聚后采取不同的跟踪调整技术,取得了较好的聚驱调整效果,从而摸索出一些调整方法和手段,为下步聚驱开发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挖潜聚驱后剩余油,根据萨南地区油层较均质、连通好、水洗程度高的特点,开展16注25采的聚驱后缔合聚合物强碱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针对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特点,以注采参数匹配、液流转向为调整重点,配合分层、堵水等有效措施进行综合调整,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动态特征表现为:注入压力上升、渗流阻力增大,部分井剖面得到有效改善,采出井见到增油降水效果。试验区综合含水由试验初期98.9%下降至94.7%,降低4.2个百分点,累计增油30769t。  相似文献   

12.
X区块一类油层中聚驱后形成优势渗流通道,油层水淹情况严重。为了进一步提高区块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不同井网重构及化学驱开发效果,结合经济效益优选适合目标区块的提高采收率方法。结果表明:低初黏凝胶可有效封堵优势渗流通道,降低油层水淹程度,聚驱后化学驱可有效提高采收率。综合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采取分流线加密油井结合加入低初黏凝胶调堵剂的弱碱三元复合驱体系进一步挖潜聚驱后剩余油,提高采收率8.78%。  相似文献   

13.
为找到一种有效控制注聚后期含水上升速度的方法,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二类油层聚驱后期多层合注合采及分注分采条件下,不同注采类型井组提高采收率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停注厚注厚采及厚注薄采层段,只注薄注薄采及薄注厚采层段可再提高采收率4%以上。2013年1月在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北一区断西东块开展了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注聚后期停注厚注厚采及厚注薄采层段,只注薄注薄采及薄注厚采层段,部分油井出现明显含水下降趋势,吸水剖面也有新的动用,有效延长了注聚时间,节约干粉,可多提高采收率0.9%。建立了一套二类油层注聚后期停层不停井控水挖潜方法,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控制注聚后期含水上升速度,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二类油层注聚后期多层合注合采条件下,只注薄注薄采及薄注厚采层段可再提高薄差层采收率4个百分点以上。2013年在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北一区断西东块开展现场试验,停注高渗层,加强薄差层注入,部分油井呈现含水下降趋势,区块可多提高采收率0.87%。建立了一套二类油层注聚后期停层不停井增油降水方法,对二类油层注聚区块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庆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三次采油已成为提高采收率、保持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中聚合物驱油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幅度大和经济效益好的特点,成为油田老区保持稳产的主要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聚驱套损井的分注工艺,以及水、聚驱通用管柱的技术研究,为油田套损井三次分层采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针对北二西二类油层聚驱在协调注采关系方面遇到的二类油层聚驱与三次加密、注采系统调整结合射孔、水聚同驱边界处理、注采井低效、平面上注采对应率低、个别井区厚度发育过大,调整难度大等五方面问题,通过明确分单元驱替方式,进行水聚区域的划分,在水聚同驱接触带附近划分出8种类型注采连通关系,按照“纵向上集中成段,平面上连接成片”,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注采系统的总体原则,因井因层而异,协调二类油层聚驱注采关系。  相似文献   

17.
L油田是大庆外围投入开发较早的中渗透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随着采出程度的加深,A区块含水上升速度加快,平面及层间矛盾突出,油井产量递减加快,为此进行注采系统调整,改善区块开发效果。通过配套优化注采系统后的跟踪调整,分阶段、按不同砂体类型对新老水井进行调整,同时根据受效情况,对油井进行挖潜,有效的提高了井区采收率,其跟踪调整做法也为后续注采系统调整油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喇嘛甸油田北北块上返萨Ⅲ4-10油层聚合物驱是继一类油层(葡I1-2油层)五个注聚合物区块后喇嘛甸油田开辟的又一新的注聚推广区块,同时也是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的第一个上返工业区块。在聚合物驱开发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采收率,利用精细地质技术分析确定在北北块一区开展SⅢ4-10油层上返,并开展高分子几个高浓度聚合物驱。SⅢ4-10油层平面及纵向上非均质比较严重,通过油水井综合调整,努力改善区块的整体开采效果,及时分析总结对其它二类油层上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经过40多年的开发,N区块一类油层含水率达到98%,单井日产量低,层间和层内矛盾日益加剧,亟须开展一类油层二次注聚开发。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聚驱注入参数进行设计及优选,预测聚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合理注入速度、注入量和注入质量浓度分别为0.16 PV·a-1、1.0 PV和1 600 mg·L-1;优化方案聚驱阶段采出程度为14.45%,最终采收率为63.66%,与常规水驱相比,采收率提高了12.71%。本研究为矿场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上升,提升原油开采效率,对提高原油产量、保证石油的供给意义重大。目前我国老油田多进入开采中后期,原油含水率不断上升,开采难度加大,聚合物驱油是提升原油开采效率、保证原油持续稳产的重要手段。就目前的应用效果来看,聚驱能够从宏观上提升采油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聚驱后期要想提高原油的采收率还需要做其它技术的应用,本文对聚合物驱后期的提升采收率的方法做了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旨在进一步提升聚合物驱油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